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伏心 《群众》2011,(12):40-41
江苏与中国现代化战略有深厚的渊源。1983年邓小平的苏州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此后,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并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开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正在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则取决于教学现代化。教学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在基本价值追求上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价值内涵和发展特征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定式,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商共建,追求合作共赢,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中心—外围”的“依附性结构”实现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从而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市政问题是城市问题的核心,20世纪30年代的“市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城市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改革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而且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近代“市政改革”运动的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于破解世纪之交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现代城市化诸多难题具有现实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拓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的现代化在代际更替中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航向。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对青年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的青春密码,也要着眼于当下,从代际变迁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家各项重大部署中青年人的作用发挥,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返县青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青年创新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刊特邀请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视野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青年代际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返县青年与县域乡村振兴”“青年的创新参与: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参与”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学者...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可是“早有蜻蜒立上头”。中国早期报人瞧准了报业经济这块新的增长点,开始利用报纸进行商品宣传。  相似文献   

8.
朱浒 《求索》2023,(3):14-22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往往被视为发展停滞的时代。这种认识忽视了明清时期发展的一面,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事实上,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明清时期并不是“文明洼地”。明清时期,官僚政治达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财政机制得到了合理化改革,民生体系的建设较有成效;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与同时期欧洲的发展水平相当,本土经济中生发了早期工业化,对外贸易卷入世界体系之中;在思想观念变动方面,批判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开始兴起,学术民间化、专业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关注社会现实的经世思潮构成了学术与政治互动的内在动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严复悖论”是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关键命题。这一命题意指中国在引入现代性因素改造本国社会继而走向现代化时所面临的“单项引进”与“全盘引进”的互悖矛盾,其实质乃是中西社会有机体由于各自内在结构不同而萌蘖的异质社会有机体之间的互斥现象,根本缘由来自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塑造性”功能。纾解“严复悖论”,需要将从专制政体变革的民主政体作为支撑现代化的杠杆、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符号作为引领现代化的中介、将社会内源性质素的渐进发育作为激发现代化的动力,从“新”“旧”整合中探寻现代化的出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重新慎思“严复悖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应当保证外来的现代化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在实现“社会存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末的零星介绍到五四运动前后的广泛传播,从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到推翻旧世界的“武器的批判”,从新型社会制度的建立到当代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也就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否定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斗争,一些人故意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宣称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而经过这样的所谓“范式”转换,近代史上的改革和革命便成了制造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其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不能简单地用“革命史观”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刘伟 《理论月刊》2023,(1):152-160
从语言文字角度考察中国早期审美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能以小见大,提供新的思路。“玩”包含行为和对象两层含义:从行为上看,它是精神松弛的、能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的具有“把玩”特性的欣赏活动;从对象上看,它是有着丰富品类的“玩物”。中国早期审美意识正是在“把玩”或“玩物”的过程中生成发展,最终走向成熟的。“玩”字内涵的变化与中国早期审美实践以及审美心理的演变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早期现代化”可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级次展开讨论,即从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武汉早期现代化逐层辨析。现代化可区分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除西欧少数国家外,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都是后发外生型的,我国也不例外。从19世纪中叶以降,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坎坷。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早于内地多数城市,在全国处在中上级次,至19世纪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了解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对于建设武汉美好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由该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要求等复杂因素综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经济特征、政治优势、动力机制,决定中国现代化发展基本范式、经济组织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兼具“中国特色”和“一般特征”的现代化全新道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集中呈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前提,以“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超越“少部分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以“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超越“以资为本”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超越“发展失衡”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超越“经济-生态”二元对立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遵循,以“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超越“霸权崛起”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对五四精神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荣 《理论月刊》2002,1(5):68-69
本文认为,“五四精神”应该是从思想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主要因为“五四志士”们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问题;认识到科学和民主在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发出了国民主体意识的呼唤,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纪念五四运动,要强调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更要高度重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叶红 《创造》2002,(10):27-28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一开始就要求我们站在“新阶段”的时代高度来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新阶段”同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十六大”联系在一起,有其非同寻常的意义。江泽民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是指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党中央是以“新世纪”的复杂形势和“新阶段”的时代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确定“十六大”的历史使命的。——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转变,体现出中国基于现代化发展成就而日渐增强的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奥秘,全部凝结于“中国式”的科学内涵之中。一个核心要义、五大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之意涵的三个重要维度。明确“中国式”的核心要义,必须抓住“中国式”的决定性因素、本质内涵与指导思想;理解“中国式”的中国特色,必须明晰“中国式”的时代定位、发展空间及实践进路;把握“中国式”的本质要求,必须明确“中国式”的原则规定、战略规划及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充满新兴 ,量,这样的中国让美国感到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意蕴。在政治价值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在政治制度伦理上,中国式现代化将正义作为建构和完善政治制度的根本标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政治组织伦理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执政正当性和有效性建设,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政治主体伦理上,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全面理解和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有助于揭示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内在机理和根本锁钥,有助于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确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0.
吴明永 《思想战线》2023,49(1):22-30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包括在根本要求上坚持“一个中心”、在基本方法上立足“两个基本点”、在发展节奏上把握“三步走战略”、在内驱动力上重视“四化同步”、在总体布局上推进“五位一体”等五个方面。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等科学理论的全面贯彻和创新发展。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奋力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