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捐赠作为一种以公益事业和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日益增多.但同时,由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争论不休,由捐赠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人的捐赠热情,侵害了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未对捐赠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也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不尽一致.鉴于对捐赠法律性质的认定将直接决定对捐赠问题的法律适用,故本文探讨一下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广大群众基于爱心对家庭困难的人进行医疗捐赠,当捐赠目的实现以后还有财产剩余,剩余财产应当如何处理?或者当捐赠目的实现已经不可能时,捐赠财产又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将结合社会实际探讨相关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博 《法制与经济》2009,(16):42-42,44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广大群众基于爱心对家庭困难的人进行医疗捐赠,当捐赠目的实现以后还有财产剩余,剩余财产应当如何处理?或者当捐赠目的实现已经不可能时,捐赠财产又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将结合社会实际探讨相关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公司慈善捐赠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领臣 《法学杂志》2007,28(1):147-149
公司慈善捐赠只有在法律的合理规制下才能健康发展,公司慈善捐赠的具体制度设计要体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慈善捐赠的认定、捐赠决策权的归属、捐赠数额的确定,以及股东权益的救济.法律规制的最终目的是既鼓励公司慈善捐赠,又能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在公司捐赠中实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益捐赠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在社会公益捐赠过程中签订的捐赠协议属于诺成性合同。社会公益捐赠作为一种特殊的赠与行为,其本质特征在于捐赠目的的公益性,国家对社会公益捐赠的法律制度大都呈现为强制性规范。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益捐赠活动是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融集社会资金,实现公力救助的一种法律行为,很多国家都对社会公益捐赠做出了立法规定。社会公益捐赠的内涵、发展路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说明其具有明显的道德属性。  相似文献   

7.
非公益性捐赠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使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诸多争议和问题,如非公益性捐赠的法律性质争议问题,捐赠参与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模糊问题,捐赠财产的使用及捐赠余额归属不清问题等,解决这些争议和问题需要在私法上修改现行《合同法》,将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性质予以统一,同时在公法上修改现行《公益事业捐赠法》,将非公益性捐赠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予以规范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5条规定了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该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性规定从宏观上消解了公司捐赠的合法性危机,成为我国目前公司捐赠行为正当性的法律支撑。然而,社会责任视野下的公司捐赠涉及公司、股东、债权人以及社会等多方的利益冲突与平衡问题,对其正当性的理论与实践证成,是规范和引导公司社会捐赠的逻辑起点。公司捐赠的多维度法律规制是在立足于公司的社会性与营利性基础上,以平衡和协调诸方利益为基本思路,通过整合与完善公司法、合同法、财税法等法律部门的有关规定,最终实现社会责任视野下公司捐赠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晓雨 《法制与社会》2013,(26):269-271
中国慈善捐赠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募捐丑闻频频爆出、慈善组织良莠不齐、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等因素的存在俨然与慈善社会的要求大相径庭。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法律加以规制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本文以法律视角并结合行政理念深入分析,并着重强调通过培养慈善意识、健全立法和建立监督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为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0.
捐赠做为一种特殊的赠与合同,是出于社会公益等特定目的,无偿赠予他人财物的单务合同。近年来因捐赠引发的民事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例如合同权利主体的确定、捐赠财物的继承、受赠人可否转赠财物或改作它用等。本文从捐赠合同的性质与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捐赠在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并根据民事法律原理及司法实践的经验,提出捐赠合同的权利主体与受益对象是两个不同概念,剩余财物不应归受益对象或权利主体所有,最后为如何处置剩余财物提出相应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募捐与公益捐赠、救灾捐赠均存在明显区别而排除了可参照适用的法律,且理论和实务界又均主张从其法律性质上进行分析,但因众所纷纭而使得其剩余财产归属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本文从社会募捐的法律性质入手,分析不同学说下募捐剩余的归属情况,指出司法实践中以社会募捐的法律性质判断剩余归属的难以操作性,当务之急是通过法律拟制来定纷止争。  相似文献   

12.
公益捐赠作为赠与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了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条特殊路径,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合同法》、《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均对公益捐赠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公益捐赠的法律性质却没有做出明确界定。本文拟通过分析将其界定为诺成性合同,以确定其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5.12四川大地震中,中外企业不同的社会捐赠行为入手,对社会捐赠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区分,并进一步对社会捐赠进行经济学的分析,最后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外企业捐赠行为不同的原因,以及形成这种不同的内在驱动。  相似文献   

14.
《公益事业捐赠法》在中国实施陷入困境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即颁布生效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实行至今,并未达到制定之初,人们期待其发挥的作用。该部法律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甚微。社会现实中遇到的关于公益捐赠的问题,亦无法尽数求助于该法。本法对于公益捐赠机构的组建和壮大没有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对于人们的捐赠也没有收到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所应该带来的效果。一部法律的实施不能够在社会上带来相应的反应,那么这部法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形同虚设的。本文致力于对《公益事业捐赠法》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困境的原因进行挖掘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欢 《法制与社会》2012,(16):52-53
诈捐现象固然是由于诈捐者个人恶劣的品质导致的,但不健全的法律规制却为诈捐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拟从慈善捐赠的法律渊源出发,对慈善捐赠的法律性质进行界定,并通过对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指出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关于完善慈善捐赠法律机制的具体举措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健 《法制与社会》2012,(11):73-74
现今,中国公益捐赠事业乱象重生,丑闻不断。本文以"诈捐门"为切入点,尝试探讨公益捐赠的法律属性,厘清公益捐赠的法律特征,进而推导出"诈捐"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园 《法制与社会》2014,(7):113-114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专家学者对公司捐赠含义的界定以及对其进行分类,揭露公司及其慈善捐赠行为的性质变迁。从公司以营利为唯一目标,慈善捐赠行为为公益性行为,到公司既具有营利性又应承担社会责任,慈善捐赠行为性质从公益性向互利性过渡,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通过市场予以调节应首当其冲,但市场作为制衡手段有其缺陷,法律的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法律调整应当通过重新定位公司价值目标、改革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约束机制等方式解决,从而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8.
公司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机结合的责任体系。公司的捐赠行为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是具有一定道义特质的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新《公司法》明确了公司在进行赢利活动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在结合实践中公司捐赠暴露出的法律问题,从公司治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等入手,进一步完善公司捐赠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社会责任语境下对公司捐赠的法律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江华  张春红 《行政与法》2006,2(1):122-124
让公司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公司立法的一大趋势,但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的营利性目的无疑是矛盾的。公司捐赠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公司捐赠中如何平衡公司社会责任与营利性目的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对公司捐赠效力进行必要约束并进一步明确公司捐赠中董事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说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初依靠规模增长快速发展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如今陷入资金筹措困境,民办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单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快速缩减,以生养校难以撑起整个民办高校。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捐赠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捐赠意识,民办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不足。资本市场的融投资渠道不畅通。公共财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