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色彩的道教,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已经渗入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把宗教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对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所谓“宗教”,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的产生源于宗教,在宗教影响较大的族群中,法律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通过诉诸神灵的权威,获得了正当性的基础。同样,伊斯兰法文化对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伊斯兰教的构成体系中,教法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伊斯兰生活方式的典型体现,展现出广泛的社会整合与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一)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当人类对威胁自身安全与生存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也无法控制时,便产生一种神秘和恐惧心理;由于无知与恐惧,便产生有一种非人的力量在主宰世界,支配人类的幻觉,从而也产生了对这种非人的力量(神灵)的崇敬、膜拜、祈求心理。这就是最初的原始宗教观念。 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之后,由于沉重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劳动者对这种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感到畏惧和迷惑,以为在冥冥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原始宗教产生于氏族社会.当人们对纷繁复杂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认为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其崇拜的对象出现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宗教经济学是伴随着宗教经济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宗教经济学逐渐演变为有神论宗教经济学和无神论宗教经济学两种发展路径,而两者所研究宗教经济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其本质区别在于对待神灵的认识、作用和态度的不同。但是,作为神灵在现世中的化身人物、话语体系、话语权代表及其作用则客观存在,这也是研究宗教经济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道德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利害关系的认识。宗教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江泽民在1993年全国统战部长座谈会上指出:要“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协调、相一致,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土地神灵是指人类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对土地形成的具有宗教内涵的崇拜方式。土地神灵从人类开始孕育就伴生在世界文明之中,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完整的神系之一。土地神灵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不同阶段的土地神灵信仰表现出鲜明的阶段特点。我国土地神观念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自然存在期、精灵存在期、地母崇拜期、社神崇拜期和后土崇拜期。  相似文献   

8.
宗教异化论     
宗教和宗教异化确实能够有效地给绝望而无法生活下去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希望,因而对于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意义和价值却不是通过使人得到真实的、能够实现的希望和幸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信仰神灵世界的幻觉来实现的.它使人们陷入欺骗的、幻想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未来和来世的希望与幸福,从而安于苦难现实生活、放弃变革苦难世界要求.所以宗教实际上是一种麻醉精神的毒药,而宗教异化则是一种吸毒行为.它们的正价值显然是非根本、局部的、暂时的,而负价值则是根本的、全局的、长远的.因此,应该废除宗教、消除宗教异化.  相似文献   

9.
人、宗教与文化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不但影响人生,也影响社会影响历史。文化创造的过程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类创造神创造宗教的精神文化的过程,是在更高级更复杂的层面上对于人的本质的反映。历史上任何宗教对民族文化、地区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法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宗教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人们受到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还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把宗教解读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研究宗教信仰对于构建当前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漫长历史中,宗教信仰的文本记载了人类了解世界和自身思维的部分结晶。以圣经的文本世界研究为视角来解读宗教信仰的内涵.将宗教这种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还原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镜像,有益于深入把握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信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我国各种宗教信徒也有一定数量。因此,正确认识宗教和对待宗教,制定和贯彻正确的宗教政策乃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要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宗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且产生一些新的特点。而正是这些新变化、新特点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所以,当前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原始宗教的消亡和社会的分裂,以及人的异化,阐述了现代宗教意识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对现代宗教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概括出现代宗教意识为“分裂中的单纯”。  相似文献   

14.
在理性昌明、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热"悄然兴起,《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的系统研究与反思的学术著作,该著作以研究者的眼光去研究宗教,介绍、阐释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视阈新颖、内容系统,终极价值立足于现实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志勇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的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的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命题以来,关于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问题成了学术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分歧在于对这一命题的解读。笔者认为,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一个目标和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宗教教义只能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力量;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等于我们的社会需要宗教热;我们今天越是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就越要规范宗教活动,革除宗教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陋习。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现状,通过比较前现代社会的神圣化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从神圣与世俗的关系入手对宗教世俗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消亡,而是宗教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对现代化中国宗教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热"正冲击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想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要使大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理解宗教在现代社会的特殊功能,并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法治背景。而挖掘课程资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阐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领教学过程,形成大学生对科学与理性的崇尚,这将成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中.“长期性”是指: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信仰者的心理根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势必将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当前农村宗教热的现象无疑是此一特点的注脚,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本文先从文化、社会及心理方面论述宗教的长期性,继而以此对农村宗教热进行阐读,最后提出对治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宗教的文化性及其对人们意识的影响,使之通常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体现。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青铜人像的奇异眼神和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乐马厂石狮的夸张瞳孔,均以"纵目"的形式体现着古人类的图案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巫术崇拜。以实地调查、走访,探寻乐马厂石狮子"纵目"与三星堆青铜器"纵目"相似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依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古艺术中的原始宗教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