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是民主共和国,它在西方是由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代议制等要素相互融合的结果,而民主是其重要基础,对于塑造现代政治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但是其所具有的强烈平民色彩使其长期被视为基于人数优势的平民暴政。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工人阶级运动造就了民主的复兴,推动了民主要素在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中的扩展,民主本身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由此形成了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形态。民主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为弱势群体争得得了基本人权,而且为现代政体赢得了广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古典共和主义对政治领域的普遍性,政治生活的目的性价值以及公民美德的强调影响了早期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使他持有一种积极政治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对君主制、特权政治以及现代国家的批判,清楚地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所提倡的基于理性参与美德的普遍性国家;其二,马克思早期的某些政治理念从正面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和谐的农村政治秩序是农村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村政治秩序的发展受农民自身、农民组织及国家在农村的政策体制设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视角,探讨和谐农村政治秩序的建构,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文成 《长白学刊》2011,(1):123-128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固,民主立固、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5.
赵宝华 《人民论坛》2010,(4):176-177
我国走向共和以后的半个世纪里,民主和专制两股政治力量有两次大的鏖战: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两次鏖战的结局都是以民主力量的败北而告终。这告诉我们,民众只有成为自为的政治力量,才能使民主真正取得胜利,进而建构起民众决定国家公权力运行的民主体制。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热度:★★★观点与主张: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需要离开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其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里一方面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观点,另一方面,从国家理性的角度,寻求一种超越道德、宗教和君主的自由,希望对外创造独立,对内维系共和。他不仅承认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还承认自由必须免于专横暴君的统治,即共和主义,以及一个国家不受其他国家控制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族共和"思想包括共和政体下"国家之统一"、"民族之统一"和民族(种族)平等三重含义.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对"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表述来自此前"共和统一会"对"统一"的解释.由于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认为国内的种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均已解决,因此,"五族共和"思想表现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同化,通过民族同化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保持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平衡,让精英团队保持领导力,让平民团队保持影响力,这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个天平太向精英政治的方向倾斜,以致有些精英可以不惧民意,我行我素,而平民由于难以把自己的“话题”转变为政治决策的“议题”而变得火气十足。最近一些年,  相似文献   

10.
云大津 《新东方》2013,(3):63-71
日本商业"信用"是建立在其"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日本的价值体系可归纳为贵族(传统)价值体系(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和平民价值体系(江户文化、也称平民文化),江户时代所形成的价值体系是日本近代诸价值体系的基础。日本近代的价值体系从战前的家族主义、家族主义的国家观念到战后的集团主义(企业本位主义),即家族(包括村落)、国家、企业的理论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点的时代特征,但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没有改变。同时,日本社会各类团体公会组织,是日本价值体系一贯性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代华琼 《前沿》2012,(16):40-41
哈耶克认为政治秩序思想的来源有两个传统:一是建构理性主义;另一是进化理性主义.建立在建构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政治秩序是社会主义,走向了乌托邦;建立在进化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政治秩序是自发的秩序,走向了法治.哈耶克认为理想的政治秩序是法治.法治预设前提是保护私域;法治的依据真正的法律,其实现途径:宪政;法治的价值诉求:法律下的自由.由此,哈耶克建立了自己的理想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与秩序,是制宪的两种基本制度理想。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选择了"自由至上,兼顾秩序"的制宪理想,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稳固的国家制度。而中国在革命型政党的领导下首先建立了人民主权国家,然后进行制宪,其制度理想追求的是稳定的秩序。中美制宪理想的选择差异,既受制宪过程中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与各自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主立宪政治作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与选择的起点,在整个近代中国的民主诉求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民主共和政治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二次民主抉择,是辛亥革命所要建立的民主模式。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民主诉求,追求的重点虽是民主的价值、民主的理想,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却使这种追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地宣扬民主理想和价值,忽视了使民主走向现实的制度建设,从而用民主的理想扼杀了民主现实。这种民主追求的危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影响着今天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咏梅 《人民论坛》2010,(2):52-53
邓小平法律思想中,法律作为稳定、有效的规则体系和制度成为最为可靠的社会控制手段,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秩序过程中始终被强调。可以说,邓小平所追求的理想秩序状态应是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嬗变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华  蔡燕 《前沿》2006,(2):161-163
受政治与行政二分理念影响,也是适应西方国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这种政党体制运作的需要,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但政治与行政二分只是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理想类型的理论假设,也由于现实因素的推动,近几十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出现淡化趋向.但这一原则不能被完全摈弃,因为在其依据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理念那里,人们不懈追求的民主和效率有望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利留给阿伦特的思想遗产是复杂和多重的。阿伦特一方面激赏马基雅维利有关政治行动的讨论和对古代政治传统的追溯,另一方面对马基雅维利有关暴力和革命的论述持拒斥态度。通过观察阿伦特政治思想的马基雅维利之维,特别是阿伦特对马基雅维利的二分法式理解,考察两者在思想层面的互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把握阿伦特本人的思想特质,也能更好地理解由于受阿伦特影响,马基雅维利在当代阐释中呈现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8.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在国家统一前提下,以人民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核心、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宗旨,以民族干部政策为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的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及政治方式.通过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伴随着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日益活跃和扩大成为必然趋势.公民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功效,可以有效整合民意,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促进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然而,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功能是以政治制度化、社会组织化相对发达为基础的,急进扩大的政治参与极易引发政治不稳定,干扰正常的政治秩序,乃至中断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在我国政治发展民主和秩序的双重诉求中,应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向着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目标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台湾的“母语立国”论述主要表现为一套后殖民主义话语:强调中国文化内部的族群差异与语言差异,并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同化”理解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不断“殖民化”,并试图在此历史虚构上设计一套“台语立国”的政治-文化“革命”方案。而通过对中国现代性发生史的扼要回顾:从早期同盟会的血缘革命、种姓革命到成熟时期的共和理想,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政治民族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共和理想,区别于德国式文化民族主义;追求血统与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