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狄马 《各界》2008,(7):30
中国传统哲学在老庄经典的浸润下,发展出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礼仪文化.这套礼仪文化,不管是好还是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总之,它已经影响了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田莉莉 《学理论》2012,(12):105-107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又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从礼仪的视角切入,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大学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新时代礼仪文化的弘扬者。然而在今天,大学生中出现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忽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培养。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科学地阐述中国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转变为价值取向和引导行为规范的路径,将中国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琴 《学理论》2013,(15):66-67
当今社会网络盛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也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相似文献   

7.
托古改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改革思维模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托古改制正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托古改制的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分析托古改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程呈 《各界》2010,19(2)
设计艺术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手段,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3,(15):199-200
莽人的传统礼仪体现了莽人的精神风尚和伦理道德,是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莽人的人生礼仪包括生育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莽人的传统节日有沙吉恩节、新米节和中秋节。莽人传统礼仪、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中叶以降,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势中衰,罗马教廷试图借此机遇,从葡、西王权处收回"保教权",以重现往昔的辉煌.为此,罗马教廷设置了"宗座代牧"体制,并派出以法国外方传教会为主体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以扩张教廷的影响力.这派传教士坚持反对利玛窦一派的传教方针,"礼仪之争"的烽火重燃.在这场事件中,第一位中国籍的天主教主教罗文藻(1616-169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超时代的视野与魄力与"欧洲中心论"代表性人物罗马教廷的"神学权威"闫当(Carolus Maigrot,1652-1730)展开斗争,维护了教会的传教事业.同时,他坚持传教事业"本土化"策略,遵从中国礼仪,维护了中国礼仪.罗文藻在"礼仪之争"中的文化抗争,展现了部分中国人在明清之际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光辉形象,值得当下学人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特殊的主题。其既有古建筑和考古遗迹的存留,又有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经学文化、制度文化的流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明堂文化中所特有的对"天命"、"天人"统治观念的承载,以及以建筑和礼仪制度形式为表现的与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历法、月令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联的象征意蕴,都使得明堂具有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08,(6)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相似文献   

14.
刘娜  苏楚涵 《学理论》2013,(14):343-344
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5.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在英语教学中介绍、引入和增加英语国家的民俗礼仪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却长期被忽视.为此,本文从民俗礼仪的基本内涵出发,以英、美、加、澳四国为例对民俗礼仪做了提要性介绍,旨在唤起人们对西方英语国家习俗礼仪知识的重视,帮助英语学习者深刻理解英语文化,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3)
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富的礼仪资源。学习传统仪式教育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深化现代仪式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现代仪式教育的育人效果。通过具体分析典型的传统仪式教育释典礼和束礼的基本样态和基本功能,探讨其对现代仪式教育的启示,进而为现代仪式教育增加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民族性及其现代化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有敢 《理论导刊》2006,23(7):35-37
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源头。汉语言“文化”二宇便充分蕴涵着环境文化意义。中国传统环境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独特的民族环境文化思维特质、民族环境文化价值观、民族环境制度、习俗以及行为习惯模式和民族环境文化的符号系统等方面。它是一种“天人亲和”文化模式、一种生命文化模式、一种有机精神生态的文化模式、一种不断创生的发展论文化模式。我们应吸取传统环境文化的智慧,寻求传统环境文化精神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创生的载体、途径和手段,建设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学理论》2014,(11):247-248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关于礼仪修养,古代哲人曾做出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也提出了许多丰富的理论。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礼仪修养的教育程度。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从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近日,辽宁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辽宁道光廿五集团董事长张广新凭借道光廿五满族传统酿酒工艺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