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城市与她所在的省重名,这在全国都是唯一的;一个被多种文艺体裁反复宣传的理事长,这在全国残联系统也是唯一的。但我们更要看到这个人所带领的一个整齐的队列,这个队列所服务的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2.
判断农民工对目前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震荡,与一个问题有密切关系,这个问题就是:在经济紧缩时期,当城市中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农民工还有没有可能回到家乡.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的特征,这个问题就尤其值得注意.一般地说,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城市中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会大量增加.这就意味着这时会有大量的农民工向城市涌来.但当经济紧缩的时期到来的时候,城市中的就业就会明显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城市所无法容纳的农民工有没有回去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又会涉及两个更具体的问题,一是他们是否有回去的意愿,二是他们是否有回去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绘画的开始有着明显的差异,中方绘画注重的是“气”,讲究书画同源,注重感性。西方绘画注重的是“理”,注重理性,有着严谨的绘画体系。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中西方绘画史上,发展也成了不变的主题,以中国风景画发展和西方风景画发展为例,来说明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表明艺术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并且是人类文明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的需要。本文以中国风景画和西方风景画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艺术     
阎家出了三个画家.   确切点说,是阎老画家带出的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一个是他的儿子勇,一个是他的孙子雄.   老画家在山水风景画上别具一格,在省内小有名气,而他的儿孙却未继承他的流派.儿子画的是花鸟,孙子画的是人体.画来画去,儿子和孙子的画技长进不大,影响很小.   ……  相似文献   

5.
肖秉纯 《政协天地》2008,(Z1):93-94
我们所处的大自然,山光水色璀璨交辉,到处是生机勃勃而美不胜收。面对这无比绚丽深邃而迷人的世界,我们心胸会豁然开朗。啊,大自然用神工创造的世界,送给我们的是无止境的生命气息和美好的憧憬。多少年来,我忠于自己的个性,淡泊人生,默默地耕耘于钢笔风景画的领域,希望寻觅到属于自  相似文献   

6.
法庭在接受由取证工具产生的电子证据分析报告之前,会对所采用科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仔细的评估,如果发现科学方法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可接受性或电子证据的权重。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探讨了验证处理电子证据工具及产品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东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开始,笔者就一直很关心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问题在日本,韩国和台湾都很严重,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这个问题,但可以想象的是,这个问题迟早在中国大陆也会发生,这是没有内需,经济只能依靠出口国家的宿命,只是迟早罢了。  相似文献   

8.
10年前发生的苏联剧变是与苏共失去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有近1800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会在民主化浪潮中被人民抛弃,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一些学者从"三个代表"的角度研究苏共败亡的教训,得出结论:苏共没有成为"三个代表"是其败亡的原因,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苏共为什么没有成为"三个代表",这是苏共败亡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导致苏共败亡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七一"讲话中有一个重要的提法,叫做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提法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明确指出了把党的执政基础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的方向.但是,要使这个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需要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例如,提出这"两个先锋队"的概念,会不会淡化党的性质?会不会降低党的先进性?甚至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党将成为"全民党"?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妨碍我们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国从上至下,"三农"问题再度成为注意的焦点.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归根到底,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就是: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一种鲜明的反映.为什么"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怎样对待这个"重中之重"?解决这个"重中之重"应该有什么样的政策?很显然,这些大问题的正确解决,应该是以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对"三农"问题的深刻了解和正确认识,对"三农"问题的正确态度、正确政策,是无从谈起的,而且甚至会出现这样可怕的结局:所谓"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说来说去仍然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过严重教训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乃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表现力的体裁,然而这种复杂的情感集合体却时常为读者们困惑,究其原因在于对诗歌"本义"的探析和对诗人"本意"的琢磨,而怎样正确理解此二者,是我们鉴赏诗歌、还原诗人本意首先要理清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即将到来的这场革命中,究竟对我国劳动力结构会引起什么变化,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新技术革命对劳动结构的影响 新的技术革命必然会引起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构的变化。我们知道,任何社会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脑力  相似文献   

13.
弟弟: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突然想到给你写封信.之所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写,是因为寒冷给人以警醒.对我们人类而言,寒冷和酷热就如同女人的经期和男人周期性的烦躁一样,可以让我们从身体影响到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认清我们自身,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我们活着的意义.所以我选择这个时候写,我想我是清醒的.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者是从脚手架上下来,或许在哪个高层建筑物上忙碌了一天.但我想你也同样会是在寒冷的冬天读到这封信.所以我想你也会是清醒的.   ……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崭新的世纪,也是传承和创新的世纪.作为调整和规范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在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世纪将会有怎样的发展际遇呢?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并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郑斯民 《创造》2013,(1):88-89
"中国人会多",这仿佛是好多年来人们对吾土吾民生活特有的一种印象.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全正确.中国人是有不少会,可外国人的会就少得了么?人家那议会上面,为了个财政预算问题或是给农民的补贴问题,议员大伙儿意见不一致,争执不下,吵将起来了,再加上电视直播,看阵势比咱们的两会热闹多了.所以,初闻讲咱们会多,便随着信了,也跟着讲,后来窗户打开,新闻里看看别人实际上也在不停歇地开会,又生了独立思考的念想,细想进去,才发现这说咱们会多的真实意指,好像并不是一般地批评会议太多,而是对很多不怎么必要的会和会上的应景文章应景发言不以为然,换句话说,也就是批评会风不怎么好.  相似文献   

16.
精神解放与文章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解放,不仅是近代史上文章变迁的重要原因,也是两千年来历次文章变迁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可以算是一条规律.最早而又最突出的事例就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文章的发达,在两三千年的历史范围内,简直是空前绝后的.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文章,两千年来始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清人章学诚所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不是随便说的.诸子百家之文确实做到了百花齐放.不但<老>、<庄>不同于<论>、<孟>,韩非也不同于荀卿,<战国策>和<左氏春秋>也各有特色.体裁不同,风格多样,在几百年间,文章之盛,至于如此,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一个基本内容。有少数同志对这个问题不甚了解,甚至错误地把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立起来,认为党的领导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扩大。为澄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民主与政党的关系,探讨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本文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8.
1980年2月29日,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说了这样一段话:"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即使开短会、集体办公,如果一件事情老是议过去议过来,那...  相似文献   

19.
审美心理距离指的是审美感知要与个人的现实性利害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距离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由如画式的自然审美促成的.如画指的是美的自然风景象风景画一样.自然审美必然要求着无利害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上的要求为山水风景的如画提供了契机.如画及其对无利害的要求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审美参与性的排斥,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20.
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和解决城镇失业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点思考。一、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蔡本国情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当前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上没有失业人员,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倒还严重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同的思想路线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