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前国内哲学界流行的见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梅劳—庞蒂在一九五五年发表的《辩证法历险》一书中提出来的。此说似可商榷。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卡尔·柯尔施堤出来的。一九二三年,柯尔施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长篇论文。这篇论文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也招致了各种批评。一九三○年,柯尔施重新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文,并附带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  相似文献   

2.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3.
1.实践的观点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吗?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能不能说,实践的观点仅仅是认识论的观点呢?不能。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他们创立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把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  相似文献   

4.
在以“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以下通用“实践唯物主义”代之)为一方,以“物质本体论”为另一方的哲学争论中,双方似乎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它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任何变改,其影响和后果绝不仅限于哲学学术范围。例如,争论双方有个焦点: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相似文献   

5.
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的思想与卢卡奇比较接近。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被视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姊妹作。但是,卢卡奇终身抱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信念,在晚年还提出了“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柯尔施则从1926年被德国共产党开除后,  相似文献   

6.
最近社会上关于“科学”与“伪科学&#168;的争论激烈。这是科学哲学界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为什么要批评和揭露“伪科学”?又为什么有人提出将“伪科学”剔出《科普法》?为了回答这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本刊特约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宋正海分别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相关文章。希望这两篇文章有助于广大读者对这场争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美学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在英美学者中产生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反映了在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大背景下英美学者试图从马克思学说中寻求评价和制约社会之规范性准则的努力。该争论主要围绕马克思如何看待正义这一问题展开,使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在论辩中得以凸显和明晰。  相似文献   

8.
中央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在《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研究和正确阐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本刊约请黄枬森同志撰写的《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一文,对近年来人们关注和争论的有关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值得认真读一读,因为弄清楚这些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许多研究价值问题的同志,把“‘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瓦格纳的观点,错当成了马克思的观点。这一失误暴露了这些同志在使用价值概念和价值概念上的混淆,这种混淆是由于缺乏对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的深刻理解而造成的。把瓦格纳的观点当成马克思的观点的同志,将商品价值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他们认为,商品只具“商品价值”,而没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就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这是对哲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最精辟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讲的“真正的哲学”,并不是泛指一切哲学.也不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指那些概括了每一时代精神的、总结了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因而对理论思维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的哲学。这种哲学给人类勾画了世界图景,回答了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这种哲学是各种具体知识的升…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学界,有的论者一谈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时就论及《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马克思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经过理论研究制定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理论驿站。这个理论驿站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主要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是怎样产生的。理论驿站是要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的内在关系上研究其发展。这需要对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手稿》、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在关系作深入的剖析。不研究这三部经典著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以后的发展就没有了根基。理论驿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我在一本新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发展史论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版)中提出来的。在这部著作中,理论驿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说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平面结构,是由一种理论运用、推广出来的。理论驿站不同,是一个历史的、逻辑的方法。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论。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是对“三个组成部分”展开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缺乏深入研究。现在研究这个问题,刚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矛盾:版本的问题。以上说的这三部经...  相似文献   

12.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思考胡敏,李萍一1958年“大跃进”如火如茶的当口,中国的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这是建国以来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一次重要的哲学争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论有很多值...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对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正义理论存在争议。面对这场争论,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论证了马克思不仅有正义理论,而且他改变了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正义理论以"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范式。马克思提出将"平等"作为正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并揭示出"自由"与"平等"的内在价值联结在于没有平等的自由只能是形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亚圣"柯尔施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只创造一种理论,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就理论形态和理论目的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或"新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其中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不能脱离科学社会主义而自成体系,否则它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因而它是一种"反哲学"。柯尔施的研究宣布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整合为一个概念体系的做法,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章新若 《求索》2013,(10):89-9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把钥匙,却在各种各样的花哨争论中逐渐丧失了它最具体最本真的变革意义。本文认为,“实践”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的哲学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蕴含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革命可能性,即是对人认识世界的传统方式的超越,也是人自身存在方式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华 《求索》2007,(3):206-21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曾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发生过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主张复兴农村的“以农立国”论者,另一方是以吴景超为代表的主张繁荣都市的“以工立国”论者,除此也有人主张“第三条路”和“先农后工”,“发展农业资本主叉”。就争论的问题来看,其焦点在于是促进农业以引发工业,还是发展工业以救济农业,抑或先农后工?亦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走“农化”的道路,还是走“工化”的道路,或者走先“农化”后“工化”的道路的问题。尽管论战各方都缺乏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也没有搞清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辩证关系,但他们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反思这场争论,不仅有其学术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菊生  王志刚 《求索》2011,(10):107-109
20世纪80年代以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论域逐渐从经验理论转向规范理论,但这种政治哲学转向并没有呈现出一种断裂性的特征,相反,早期剥削等经验性范畴被有机地融合到政治哲学批判的框架中。运用新的批判路径和范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公正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试图设计出一套能消除资本主义缺陷的可行的社会主义蓝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试图挖掘马克思理论中一直被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忽略的规范性理论资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视这一研究中的解释学视角,深入分析围绕"马恩关系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晶 《前沿》2012,(3):67-7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哲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多个视角,以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就体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西方哲学总体上呈现为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转向的发展历程,而这一转向的实现者,就是马克思。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实践哲学,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内涵和意义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20.
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刻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首开了把“实践标准”应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先河,进一步揭示了“实践标准”的科学内涵,进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场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来看,也是罕见的。这场真理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