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当官的毁在“身边人”手里的人不少。《聊斋志异》里就有则故事,讲的是邹平县令李匡九,为官清廉又明察,从不贪污,判案准确,但手下的小吏、门房都受贿,他却蒙在鼓里。有一次,一个富翁被别人诬告,便去求县衙的门房想法子。门房说:“李县令要你送二百两银子来,包你没事。”那富翁急忙拿来一百两银子。门房又说:“一百两只是个半数,只怕县令不会答应。这样吧,你跟我来,看我对县令说了后,他的态度如何?”  相似文献   

2.
原盐城市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祁崇岳栽了:因贪污受贿数额巨大,被判有期徒刑 18年。与不少贪官不同的是,“出事”后他没有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一类的话替自己开脱,而是说:“人家上门送礼,如果拒绝,就是脱离群众,会使人民失望。” 在祁崇岳没“出事”前,其妻曾警告他:“你迟早会死在这些人 (送礼者 )的手里 !”他却说:“这都是基本群众……要密切联系群众嘛 !”不难看出,他的“群众观”确实很牢固。而他密切联系的,不是私营业主,就是工程包工头;联系的方式,则是权钱交易。显然,祁密切联系的不过是些…  相似文献   

3.
刘绪贻  余坦坦 《各界》2013,(4):90-92
关于吴先生的婚恋故事,评说的人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往往予以同情;了解详情的人,则认为他自诩“殉情”乃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对他和毛彦文的苦恋,我在清华、西南联大读书时是同情他的,认为是毛彦文爱虚荣,背叛了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三个方面的科学论断。一、实事求是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根本原则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果断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是看清了“文革”十年,林彪、“四人帮”把有贡献的科学家、教授诬蔑为资产阶级旧权威,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严重挫伤广大科技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造…  相似文献   

5.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6.
有种现象也算是个老毛病 了,这就是“上下一般 粗”:上面一个政策下来,他既不“消化”,也不“加工”,就直筒筒地往下“贯彻”。而从传媒的报道中不难看出,时至今日,这种毛病在一些地方好像并无改观。 比如“退耕还林”。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任务,也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好事,但有的地区却将试点平均分配到各乡各村及农户,致使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回去;有的地方则将有灌溉条件的耕地和土壤条件较好的缓坡耕地也纳入试点一次退耕,形成了不少“全退户”,致使有的农民失去了基本口粮。如此不讲计…  相似文献   

7.
孙正荃 《各界》2011,(11):23-25
人的一生,都有故事,只是多少不同,贾先生是属于故事特别多的那种人。他传奇般的经历曾让海内外不少学人嘘唏不已,可他的人生故事远没讲完,尤其是从“文革”开始之后到2008年谢世这几十年几乎还是空白。笔者有幸同贾老相识多年,一次次地听过他许许多多的新老故事。这里择其中几则有趣者供读者一哂。为避免第三人称的加油添醋,特以口述记...  相似文献   

8.
翟耀龙 《党政论坛》2013,(12):51-51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农民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要挑最好的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痦付了欠单.米痦老板辕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拿着钱去找猪农还了猪钱,猪农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  相似文献   

9.
1976年下半年,当时毛泽东已逝世,“四人帮”面临倒台之际,社会上亦到处可见“批邓”的标语口号。这时邓小平来到了广州市,由许世友亲自派了几十名彪悍的便农负责保护。邓小平来到一个肉菜市场,他把帽沿压得低低的,把眉毛也给遮住了,所以没有人认出他。他来到一处国营的蔬菜摊前,只见摊档上的菜全是青黄色的,他便问这蔬菜部的职工说:“怎么卖这些黄叶菜?”这职工没想到是邓小平,便咬牙切齿地说“还说黄叶菜?这样下去,树叶也无得食!”邓小平一听,一言不发就走了。他在一个肉铺前站住,往柜台上一看,案板上只有几斤老母猪肉,…  相似文献   

10.
现场会最初的倡导 ,是为了让人直观地学习某种工作经验或快捷地解决某一问题。但推行既久 ,不免变味儿。到了某些人手里 ,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变成了劳民伤财、全无实效的花架子。这种花架子 ,你也搞 ,他也搞 ,逐渐也形成了一种套路。运用熟练者 ,可以藉此造声势、弄舆论、夸政绩、掩缺失。笔者不揣浅陋 ,试将这类“现场会”的套路撮其要者予以归纳 ,乃有“四化” :“踩点”优选化。现场一定要有说服力 ,有说服力的现场不好找 ,但把握两条 ,找也不难。一是最好找变形金刚式的典型。那里的工作基础好 ,说什么 ,像什么 ,只要往上一挂 ,用不着…  相似文献   

11.
李兴濂 《各界》2011,(7):83-83
《韩非予》里讲述一个故事: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玉璞,如获至宝,他恭恭敬敬地把玉献给了楚厉壬。厉王命玉匠鉴定,玉匠看了一眼说:“这是一块石头,哪里是玉呀!”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  相似文献   

12.
身为大将的黄克诚将军待人随和。红军时期,他是红二师政委。一天,几位团长米向他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前,他们在黄克诚房里闹腾起来,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闹闹。忽然有一人喊:“这里有一条烟。”大家听了,就你一包、我一包地抢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既然是“心无成数,法无定法”,就需要我们在对机遇的判断、对目标的把握、对方式的认识方面有一点模糊性,不能“我执”太重、钻牛角尖。有个农夫遇洪水的故事:大雨滂沱,洪水上涨一辆马车路过农夫的家门,想把这位农夫救走。农夫却不肯,说:“我相信上帝,他一定会来救我。”马车走了。洪水逼得农夫上了房顶,这时有一个人划船过来救他,他又拒绝了,说:“上帝会关照我,我会好的。”洪水把农夫逼得爬上了烟囱,一架直升飞机过来紧急救援,但农夫还是本着同样的信念,坚决地挥手让飞机走开。终于,农夫被淹死了,灵魂上了天堂。在那里…  相似文献   

14.
选择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镇。一位教师对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妈妈找蝌蚪》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想听闹海哪吒的故事。”老师叫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第二次问,  相似文献   

15.
出色的管理者———美国贝尔实验室副总裁许浚纽约专电在享誉“世界发明摇篮”的美国贝尔实验室,人们一提到副总裁许浚,无不为他的出色管理才能折服。前不久,记者有幸两次采访了他。一次是通过他的助手赵子军博士的安排,同正在中国商谈合作事宜的许浚,通过他从北京拨...  相似文献   

16.
黄震  刘涛 《党政论坛》2013,(24):14-15
孔夫子把自己比作夹缝中的人。他在去世前说:“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而丘也殷入也。”意思是:殷人殡于两楹之间的夹缝,而我是殷人,也处在夹缝之中。  相似文献   

17.
转身的善意     
杨强劲 《党政论坛》2013,(12):62-62
一次,富兰克林和助手外出办事,在办公楼前,看见一位妙龄女郎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手上的文件袋也掉得满地都是。这是一位平日里非常注意自身形象的女士,总是穿着端庄,举止得体,言行大方。助手见到这一幕,本能地大步向前,要去帮助她,却被富兰克林一把拉住,并带着他走到了一处隐蔽的墙角躲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很久前,有个卖草帽的人,靠在一棵大树下歇脚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醒来时,他发现两担草帽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一群猴子各自戴了一顶草帽。正齐刷刷地盯着他看呢!他懊恼地指着猴子们喊道:“把草帽还给我!'。  相似文献   

19.
刘明 《学理论》2008,(6):83-84
胡志明在《中国革命与越南革命》一文中这样写到:“中国的革命和越南的革命真是:恩深、情重、义长,友好精神永放光芒。”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有两个时期荣幸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嘲,而时间最长,对他从事越南革命活动影响最深的是1924~1927年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2,(18):51-51
毛泽东妙论“空对空”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发生了这样一则趣事: 一天下午,基辛格的助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助理约翰·霍尔德里奇,拿着一份新华社英文新闻稿,找到了接待组负责联络的人员,他指着封面上的毛主席语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