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傣族孩童教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养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实现的,家庭、村寨、学校、“文化他者”等多元教养主体因子之间及其与孩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边互动。家庭成员将民族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对孩童言传身教,熏染濡化|傣族与周边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同域共居在沐村作为花腰傣文化的典型旅游点进行着多元文化互动|以家庭为中心,整合了其他主体教养实践的开放式孩童教养体系在社会场域中进行着“交响乐式的表演”|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在重重矛盾关系互动中,傣民族平衡调谐,静观其变,守望幸福。由此提出,文化自觉,构建多元教养文化互补机制,寻找互动中的平衡支点,是我国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互动实践的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傣族社会历史文化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亲属称谓上有明显的特征。 文章对傣族社会历史上最高领主与平民、贵族“翁”与平民,贵族“召庄”与平民3对等级之间亲属 称谓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4.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人情社会与理性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情社会转变为理性社会是传统社会现代化的必然.构建和谐社会,应从制度理性着手,构建法理型的制度体系.法理型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来自基于经济理性的自由竞争和交换,在其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权利义务关系.传统人情社会本质上注重忠诚、亲疏远近等人格化的情感关系.与人情社会相比,理性社会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和革命性,而人情社会则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传统性.只有法理型的制度理性扬弃了人情社会的制度非理性,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制度目标,和谐社会也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儒家人情主义的道德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卫华 《理论月刊》2007,(12):53-55,87
人情主义是体现儒家和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方法原则,也是一种体现人格提升、人性完满的伦理精神形态。人情主义的伦理本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心意感通和情感回报实现伦理世界的和谐,这种和谐,包括人伦的和谐、人格内在的和谐。揭示儒家人情主义的这一奥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真蕴,而且还有助于挖掘儒家传统伦理资源,为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提供一种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7.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据考证,黑水即今金沙江,说明远古时代这里就“百  相似文献   

8.
傣族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关系。傣族的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宗教信仰、稻作文化及村寨中的人地空间。宗教信仰为稻作文化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决定着村寨的主体构架布局。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使得傣族人地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10.
傣族的生活和生产对水的依存关系形成傣族的哲学观念:水是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水在傣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典章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爱水、护水,对水格外亲近、崇敬、虔诚。傣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他们的传统水文化。他们把一瓣心香和高超的技艺献给与生命攸关的水井,水井文化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选井:傣族居住在江畔水涯,但他们所饮用的却常是井水,因为井水优于河水。他们的饮用水井不是在村中,傣族对水井的选择和管理而是在村头寨尾,隔离村寨一段距…  相似文献   

11.
人情规范的功能与公共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规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都承担着重要功能。在宏观经济方面,人情规范具有消费、储蓄和投融资功能;在微观经济方面,人情规范具有家计会计、交换和竞争的作用。在社会功能方面.人情规范承担着构建人际网络、提供社会信任、社会互助和促进社会功利的功能。在政治方面,人情规范虽然在政权潜在期有助于民众的利益表达,但是转型期有可能发生政府和人情规范的双向破坏过程。为此,在完整认识人情规范的前提下,有效规范政府官员行为是因应人情规范负面影响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玉朋 《今日民族》2010,(1):31-32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礼仪。 傣族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其佛教文化很丰富,佛教风俗与佛教礼俗十分多彩。很多礼仪是从佛教风俗、佛教礼俗中流传下来的。在佛教教义里有教为人处世的、与邻里相处的、夫妻之间相处的、小辈与晚辈之间相处的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和谐内涵。现在,傣族群众仍然保留着入室必脱鞋的风俗,这是一种礼仪,也是傣民族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傣历1359年。目前人们已习惯把傣历新年称为泼水节,这正如古代人把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一带建立的达光王国称为滇越乘象国一样.纯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种特征的直观形象的他称。傣族以六月为岁首,约当公历四月中旬,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即过新年),又称“桑干楞火”、“比迈楞火”(“楞火’是六月,即六月新年)。傣族的傣历和汉族的农历、西藏的藏历,都是阴阳合历。傣历有自己的特点,岁首是从太阳运行位置来定的,即太阳在黄道上进入白羊宫宫首到下一次再到达白羊宫宫首为一周年。按照传统习惯,旧年与新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贝叶经不仅记载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伦理、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搜集编译整理傣族贝叶经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傣族的历史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增进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5,31(6):76-81
傣族的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的水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及有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制度、规范等,这一文化在傣族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导致了傣族很多水文化要素的丧失,对傣族的水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今天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对于傣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川的傣族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等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除云南以外,四川也是傣族人口较多的省份。据1990年的一次统计,四川的傣族人口约6000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会理、盐边等县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傈僳等民族杂居。四川的傣族在明朝洪武年间,云南景东傣族土司奉调来建昌(今西昌)参与平息元降将月鲁贴木儿叛乱后出现。叛乱平息后,这位土司就地改兵为民,婚娶耕种,并成为长官司、土千户、土百户。新中国成立以前,傣…  相似文献   

18.
抢救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允古镇,我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媒体以特大号标题极为醒目地向世人告示:“娜允古镇,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个傣族古镇,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傣族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土司制度文化、旧石器文化、傣族历史文化、傣族民俗文化,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含量”。专家呼吁:“尽快抢救和保护,利用其旅游文化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古镇的抢救和保护纳入孟连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千方百计把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这一宝贵财富保护好。”思茅地委书记杨建甲对专家的建议专门批示;孟连县积极行动,特邀专家前来考察会商,目前…  相似文献   

19.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二元宗教文化特色。在传统聚落原始规划思想中 ,凝聚着古代百越文化、傣族村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内涵。研究其文化内涵 ,探索其演变规律 ,对科学规划傣族小城镇和发展傣家“乡村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