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论被大量译介进国内,主导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格局和思维,在其译传的初期,或许激发了批评家的热情,但在今天已经开始阻碍批评家创造力的发挥。本文在对近年学界的热门话题"强制阐释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出路在于研究中国的文学现实,并充分尊重当前的跨文化语境,积极吸收国外文论的有益因素,创造包容并蓄开放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2.
张任之 《探索与争鸣》2020,(6):70-75+158
当前的中国阐释学研究,对于阐释主体和阐释活动都有着深入的思考。相对来说,作为"阐释"之第三维的阐释对象受到的关注比较少。文本或语言被视为当然的阐释对象,但阐释对象是不是仅指文本或语言?借助西方阐释学对于"语法的阐释"和"心理学的阐释"的区分,可以追究文本或语言背后的阐释对象,即体验。通过对体验这一最终阐释对象以及对其理解和把握的现象学分析,可以理解阐释的有限与无限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一种在现象学的视域中得到理解和拓展的、跨文化与跨文明的"深层阐释学",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宁智锋 《求索》2011,(11):206-208
“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根本大法,不过“比兴”,特别是“兴”,含意十分复杂多变,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被改变、充实、丰富着。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比兴”的阐释,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兴的隐喻作用、发端作用以及通过情感、概念上的比喻来抒情表意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同时,“兴”也慢慢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4.
严飞 《求索》2022,(6):31-37
历史因果具有复杂性,而历史社会学的宗旨又是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社会机理和发展规律。在以变量回归为主导的结构性分析中,历史分析简约为在历史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勾连出一条线性因果链,而忽略了历史行动者的身份主体性和行动策略性。据此,基于历史具体情境的文化分析视角,不仅要关注历史的动力因,也要重视历史的构成因,研究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如何透过一系列文化图示去诠释历史的图层,继而推动历史演进出期然或非期然的结果。这一视角既能处理非稳定文化时期的历史关键事件,也能穿透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实践,从而重现历史迭变的动态过程和情境现场。当以“情境—文化”作为历史社会学的分析工具时,要重视叙事观念、话语、策略的中国情境,构建出一套蕴含丰富本土性的学科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胡伯项  孟繁 《前沿》2011,(11):11-15
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观点认为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中国模式作为我们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创造的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从社会学想象力的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一定思考,有利于深刻并切合实际地去梳理与把握其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社会学的视角,从宏观上对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女性独立意识增强,传统婚姻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婚姻模式异化;婚姻替代资源增加,夫妻信任危机频发;交换资源减少,夫妻间吸引力弱化;离婚成本降低,婚姻解除方式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7.
发展模式是一个比较静态的概念,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发展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和经验所构成的特定类型。发展轨迹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把从起点到结果的发展动态过程显示出来。要真正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8.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而又理直气壮地呼唤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和学术话语权。要走出双重失语危机,就必须牢牢树立理论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家、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焦点在于是严格坚守社会科学研究的通则性(或普适性),还是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出一套本土理论方法。"伪命题"的论断触动了百年来中国学界的"学术软肋",挑战了中国本土学者的"情感底线"。对"本土化"做文化社会学的解读,既不排斥以通则性的理论方法研究解释本土问题的必要性,也有助于消解为抵御"西方话语霸权"而强调本土化的尴尬。在文化社会学强调"价值关怀"和"意义表达"的视域里,"本土化"所彰显的恰恰是"在地化"研究对主流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社会学"及其延伸出的"边缘社会学"研究,构成了文化社会学视域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10.
刘成纪 《探索与争鸣》2020,(2):61-68+158
现代阐释学多集中于文本问题的讨论,但它终究是个哲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解释对象的文本只不过是一个中介,它对外联通世界,对内接引心灵。世界和心灵的双重无限,决定了文本阐释的无限。以此为背景,在阐释者与阐释对象之间,人为了达至真理性认识必须借助阐释,但一旦诉诸阐释就必然不是事物本身。这种存在于阐释活动和阐释对象之间的悖论,使了无终局成为阐释的命运,也使阐释史成为"猫鼠之间的永恒游戏史"。据此,为阐释划界,更多涉及的不是人的认识,而是阐释对象为人而存在的价值。从中国传统经学阐释学看,实现这种价值的主体不是阐释者,而是权力和制度。这为建基于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提供了一种异化形式。同时,在阐释学领域,共识的达成往往预示着阐释的终结,就此而言,它最好是一个永远悬于未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庞弘 《理论月刊》2024,(3):143-150
作为人文学术的枢纽,“阐释”负载着丰沛的实践潜能。在文艺的阐释实践中,不难提炼出两种主导性的阐释路径。其中,“澄明性阐释”遵循确定性原则,试图发掘出文本中稳固的意义内核;“书写性阐释”遵循不确定性原则,致力于激发读者的能动性,促使其对原初意义加以想象、延展乃至“二度创造”。书写性阐释对无限的追求使文艺作品充满魅力,但倘若脱离澄明性阐释所带来的限度,任何“书写”都将失去立足根基而落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因此,有必要关注两种阐释策略之间的复杂关联,使二者形成更富张力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谭贤楚  张明波 《前沿》2008,(7):31-33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生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世界性热点问题。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魏晋时期宗教社会思想中的生存智慧,认为其生存智慧的提出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进而指出先哲们有关个体及社会的生存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3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学高峰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19所社会学博士点单位的学科负责人以及江苏、上海、甘肃等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约50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它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而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价值理念,从哲学高度阐释中国方案,可以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推动这个世界进步""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是什么"三个逻辑层次揭示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新型的世界观、国家观、制度观、发展观、治理观、文明观、和平观和义利观。  相似文献   

15.
赵有田  刘静 《长白学刊》2013,(3):143-147
"双百"方针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党对"双百"方针的初步阐释,还不成熟,带有理想化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双百"方针的进一步阐释,既赋予了"双百"方针新的内涵,又对贯彻"双百"方针提出了新要求。党对"双百"方针的阐释,是我们理解和执行"双百"方针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放"不"鸣"不行,放任"放"、"鸣"也不行。要根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6.
潘敏  卫俊 《学习与实践》2007,(9):134-140
环境社会学应围绕"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开展研究,本文试图厘清符合这种学科定位且相对成熟的四类理论:"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环境公正理论、社会体制论、社会对策理论等,并谈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12):74-74
罗兰在《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社会学在1979年获得新生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在初始阶段,中国社会学通过学习、承传、借用欧美社会学而开始了重建之旅;另一方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通过不断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正努力构建一种独立自主的、  相似文献   

18.
表面看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似乎与阐释人类学的主张直接相悖,然而,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所反对的并不是阐释本身,而是单一的规则的某种阐释.近来人类学学科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阐释人类学与阐释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强调深度描绘来阐释内部的意义.它所强调的阐释并非桑塔格反对的那种单一化的阐释,事实上人类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直都在尝试多种阐释形式以求达到恰当真实的反映文化的目的.总之,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主张其实与当代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研究议程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反对阐释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阐释人类学具有相当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鹏  黄振定 《求索》2012,(12):75-77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引介过来的旅行观,其实在文本阐释中也是适用的。文本就构成了这样一系列的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旅行模式。通过借用其对于因果观念及因果关系的推论,文本的实体地位也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用因果链条联系阐释两头的文本,阐释学理论家创新性地提出了文本的几种可能的旅行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文本旅行观的文化哲学构建。  相似文献   

20.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将农村大部分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问题可以忽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阶段尤其要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从政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巩固工农联盟的执政基础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从制度社会学视角下分析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和路径,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