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尼西亚民族”(Bangsa Indonesia,以下简称印尼民族)这一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初印尼原住民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因此,自萌发之日起就本能地具有一种“原住民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印尼民族只能由原住民各种族构成;华人不论其“土生化”程度如何,均为外来民族,没有资格或尚未有资格成为印尼民族的成员。然而,这绝不是说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土生华人与新客华  相似文献   

2.
拙作《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与《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剖析评述了印尼原住民主要的政治集团或其领袖人物对印尼民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之归结为“原住民主义”和“非原住民主义”两大类,同时指出前者近百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有逐步扩大影响的趋势。原住民印尼民族观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原因诸多,而原住民如何看待芸芸华人,即持何种华人  相似文献   

3.
印尼总统苏哈托签署的一九八四年第二十九号“总统决定书”,取消了一九八○年第十四号“总统决定书”里关于“原住民”与“非原住民”的提法。此事在印尼各界反应强烈,众说纷纭。取消“非原住民”提法,实际上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否定。是印尼政府一项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个月来,在印尼又掀起关于原住民与非原住民问题的争论。所谓“原住民”指的是印尼土著,即“只包括亚齐、安文、巴达、达雅、伊里安、爪哇、马都拉、美南加坡、米纳哈沙、选达等印尼原种族人民”(1)。所谓非原住民指的是加入了印尼籍的东方或西方外来人。但由于这些外来人的绝大部分是华人,因此“非原住民指的是印尼华人,这是已公开的秘密”(2)。在争论中所提及的非原住民,实际上是针对拥有巨大财富的华人财团,本文将着重分析近几年来印尼经济形势的发展及华人财团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揭  相似文献   

5.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6.
廖建裕(Leo Suryadinata),印尼籍华人学者,1975年曾获美国大学博士学位,是研究印尼华人问题的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廖建裕先生所著《华人少数民族的窘境》一书于1984年5月用印尼文在雅加达出版。该书的英文版本书名是《印尼土著,华人少数民族和中国》(1978年出版于新加坡)。本译文是该书印尼文版的第二部分第四章,原标题是“华人少数民族:一种分析”。 正当印尼政府寻求解决“原住民”与“非原住民”问题,解决对华人的同化问题时,此书印尼文版的发行,受到印尼各界的普遍关注,被视为重要书籍加以宣传。有影响的印尼政治刊物《时代周刊》还曾登载该书的部分章节。 译者还需说明的是,文章把印尼1948年茉莉芬事件说成“印尼共产党叛乱”,把1965年“九·三○”事变说成“印尼共产党政变”等都是原著作者的观点,现原文照译,并非代表译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化学原理,剖析了当今的印尼华人依然分离分治的现实,并指出这决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行为所致,而是印尼华人"两集团四群体"一体多元状态的深刻反映,是印尼华人文化一体性与多元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美好愿望为转移的一种文化运作机制所致.因此,大可不必为世纪之交印尼华人大联合大团结之昙花一现而悲观失望、横加指责.不过,鉴于凡印尼华人大联合大团结之际,便是其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社会地位得以改善之时,因此,又不可对当今印尼华人的分离分治无动于衷、顺其自然.文章依据印尼华人及其文化的本体性征和运动态势认为,印尼华人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印尼民族民主运动所给予的最好机遇,在坚持投身于印尼政治改革、经济重振、文化重构、民族重组、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努力求同存异,殊途同归,以真正实现华人的大联合大团结,而自觉理性地践履、建构、完善印尼华人文化则是其千头万绪之纲、百废待兴之领,因为印尼华人文化是印尼华人消除派性的"基本建设工程",又是印尼华人整合为一的"求同存异之本",还是印尼华人得以顺时应变、与时俱进、绝处逢生、千秋万代的"安身立命之道",归根结底,是面临挑战与机遇、分化与重组的21世纪印尼华人进行"部族"建设,最终实现以"华族"整体在印尼民族中与各原住民"部族"殊途同归、和谐共济并谋取更好生存、更大发展之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8.
试析印尼2006年新国籍法对华人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并由总统批准生效.印尼新国籍法的诞生,受到印尼各阶层和华人社会的欢迎.数十年来颁布的数个旧国籍法都含有歧视华人的内容,而已出台的新国籍法规定"纯正的印度尼西亚民族的人,是在出生时已经是印度尼西亚公民,而且从未自愿接受过外国国籍的印度尼西亚人."这一规定无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之分,是印尼社会的一大进步.回顾过去印尼国籍法对华人的歧视,评估新国籍法的积极意义和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并预测实施中存在的障碍,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印尼伊斯兰运动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汉·伊尔维恩 (JohanErwin)法学士 ,为印尼著名的伊斯兰教社团穆罕默德迪亚 (Muhammadiyah)成员 ,又是该社团主办的日惹穆罕默德迪亚大学 (UniversitasMuhammadiyah)法学院青年教师。 2 0 0 2年 7月 15日应邀在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作有关“印尼伊斯兰运动”的讲演 ,并同与会者座谈交流。他以浅显易懂、坦诚直率的言语 ,向与会者辨析了作为一种宗教的伊斯兰、作为一种“文本”和作为一种“阐释”的伊斯兰教义 ,同时介绍了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及其传播、演变的概况 ,剖析了印尼伊斯兰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其间 ,不乏值得我们关注的论点 ,故征得卓汉先生的同意 ,特将其讲演稿汉译付梓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苏哈托时期诞生的“群岛观”和佐科维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都深刻影响着印尼海洋政策的构建路径和取向.这些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战略构想不仅植根于印尼历史上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并且与地区秩序、区域大国和中等强国身份,以及国内政治背景等现实利益诉求息息相关.从“海洋的领土化”的“群岛观”到“领土的海洋化”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转变,不仅标志着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构想路径的变化,而且也是近年来印尼在应对与周边国家海上冲突和争端时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文论述了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经过,及其在印尼留下的话如三保洞、三保庙、札克拉·陀惹大铜钟遗迹、遗物,以及“三保公鱼”和“郑和与榴莲”等神话传说。印尼的华人和当地其他民族对郑和遗迹、遗物的钟爱与向往,逐渐形成了“郑和崇拜”,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印尼华人“郑和崇拜”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本文认为,印尼华人的“郑和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已发展成为今天印尼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五月二十日是印尼的民族觉醒日,是一九○八年至善社(Budi Utomo,又译“良知社”)成立的纪念日。 在印尼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至善社被视为第一个民族主义的组织。它对印尼民族所起的启蒙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些印尼历史论著过高地评价了它的历史地位,有的说,至善社“不可否认是抗荷的一个标志……是印尼独立运动的第一个支柱。”  相似文献   

13.
虽然印尼华人这个概念本身已经从理论上明确了印尼华人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定位问题 ,但实际上印尼华人的定位问题远未得到解决。首先 ,长期以来印尼政府实行歧视华人的政策 ,使印尼华人为印尼公民的定位变成一个问题 ;其次 ,与之相联系 ,一些印尼华人自身虽然理智上已经认同印尼民族和印尼国家 ,但感情上并不能完全认同。由此 ,衍生了印尼华人如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 ,如何看待宣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所谓“少数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以来,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对华实施的制衡战略包括三种:军事制衡、安全合作和制度制衡。各国实施制衡战略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文章认为,反华民族主义是导致三国实施军事制衡和安全合作的关键原因。越南的反华民族主义较为强烈,具有较高的威胁认知、对抗偏好和动员能力,而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反华民族主义较弱,由此导致它们选择了不同的军事制衡和安全合作方式。反华民族主义与领导权诉求相结合,导致了三国在制度制衡上的差异。强烈的领导权诉求使得印尼出于维护地区自主的目的主导制度制衡;而较弱的领导权诉求则使越、马两国可以在制度制衡中扮演"支持者""发起者"和"修正者"等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反华民族主义对各国的制度制衡发挥了重要干预作用。低烈度的反华民族主义强化了印尼对制度制衡的主导,并导致马来西亚选择通过"追随"策略扮演"支持者"。强烈的反华民族主义则使得越南通过"动员"策略扮演"修正者"角色。  相似文献   

15.
印尼华人资本的崛起及其前景黄阿玲近十年来,印尼华人整体资本发展迅速,其中有的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财团。于是,在印尼国内出现种种议论,有的认为这是印尼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的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非民族经济”,不应任其发展下去。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与现...  相似文献   

16.
范若兰 《东南亚研究》2006,(4):47-50,46
在印度尼西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伊斯兰教和民族主义是两面重要的旗帜,伊斯兰教集团和民族主义集团是两股重要的领导力量,双方在抵抗荷兰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上目标一致,相互合作;但在领导权和立国理念上意见相左,互有冲突和争论。最终民族主义占上风,建立了以“潘查希拉”为基础的共和国。本文主要探讨印尼独立时期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重点在于双方的争论和结果,并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17.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 (MonashUniversity)政治系哲学博士萧忠仁 (SiauwTiongDjin) 1 999年 8月 2 9日在雅加达为其父撰写的《萧玉灿———一位为印尼民族建设和建立殊途同归社会而奋斗一生的爱国者》传记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本文是根据其印尼文演讲稿的有关部分 ,并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编译而成。本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萧玉灿在 1 95 4年建立印尼国籍协商会后 ,为实现印尼民族的团结 ,反对种族主义 ,积极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 ,反对执行取消华人特征的同化政策 ,主张依靠调动和优先利用国内资金作为国民经济政策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略论印尼苏哈托政治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略论印尼苏哈托政治的文化特征龚勋当代印尼政治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对爪哇“家治”传统的改造性继承。家庭式关系层次、网络、气氛,凭藉爪哇传统伦理文化的积淀,近代宗教色彩种族民族思想的滋养、外来商业竞争精神的辅翼和混杂的神圣权力观念的支撑等诸种因素维系了印尼...  相似文献   

20.
印尼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冲突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 ,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再次席卷穆斯林世界 ,伊斯兰势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 ,成为 2 0世纪末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东渐影响着东南亚局势的发展。印尼作为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 ,在世纪末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 ,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总爆发。民族宗教冲突是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之一 ,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冲突又是宗教冲突的焦点。探讨印尼宗教冲突的根源 ,有助于了解印尼局势的发展 ;解决印尼宗教冲突 ,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 ,这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