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14岁的中学生,我的父母在我一岁的时候就因为感情不合而离婚,我一直随母亲生活,我的父亲每月都支付给我母亲800元钱用于我的生活开支。虽然我不在父亲身边生活,但他经常来学校看我,并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和父亲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最近,有一件烦心事一直困扰着我,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房子     
杨虹 《工会博览》2010,(10):46-47
1993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居无定所的状态。 她和父亲原本在矿区有两处房子,一处平房和一套一室的楼房。父亲离世,母亲开始跟我大哥大嫂居住,帮他们带带孩子,做做饭。直到2001年大哥买断工龄离职失业,女儿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空间学习和生活后,大哥家两室一厅的房子就和他家的收入一样就逼仄艰难了,母亲开始自己偷偷地独坐一角唉声叹气。  相似文献   

3.
十六岁,这是一个本该在学校求知的年龄,一个还在父母的关爱下生活的年龄,然而十六岁的他却因犯罪身陷囹圄,我们为之婉惜,怒其不争,更为由此暴露的某些问题深思。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文中隐去其真实姓名。我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这个家庭成员和睦,生活富庶。爷爷奶奶对我这根家庭独苗宠爱有加,父亲母亲也成天围着我转,凡事一味地迁就、迎合我。记得小时候我极其调皮,有时父亲不得已要教训我时,母亲总要上来劝阻,无非是用些年小不懂事之类的话语来为我庇护,而奶奶时常摆出长者的身份教训父亲:“男孩子自小…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 《法制博览》2011,(10):44-45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白天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切红薯片、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上拉了麻丝合绳子。母亲不会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大菜,都是父亲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全村出了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随后,厨房一阵案板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  相似文献   

5.
常茹娟 《工会博览》2014,(15):46-47
我的父母都是1933年出生的.今年已8l岁。父亲9岁成了孤儿,八路军收养了他,所以父亲是在部队里长大的。母亲因家境贫寒,7岁的时候被我的姥姥送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6.
我叫张君平,今年20岁。现在是石柱县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我11岁那年,父亲丢下我、妹妹和妈妈母子三人。撒手西去。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我不得不缀学回家,帮助妈妈干农活。第二年。我有了一个继父。他开始对我很好,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大门,可平静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却显示出了他粗暴性格,动不动就对我的母亲吵骂,特别是喝酒后经常动手打我母亲。那时的我还小,不懂事。可这一切,却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给撕开了一道口子。  相似文献   

7.
君君 《工会博览》2008,(22):23-25
2008年7月,在一次清查活动中,身为女硕士的她因网上裸聊、涉嫌卖淫被警方带走。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个面目清秀的女子有着坎坷的身世,更有着畸形的婚姻心理。原来,她有一位多情的教授父亲,父亲的婚外情一直笼罩着她的成长过程,她仇恨父亲,同情母亲,却解不开父母之间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  相似文献   

9.
1999年3月8日深夜,广西横县S镇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凶手竟是一个刚满13岁的女孩,而被害人却是她的亲生母亲!一、世上罕见的惨剧 小容是S镇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那天中午放学后,她到农资门市部买了一瓶甲胺磷农药带回家。此时家中无人——父亲两年前与母亲离婚了,母亲与她相依为命,摆个小摊贩点蔬菜为生,白天一直在市场卖菜——她匆忙吃了母亲留给她的午饭,就偷偷地打开母亲的药罐子,把10多毫升的甲胺磷倒了进去,她知道,母亲有风湿病,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喝药。 当晚11点半,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果然把药热好倒入碗…  相似文献   

10.
父亲李连山能在一生中专心从事工人运动和革命工作,这与我的母亲董勤的坚强支持是分不开的。她不但对父亲积极支持,自己也随之参加了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队二分队常营班的职工赵长征,来自密云县的山区.艰辛的生活使年仅30多岁的他,看上去像已有50岁的人.即使再苦再累,他依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憨厚的笑容,撑起了一个七口之家. 生活的困窘一直伴随着他 赵长征来自密云县与平谷区交界的大城子镇张庄子村,全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他记事起,家里就一直不宽裕:“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父母靠种地来维持全家的生计,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去换钱.可他们40多岁起,就由于过度的操劳累坏了身子.像我的父亲有高血压,还有腿疾、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母亲因为年轻时受苦受累,所以腰和心脏都不太好,还有脑动脉硬化的毛病.也从那时起,我和哥哥担起了家里的担子.”  相似文献   

12.
少女吃兴奋剂“助学” 今年16岁的王雪晴出生在重庆市长寿区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王大志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个单位的会计。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唯一遗憾的是王雪晴的成绩一直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父亲病重的那一年,我正在上大学,暑假里去医院照顾父亲,便是我份内的事,将母亲做好的可口的饭菜放在父亲的病榻前,并且“监督”着父亲把饭吃下,这在我当时是件很幸福的事。而每次,喝着父亲早给我晾  相似文献   

14.
父亲(散文)     
小时候我常常惹事,母亲总跟在身后絮絮叨叨,我只当她在念经,依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母亲慢慢发现谩骂是无用的。后来她改用一招:告状。父亲从田里一回来,母亲就嘀咕着说我这不  相似文献   

15.
袁敏 《法制博览》2010,(15):10-12
我哥哥参与了“总理遗言”案 1976年春天,我的哥哥被抓;父亲和姐姐被带走,和哥哥是同一个案件——“总理遗言”案;此案件还牵涉到一大批人,已先后被抓的有:哥哥的同学蛐蛐儿(李君旭)、阿斗、晨光、大耳朵,以及蛐蛐儿的父亲,杭州第一医院的院长;阿斗的父亲,浙江省某厅局的一位领导;阿斗的母亲,浙江大学的一位处长;蛐蛐儿前女友的父亲,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处长。  相似文献   

16.
天涯照相馆     
正我家里有许多老照片,是黑白胶底的那种,每次翻开,那泛黄的厚重感,总会让我想起母亲的"天涯照相馆"。光阴荏苒,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听父亲说,母亲曾当过会计员、售货员、代课老师。后来,父亲利用业余时间教母亲摄影,从构图取景、角度用光,再到像片显影、放大及上光技巧等一系列技术。母亲聪慧,很快就出师了。再到后来,母亲决定"自主经营,自力更生"。于是,择一个春日,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家里穷,虽然父亲长得高大帅气,母亲娇小可爱,但我们一家人很少照相。父母除了一张红底的结婚照外,他们连个生活照都没有。我出生后,母亲总是憧憬地说:等娃儿长大了,就照一张全家福。小舅结婚时,特意照了一张全家福,挂在堂屋的正中,格外显眼。母亲见了,羡慕地说:"等将来有钱了,咱们也照张全家福,要超大的。"父亲连声附和:"那当然,要比这个大得多才行。"我在旁听了,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将一张照片设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目标也未免低了点。我离开家到外地求学,每次回家都是匆匆  相似文献   

18.
方丽 《工会博览》2005,(15):17-17
案件回放许女士的父亲生前购买了一处房产,当时房产证上只写了父亲的名字。许女士与继母张某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父亲病故后,该房屋一直由许女士和继母张某一起居住。继母张某伪造了一份父亲的遗嘱,凭着房产证、父亲的死亡证明等材料到公证机构办理了  相似文献   

19.
异乡救回迷途女生 浙江省淳安县姜家镇的翁小娃,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她3岁那年母亲病逝,父亲辛辛苦苦将她拉扯成人。翁小娃读巾学后父亲再婚并和继母到杭州打工,翁小娃就跟随本村的姑妈生活,2004年高考时,因成绩不理想,翁小娃放斧了读专科的机会,暑假开学后又回到高三复读。  相似文献   

20.
韩寒 《法制博览》2011,(6):65-65
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金山长大,一直到初中还是农村户口。父亲在“文革”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一开学就被检查出患有肝炎,退学了。他通过自学,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后来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写作和摄影,我受了他很大影响。父亲开车不行,还好,这点没有受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