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隽 《传承》2011,(2):54-55,59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快乐与理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幸福与德性存在区别,在存在领域具有不同内容,因而我们无法用幸福消解德性,也不能用德性消解幸福;幸福与德性又具有密切联系,幸福是德性的目的,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这种联系表明两者是能够相互统一的,实践是德性与幸福两者统一的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乔娟 《人民论坛》2014,(6):221-223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与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对东西方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家。通过对二人幸福观的比较,可以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性的思考与借鉴。幸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道德与情感的统一以及思考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德性地展现生命存在的一种活动,因此幸福在于活动,在于我们健康的生命功能趋向于完善的运用;而友爱或朋友最终属于我们生命正常健康的活动既不可或缺又为我们向往的外在的善,友爱使幸福更完善,使社会更和谐.  相似文献   

6.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7.
善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德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由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行"思量",这种思量就是德性的实践智慧。实施"中道"与避免不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了德性"至善"的达成。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看,德性的养成源自教导和社会习俗的生成,为此,教育尤其是德性教育为个体德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德性构建论说也为我国社会和谐伦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而有益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密尔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因而也是其自由思想的基础。不受干涉的自由权是消极的个人自由的维护,而个性的自我发展则是个人自由的积极实现,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密尔自由思想的完整内容。这两种自由在个体德性的生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密尔的德性概念是从属于幸福概念的,这也是他的道德选择中出现相对主义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做了很多的探索,他提出了幸福是心灵的活动,是至善,是人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庸之道更是他追求幸福的良好方法,他为人们在追求幸福之路上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雷传平 《求索》2012,(6):187-189
现代规范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往往局限在行动主体的可控范围之内。而在日常道德生活中,即使一个行动或事态不能为行动者所控制,却仍然要求行动者对其负责。道德理论与日常道德生活的冲突凸显了道德运气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资源在此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其伦理思想的概念分析和范式研究,尝试证成,生成方面的道德运气不会对道德判断构成威胁。本文以经典反思道德难题的研究路径对于完善现代规范伦理学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庞楠 《前沿》2011,(15):69-73
麦金太尔认为自近代以来西方道德伦理与实践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德性伦理赖以生长的共同体的瓦解以及自由主义对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核心的德性伦理传统的拒斥是当今道德危机的最深刻根源。为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一反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与自由主义主流,主张放弃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传统。作为共同体主义代表的麦金太尔试图通过对传统共同体主义的追寻,以实践、人生的叙事统一性以及历史传统作为亚里士多德界说最高的善的替代物来重建一种追求共同善的现代伦理共同体,以消解因自由主义伦理过度扩张导致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2.
货币伦理作为经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人们从道德角度对货币的根本看法。它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获得金钱和使用金钱才是正当合理的。早期论及货币伦理问题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货币的产生是基于需要和习惯;货币的获取方式应合乎德性和自然的要求;货币的拥有应推崇适量和有度原则;货币的使用应坚持中道和理性原则。亚里士多德的货币伦理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儒家货币伦理思想的积极补充,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重建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闲暇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对“闲暇”作直接的界定,但他对闲暇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把握闲暇与财富、消遣、快乐、德性等的关系以及闲暇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从生活的本体意义来理解,闲暇是人类生活向往的理想状态;闲暇是对人性的完善;求知、理想等是闲暇的应有之义,财富与消费主义则与闲暇并无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构建幸福生活。所谓有福者必有德,因此德行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为了构建学生的幸福人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学生德行的养成。与说教式、灌输式的道德教育相比,作为道德行为者(moral agent)的教师之行为举止(teacher’s manner)更能有效地培养并影响学生的道德德行。教师行为举止所揭示的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直接的道德影响,是学生获得德行的主要途径。借助亚里士多德对善、幸福与德行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然"所展现的行为举止包括温和、勇敢、正义、友爱等。  相似文献   

15.
高瑞鹏 《人民论坛》2014,(2):209-211
在人性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同时他还认为人性中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正因为人类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应该用代表理性的法来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非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才可以客观全面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黄新伟 《公安研究》2007,149(3):67-70,76
加强对警察的管理必须在提高警察自身的素质方面下功夫,警察身上所内含的德性在警察管理的过程中蕴涵着重大的价值,应成为警察管理的又一新方向;警察德性建构的价值取向应是对人权的信仰、对法律的忠诚和对公正的维护;而警察管理中德性的养成则可以在他律和自律的逻辑中建构。  相似文献   

17.
葛彬超 《理论月刊》2006,(7):133-134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将希腊人文主义的幸福观作为德性论的基本主题进行了完整的表述。亚氏的幸福观作为人文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发展至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本文仅从新闻工作对亚氏的幸福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李娜 《求索》2011,(1):110-112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那里,幸福被解读为一种完满的美好的整体生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幸福的,人活于世,幸福是其最完满最理想的归宿。当代美德伦理学是在生活整体的层面上设定幸福的内涵,理解幸福的意义的。而对于人们追寻幸福,把握幸福的方式,当代美德伦理学认为,应该采取逆向追问的方式,来判定哪些价值是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幸福,最重要的是合乎美德的实践活动,运气则是处于边缘位置的。  相似文献   

19.
康德对人类幸福煞费苦心的经营超越了哲学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他并不反对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而是要将这种追求纳入合理的实践理性的客体(至善)中。所以,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幸福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实现幸福的问题。康德的这种思路可以被理解为"合理的幸福论",以区别于他所批判的基于单纯自爱意图的"幸福论"。这种合理的幸福论必须被看做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必然组成部分,而不应该被看做是其思想前后矛盾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财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州 《传承》2011,(2):58-59
财富从不同的方面看,有不同的涵义和内容。古希腊哲学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财富是通过自然和易物的方式来获得;在对待财富时他反对极度的贫穷和奢侈,要符合中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