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毅 《传承》2012,(3):34-34
由于旅游业已悄然成为地方的经济支柱产业,因此,如何有效将地方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的关键,也是推介底蕴深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邢剑飞 《前沿》2011,(21):115-117
本文从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者对我国旅游纪念品的满意度不尽如人意。同时,笔者还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相关建议,客观地分析了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3.
吴海红 《人民论坛》2010,(11):164-165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纪念品占旅游总支出的比例也逐步上升。地方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最本质特征。结合南京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阐述了设计概念创新、应用地方特色造型要素、发挥原材料产地优势、凸显景区特色四项具体策略在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汪姣 《传承》2009,(8):142-143
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事件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要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创造良好的地方旅游环境;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政府、企业应通力合作,扩大事件的宣传,增加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事件旅游发展现状及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事件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要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创造良好的地方旅游环境;出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府、企业应通力合作,扩大事件的宣传,增加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李季康 《今日民族》2008,(12):45-47
在全球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层次的成熟,旅游资源的商业化运作,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挖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民族文化的展示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核。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力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复兴、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当前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很快,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有些地方,旅游业更成为支柱产业。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开发大量新的景区景点的同时,也有很多几年前刚刚开发出来并红极一时的景区景点已经日渐冷落,趋于平淡。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一些景区景点有了规划却没有项目设计,有的有了项目设计却不按设计进行,而是边建设边设计,还有一些景区景点以旅游策划代…  相似文献   

8.
为北京市旅游纪念品市场把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纪念品经营现状 --11家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销售情况逊于北京景区旅游纪念品总体销售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各地对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建设也日益重视。本文以利川市森林公园为对象,通过调研,针对其开发与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利川市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遐光 《时事报告》2013,(10):38-40
婺源,地处江西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十多年来,婺源旅游从零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旅游发展模式,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山区发展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旅游产业现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9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综合收入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28.6%和48.5%。目前,全县共开发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7个,是全国拥有4A级以上景区最多的县。  相似文献   

11.
张碧波 《创造》2002,(6):13-13
一、关于旅游资源开发 大理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从我们对资源开发的现状看,形成旅游团队产品的主要有大理古城、大理三塔公园、蝴蝶泉公园、洱海公园、小普陀、观音阁、南诏风情岛,以及苍山、感通两条索道连接的苍山景区;通过交通和景区旅游设施改善后,近期逐渐能够形成团队产品的还有宾川鸡足山、剑川石宝山、鹤庆新华民族村、巍山巍宝山和洱源下山口温泉度假村等。为使形成产业主  相似文献   

12.
王楠 《当代广西》2008,(20):56-57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旅游在贵州更是异军突起,吸引着海内外游人。从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贵州民族文化旅游面临非常难得、非常有利的发展机遇,前景十分看好。但是近年来贵州旅游业中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集市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指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开发方式.集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按一定周期聚集形成的市场,是定期出现的经济文化民俗大展演.开发集市旅游具有保持民俗的原生态、便于产品化、传统和现代便于兼容、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明显等优势,是一种有前途的民族文化旅游新形式.开展集市旅游活动,应处理好明确开发主体、安排作为目的地的集市的时空结构、营造主要创收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符号经济与旅游符号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丽芝 《求索》2008,(10):36-37
现代旅游经济活动中,特定的本土旅游景观对游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特定的景观就是旅游符号。其实,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经济的消费范式,它一方面通过“原滋原味”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符号来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传达人们的精神共鸣,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旅游规划与开发应该根植于民族原文化土壤,同时兼顾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凝视”取向,对旅游符号的意义加以适度创新。最终让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持续兴旺,并推动旅游符号的开发和旅游地旅游经济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王雪  李岩松 《前沿》2007,(4):41-42
工业旅游在内蒙古自治区是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介绍了内蒙古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蒙古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及带来的综合效益,提出了内蒙古发展工业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旅游的大开发、大发展,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实惠同时,也面临可持续性发展危机,表现为环境生态、民族文化、社会生态系统的难以为继。通过考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既有的相关研究,结合实践,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直观的体现为其基本要素——人、物、景、行的能否持续。基于此,应构建对应的保障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试论西部经济开发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林 《前沿》2006,(6):62-63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在西部经济开发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对发展西部体育事业,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试图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8.
酒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的一种特殊民俗文化积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酒的起源、酒文化以及河南酒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其开发的原则与方法,充分挖掘酒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休闲方面的功能与特色,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发展,以期促进河南旅游业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湖北省水体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是全国有名的水资源大省,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湖北省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依托。湖北省要在抓住资源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全省水体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联合。在旅游开发中引入市场机制,变过去水资源开发利用投资主体单一化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同时,一定要合理开发水资源,注重保护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湖北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