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妈的故事     
张鸣 《廉政瞭望》2012,(15):48-48
周妈者,湘中名士王闽运之老妈子也。一个能干、干净利落的中年妇女,没名,有姓。王大名士老年丧偶,却一直未能续娶,起居之事,全仗周妈。当时上海的《时报》刊有《周妈传》,说王闽运若无周妈,“则冬睡足不暖,日食腹不饱”。而天津的《益世报》则刊登王闽运言日:“周妈,吾之棉鞋大被也。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多少有点夸张.但大体不差。在长沙的时候,有人说,连拉屎都得周妈给他拿手纸。在某种意义上,周妈不仅是女佣,还是王大名士的枕边人,同时,也兼着王家的管家和王闽运的秘书。据王自己说,他的藏书凌乱,东一本,西一卷的。作文时需要考证引用,需要哪本书,学生找不到,周妈一检即得。这么说来,周妈还粗通文墨。  相似文献   

2.
骂贿的故事     
贿赂,在古代又叫苞苴,原义是包鱼肉的蒲包,较早的贿赂,无非送鱼送肉。但是,发展下来,送的可就多了。对方喜欢什么,就送什么,不限于金银财宝,比如美女若干。一般来说,贿赂这种事,有的时候是有人要办点特别的事儿,主动递上包袱,经办人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于是,事由贿成,属于行贿者主动。但更多的时  相似文献   

3.
靖开媛 《当代党员》2006,(12):44-45
“要让所有和我一样的老人都得到关心和帮助!”这是黄索华老人在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黄素华住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村,是一位孤寡老人,90多岁的她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从1998年生病以来,老人就卧床不起,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派专人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直至去年1月初病逝。黄素华老人去世后留下拆迁过渡费13000余元,因感激居委会7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临终前将她的遗产留给了社区居委会。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千千万万的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烽烟四起、刀光剑影中豪气冲天,英勇作战,视死如归,写就了一页页革命英雄壮丽诗篇。其中,耐人寻味而极富传奇色彩的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堪称绝妙"护身符"之银元救命的神奇故事。  相似文献   

5.
在距离天津千里之遥、海拔近2000米的甘肃省彰县二中,朗朗的读书声不时越过层层山峦。寻声望去,大山掩映下的教室里,一群山里的孩子正专注地聆听着一位女教师讲解……这并不是哪一部影视剧里的场景,而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正在工作的画面。她就是支甘教师、天津市五十中学校长、共产党员李颖。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一个曾蒙袁世凯礼遇、得孙中山赏识、遭陈独秀痛斥的人,他就是江亢虎.长期以来,一般人只知道江亢虎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和降日的汪伪汉奸,而鲜有人了解他曾是国内"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和"新民主主义"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段祺瑞因在清末做过北洋武备学堂的监督(校长)而被许多职业军人奉为师长,直系主将吴佩孚也是其一。然而,对昔日的老师,吴佩孚却从未有酬恩之念,反倒每作忤逆之举,直至段祺瑞过世后,才捐弃前嫌,亲自致祭并执绋,了却一生恩怨。政见不同的军阀首领之间,关系实值今人玩味。  相似文献   

8.
张娟 《当代党员》2007,(3):49-50
心灵憩园:有了委屈找老协 7年前,长寿区云台镇青云村老支书唐孝舟和村里4个热心老人发起成立了老年互助协会,协会的活动中心是一问仅16平方米的临街小店。  相似文献   

9.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规定在这一年国庆节时,除唱国歌外,以《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为全国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报纸同版刊登了这两首歌的词曲。《歌唱祖国》的崇高地位就此奠定并广为人知。但这首歌的幕后,有许多故事却鲜为人知。中国音协寻访词曲作者《歌唱祖国》发表了,全国人民都在学唱,但人们并不知道它的词曲作者是谁。1951年国庆节前夕,天津音  相似文献   

10.
蓝芳 《求贤》2014,(2):42-43
“冯校长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理想之一是把英国的私立教育理念带到中国、带到天津。这个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行‘仁德’、育英才。冯校长知道儒家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很深,他个人对儒家思想和文化有一个很崇敬的心情,这也和他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冯校长的秘书Emma是这么向我们介绍冯慕仁的。  相似文献   

11.
29年前,25岁的刘兴奎被高压电击成重伤,四肢尽失。但是,他年轻的妻子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忍辱负重,真诚相待,照料他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幸福,活得让人感慨万千。一位普通妇女,用淳朴善良谱写出一曲感人的精神之歌。像母亲带孩子一样3月6号,寒雨绵绵。坑洼泥泞的道路,显示出青山村的贫穷。走进村里,记者随意向遇上的75岁村民桂荣珍问起对陈光慧的印象,老人不假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