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6月13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以"乡野遗存的绣美艺术"为主题的贵州省文化馆藏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由省文化馆收藏的各少数民族刺绣、服饰、背带、绣片、工具、剪纸、档案文献等70余件精美藏品,以温润的人文视角,讲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艺术精品的历程,及以绣品为媒发生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初,每周一、三、五都有专业的刺绣老师来村里指导布依绣,我每次都来学习,如今学到了不少新技艺。以后村里来游客,我就可以卖些绣品补贴家用啦。"今年,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村民龙小改学到一门手艺,开始埋头加工布依绣品。"来我们青岩的游客很喜欢布依绣,我们很多村民的绣品都卖出去了,受他们影响,我最近都在忙着刺  相似文献   

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老的羌寨大多建在高半山处,因此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绣是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羌绣有着本民族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羌绣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正>每逢周四、周五上午,商户们带上绣片、银饰、蜡染等作品,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长廊或者空地上支起一个个小摊,热闹的“绣里淘”非遗集市便开始了。“每一件绣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我们都会一针一线绣上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捧着手里的苗绣向游客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苗族锡绣是我国苗族文化的瑰宝,在全国仅存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苗族锡绣别具一格,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将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处绣成彩色的花朵。苗族锡绣与其他刺绣不同,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质感强烈。银白色的锡丝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分明、闪光明亮、光泽度好,酷似银衣。与银耳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08,(20):F0004-F0004
杨君的马尾绣作品以其图案优美,刺绣技艺传统而独特赢得消费者青睐。杨君的马尾绣技艺是在传统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的,传统的马尾绣是用各种棉质花线缠绕在马尾上进行刺绣,而杨君的马尾绣则是改用麻线代替马尾,棉线改用丝线,采用马尾绣手法,按设计要求将图案轮廓勾画出来,再用平绣板法绣出各种花朵等图案,  相似文献   

7.
鞋垫     
厉彦林 《学习导报》2014,(12):51-52
绣花鞋垫,是一种手工绣品。做一双上等绣花鞋垫儿,首先要糊出鞋垫衬,衬是用旧布加糨糊做出的硬梆梆"阕子",按脚的大小剪出鞋垫样,外面包上白布熨烫平整,然后用复写纸在白布上描出字迹和牡丹、鸳鸯等花草和鸟的图案。接着,再用细细的彩线一针针有规则地绣,使花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煞是美观好看;或是在鞋垫样上画出格格,再在格里绣上"百年好合""天长地久""一生平安"这类既简约又吉利祝福的词语。一到农闲,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就坐在一堆,边绣着各种花样不一、五彩缤纷的花鞋垫,边聊着天,互相夸奖着、攀比着谁绣的鞋垫好看,谁绣的鞋垫多。也有在一起打趣的:“绣得又好又多的,将来一定会找个好男人、好婆家。”一针一线寄托着她们对爱情的向往,一针一线绣出她们纯洁的心愿,每个图案都是饱蘸她们的情感,每种颜色都装扮她们的梦想。姑娘出嫁前,必须为自己准备一份厚厚的嫁妆,譬如鞋垫儿、门帘儿、枕套儿、墙围儿、围裙儿……姑娘一旦到了出嫁的年龄,就要待在家里专门做上半年甚至一年的针线活儿,这些活儿要在姑娘结婚时才集中展现出来,让亲戚朋友欣赏,也让婆家和亲戚邻居夸奖。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08,(5):F0004-F0004
破线绣苗绣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绣种,同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同入《辞海》。苗绣品种众多,因分支而异。邰老新获得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一等奖的二幅作品,系台江施洞苗族破线绣。破线绣或称平绣,即将丝线分拆成丝,垫以剪纸,逐针绣成,以构图饱满、绣工精细、  相似文献   

9.
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羌绣,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地震带给羌族巨大损失,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正>曾经的他,是一位创业公司的老板,在江苏常州成立常州市金凤凰水族马尾绣品有限公司,将水族的经典马尾绣发扬光大,闯出一片新天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在的他,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一位80后的党支部书记,全力以赴投入家乡的建设中,为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山的脚步     
文山作为著名的三七之乡,现在究竟发展得如何了?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实地参观了文山县小石洞脱贫奔小康示范村、绿洲果业公司种植的800亩连片大粒优质石榴基地、特安呐制药公司、正在动工兴建的文山机场和“世外桃园”——广南坝美村等;在文山、广南、砚山看了城市建设;分别听了州、县领导同志介绍情况,增加了对文山的认识。“文山真是巨变了!”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2.
神奇的锡绣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8,(23):56-56
在一块挑花的家织布上,姑娘们先用剪刀把锡片剪成丝线一样的细丝,随即将闪亮的锡丝绣缀于图案中。一块锡绣的诞生,积淀着悠长的年华和精湛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内江市古称汉安,境内隆昌市盛产夏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探索隆昌夏布和蜀绣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开发出一种新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品——汉安夏布绣,让古老的隆昌夏布焕发勃勃生机.隆昌夏布是以"天然纤维之王"苎麻为原材料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俗称"麻布".明清时期,隆昌夏布被列为宫廷贡品,也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之一.2009年,隆昌夏布编织工艺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安夏布绣则是以内江特有的隆昌夏布为绣料,融合蜀绣工艺而成的特色绣品.这种绣品强度高、不易褪色,防水、防虫蛀、易保存,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视觉效果,因而被业内誉为崛起中的"中国第五大名绣".  相似文献   

14.
胡玉珍 《当代贵州》2011,(5):F0004-F0004
胡玉珍设计的家居系列作品既有现代、高品位的设计理念,时尚、大气,又独具鲜明的民族特征,传统味浓,韵味足。将刺绣、蜡染、银饰等贵州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在色泽明快的家居用品上,显得古朴凝重,贴近自然。该系列作品制作精美、考究。一个家居用品,光绣法就有破线绣、皱绣、角角绣、打籽绣等多种手法,堪称现代和原生态完美结合的现代民族工艺精品,这种既精致又华贵、民族特色浓郁的服饰及家居用品深受现代都市人喜爱,因此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苗族刺绣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近年来,苗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苗绣产品在市场上走俏。贵州苗族刺绣(以下简称苗绣)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绣面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图案源于自然,取自苗族上古传说,一幅幅绣作演绎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三五"期间,贵州将重点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等"黔系列"产业品牌,初步塑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国酒茅台,享誉中外;贵州绿茶,走出大山;苗绣图案中流传着"蝴蝶妈妈"的故事,天麻、竹荪等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望风行天下……这些都是贵州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的"宝贝"。如今,这些"宝贝"将以"黔系列"的名义,承载贵州的生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6,(5)
正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手工技艺,使用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马尾鬃等绣线,通过绣、贴、堆、剁等各种技法,在绸、布、羊毛毡、牛皮底子上绣出各种粗犷美丽的图案,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月22日,为期一个月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刺绣项目研习班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开班,来自内蒙古各地的60位旗县级以上传承人在研习期间,各  相似文献   

18.
孙一丹 《世纪桥》2013,(11):72-73
剪皮艺术是在鄂伦春族游猎历史进程中,由鄂伦春妇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形式,是游猎文化在艺术上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剪皮艺术的制作工艺、剪皮艺术的主要创作题材(人物形象、神话故事、动物形象、装饰图案)和剪皮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儿童皮质玩偶、皮艺装饰、“额勒敦”装饰图案)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剪皮艺术至于鄂伦春民族,不仅是图案艺术,更是表达民族审美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正贵州人社部门牵住就业"牛鼻子",打出一套内外结合的脱贫"组合拳"。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0万人。"这些马尾绣都是由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制作的。"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家刺绣工坊里,工作人员王浩介绍,一件制作精美的马尾绣,不仅可以卖到几百到上千元,而且远销海外,"贫困人员和本地公司签订了代加工协议,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脱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4):68
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55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1.3%)及滇、粤等省。壮族由古代百越民族发展而来,自称布壮,原汉译为"僮",1965年改为"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