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恩来自述———交友篇●曹应旺周恩来好交友,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更与他救国家尽力社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有关。大事业是群众的事业。有大志向者必须乐群、合群,绝不是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写的《爱国必先合群论》,初步表达了对合群...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儿子周恩来同志诞生100周年来临之际,全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士都以极其崇敬与十分怀念的心情,颂扬他的思想、实践、品德、风范。周恩来同志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如一环长虹贯串于他生平的始终。立志为民。童年的周恩来在颠沛俭苦的生活和严格教育的锻炼下,养成谦虚好学、贴近群众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的大环境刺激下,他从关心社会,忧国忧民,进而立志于救国救民,拯救中华。早在1910年,他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时,教师问学生:读书为了什么?众生各有所…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通权达变”、“相忍为党”的领导艺术武纪荣在周恩来五十多年旷世罕有的领导生涯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领导实践。在周恩来长期担负领导职务的活动中,体现着他的卓著功绩和彪炳青史的睿智思想。周恩来的业绩和思想,是品位很高、蕴含丰富的人类社会精神宝藏,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周恩来在“文革”中的主要活动不是“相忍”和“违心”,而是“抵制”和“抗争”。周恩来坚持反对“极左”,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最先提出并全力推进整顿工作,同林江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的斗争,力图尽快结束“文革”  相似文献   

5.
张福山 《学理论》2008,(12):77-77
1928年,周恩来作为党的“六大”代表,与邓颖超同志一同从上海出发,前往哈尔滨。一路上,周恩来夫妇引起了日本侦察员的注意和盘查,情况十分危急,但周恩来同志的机警、果断与沉着应对,使他们平安到达哈尔滨,赴莫斯科参加了“六大”会议。  相似文献   

6.
陆德 《各界》2010,(6):29-31
父亲陆定一1996年5月9日去世,终年90岁。中央授予他“伟大的”称号,是家乡江苏省三个被授予“伟大”称号的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其他两人是瞿秋白同志和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7.
楚庄 《民主》2009,(9):31-32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一书中,有一条有关中国民主促进会和马叙伦以及决定国歌的史料。马叙伦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代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担任常务委员,并担任“拟定国旗、国歌及国徽方案”的第六小组组长。1949年7月10日.第六小组以新政协筹备会的名义发出了由周恩来签发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  相似文献   

8.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9.
刘一斌 《党政论坛》2013,(12):18-19
今天,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友好、和谐,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两国从敌视、相知、信任到建交,曾历经20年的漫长岁月。 周恩来邀请李光耀访华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一度指责新加坡是“帝国主义走狗”、“反华反共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0.
凌云  汉平 《侨园》1996,(Z1)
1949年11月9日,驻香港的国民党“中央民航”和“中国民航”(简称“两航”)的爱国员工2000多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中央派往香港的地下工作同志的具体组织下,毅然脱离国民党政权,在香港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空中大起义。果断决策,周恩来否定了饶漱石的错误意见 1948年8月,北京,中南海。一份中共华东局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放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电报的大概内容是:关于国民党“中国民航”和“中央民航”在上海的资产处理问题,华东局领导有意见分歧。陈毅、粟裕等同志认为:“两航”总经理撤往香港时,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世界伟人。他的“功”是他的“德”的载体和外在表现,他的“德”是他的“功”的内在支柱和灵魂。他用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谱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共产党人经典,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思想作风完美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把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风范亲切地称为“周恩来精神”。“周恩来精神”与他经历的长期复杂、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也与他长期自觉地坚持党性修养,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紧密相联。因此,研究他如何进行党性修养,对于身负重任、手握重权、地…  相似文献   

12.
至孝周恩来     
周恩来父亲名叫周贻能,字懋臣,在周恩来出生前两三年时更名为劭纲。周劭纲一生颠沛流离,走南闯北,四处谋生。虽然生活清苦,话语不多,但他十分有主见,对儿子周恩来投身革命“从不阻拦,在内心里他是支持的”。1931年,他曾到上海,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周恩来做过通信联络工作。后来因斗争形势严峻,父子又分别了。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淮安市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周恩来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而亲民理念恰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学习实践周恩来精神,无疑为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和有力抓手,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很好地落实了习总书记的嘱托。  相似文献   

14.
﹃秦池﹄陷入困境的启示安立志据新华社济南6月25日电,曾因两度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而名声大噪的山东秦池酒厂,目前生产经营已经陷入困境。“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广告语的设计是成功的,体现了昂扬奋发、激情满怀的特征。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以...  相似文献   

15.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周恩来总理利用“批林整风”运动的机遇,尽力倡导批判极“左”思潮,深得人心。但是,随着“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不可避免地要牵连到江青。“文革”之初,《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出笼,曾经为“文革”鸣锣开道,江青更曾因有“林彪同志委托”而得意洋洋。而且,如果要认真深入地批判林彪,这就势必导致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江青极力阻挠,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周恩来总理继续批极“左”。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的第五个年头,1954年。当时,新中国在世界上还只有少数国家承认,主要的西方国家仍坚持不承认的立场。然而,一个西方主要国家的外交家却敏锐地感觉到:“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他还告诫他的西方盟友:“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  相似文献   

17.
1974年12月,党中央开始筹备召开四届人大会议。鉴于“四人帮”一伙明目张胆地要官、要权的做法,毛泽东把组阁的大权仍然交给了重病缠身的周恩来。12月21日和22日,周恩来抱病主持有叶剑英、李先念以及“四人帮”等在内的中央政治局在京委员会议,讨论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并拟定出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国务院副总理人选名单共王套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就有安排邓颖超为副委员长的建议。12月23日,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当面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会议的筹备情况,毛泽东批准了有邓颖超为副委员长的方案。一贯对毛泽东十分尊重的…  相似文献   

18.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那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他当时写这则新闻时只考虑了国际方面的情况,没有考虑国内方面的因素,因此出了差错。周恩来略一…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在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和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中,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独到的理论探索和总结。他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并遵循着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强调:“我们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使我们的国家健全地、有步骤地、不急躁地走向社会主义。”①在如何“健全地、有步骤地、不急躁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并丰富了新中国缔造者们的关于“中国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构想。只是由于“左”倾冒进思想的横行,以及过急过早地宣布所有制改造的完成和…  相似文献   

20.
力平 《瞭望》1990,(24)
四、批判极左 力挽狂澜(下)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用了很大力气来对大量的被打击迫害的党内外干部恢复名誉和安排工作。这方面的情况明显有了好转。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经周恩来审查同意,发表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社论。社论强调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干部还是老中青,老的都靠边站,都是年轻的,不行”。9月30日前后,周恩来几次约谈两报一刊国庆社论,强调要继续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