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1,(13):123-123
“柴米油盐酱醋荼”,茶不过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却赋予了它更多的品格与趣味。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后期的清谈家则出现许多茶人,他们以茶助清谈之兴,把饮茶与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2.
974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赵匡胤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这句话,是中国古代自秦始皇开始一直推行君主专制的形象诠释,也是赵宋天下之得与失的生动注脚。赵匡胤就曾是他人卧榻之侧的鼾睡者。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皇袍加身,从寡妇孤儿的符皇后和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夺取了政权,效仿的,正是后周的创建者郭威。  相似文献   

3.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政之志如何实现 ?一位领导同志说得颇有道理:最基本的是廉政,不做徒有虚名的“样子官”、华而不实的“清谈官”、好吃懒做的“享乐官”、混世混事的“糊涂官”,唯如此,才可取信于民,事业有成。   微言而道出要义,盖因深知“四官”之害:“样子官”好做表面文章,热衷于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汇报成绩时少不了“锦上添花”,不足处便使出“妙笔生花”本领;“清谈官”毫无责任感,或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相差甚远,因为没有真才,不敢开拓创业;“享乐官”丢掉了公仆本色,不思为民办了多少事、为国担了…  相似文献   

4.
呼唤“教化”──从《百字敕》到《官箴碑》董治顺《百字敕》是唐太宗当年视察南方防务时写的,以诏书形式发至各州府县级官员严格执行。现今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官箴碑》,是清道光初年长安知县张聪贤受陕西延绥道颜伯焘之托所制。为便于阅读、对照,现分别抄录于后。好在...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7):33-33
求真务实作为一种政治品格,需要领导干部以诚信道德做根基。 “求真”要求既得到事物的客观真实,更要求得到与客观事物相一致的真理性认识。“务实”要求脚蹯实地的耕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要求务党和人民利益之实,而不是干华而不实的政绩。领导干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就要秉持诚信为本、道德至上的修养理念。  相似文献   

6.
1959年10月,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省南阳地区视察工作,游览了南阳城西郊卧龙岗武侯祠,对武侯祠一副对联颇为颀赏。其联云: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南阳襄阳。 这副对联是湖北人顾嘉衡于清咸丰年间任南阳知府时撰写的。“先主”指刘备,“后主”指刘备之子  相似文献   

7.
安立志 《唯实》2013,(8):95-95
无论是官僚机构还是等级组织,都是权力载体。专门为权势者出谋划策的孔圣人告诉权势者,“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此,权力的运行没必要告诉“下愚”,于是“诏敕颁于大内”,“政令行于禁苑”,“谋略出于甲帐”,这些从古以来的规矩就自然形成了。“禁苑”、“大内”、“甲帐”的功能就是保密。梁启超谓二十四史是“相斫书”(《中国史学萃·中国史界革命案》),其实整部中国史是一部“秘史”。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7):121-122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诗经》里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甘棠诗》,是当时的老百姓怀念召公而作,诗文如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相似文献   

10.
“官场经济”该休矣建球眼下,在少数机关和干部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经产行为,它既不是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也不属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人们只得讥称之"官场经济"。"官场经济"的本质是以权力为手段或目的来谋私。其含义有两层:一是借助于特殊部门、特殊岗位、特殊...  相似文献   

11.
中朝时期,儒学衰微,玄风大畅。“清谈”既是中朝玄风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造就以士族及其追随者为主的中朝名士的一种特殊方式。“清谈”虽然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属于政治行为,但其通过评价而形成人物名望的巨大作用,使其对中正定品和官员入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清谈”的形式是学术的,但它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却是学术和政治兼有的。  相似文献   

12.
程旭光 《实践》2007,(9):45-46
美岱召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是由当时土默特部领主阿拉坦汗(即俺答汗)主持兴建的一座较典型的喇嘛庙,原名“寿灵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阿拉坦汗的孙子扯力克之妻五兰妣吉重修泰和门后改名为“灵觉寺”。1604年,西藏考虑内蒙古无高僧掌教,遣大喇嘛迈达里胡土克图(美岱召乎图克图)至内蒙古传教。两年后,五兰妣吉迎请迈达里抵“灵觉寺”宣教佛法。从此该寺称为“迈达里庙”、  相似文献   

13.
文风与实干有着内在关联。古人讥称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为“具文”。东汉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即有助世道人心之文多多益善,否则一篇都嫌多,这里其实就蕴涵着一种务实精神。我以为,文风即世风。一个实干的人.其文章是不可能摆花架子的;而二个行文套话连篇、虚张声势的人,做事待人也多半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2,(9):68-68
将企业产品召退回的理念引入干部管理中,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实行“召退回制度”,这是山西省长冶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长治市委明确提出了召退回干部的范围,即不称职的干部、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人岗不相适应的干部、相形见绌的干部。同时在召退回干部上严格细分程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3,(30):59-59
顾闳中,江南人,南唐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南唐著名人物肖像画家,曾画过后主李煜的肖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  相似文献   

16.
浅议清谈     
最近,胡耀邦同志提醒全党,要注意吸取魏晋时期清谈误国的历史教训。那末,什么叫清谈?清谈为什么误国?清谈有什么教训和启示?本文试图作些介绍与分折。  相似文献   

17.
清谈为魏晋午间地主阶级,特别是门阀士族所崇尚的一种习气。他们远离世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当时清谈的主要内容为先秦儒家典籍中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这三部书合称为“三玄”,  相似文献   

18.
烟民爱烟爱到“当饭吃”的地步,似不足为怪。鄙人经济不宽裕,宁愿饭吃差点也不能断烟,故妻子有时讥语可以把烟“当饭吃”了,我也不想反驳,认了。  相似文献   

19.
《党风党纪月刊》2002,(5):33-33
封建时代,凡是皇帝的指示和命令,都被称作“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旨意。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分为“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等种类,有着严格的区别.不可随便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领导者,怎样做到尊重人才呢?以笔者浅见,应有“十要”。一要有爱才之心。这是尊重人才的前提。燕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颁布《求贤令》,无不出于爱才心切。没有爱才之心,谈不上尊重人才,也不会得到人才。二要有识才之力。要发现并得到人才,自己应具有伯乐之才。因为能致千里之马,往往有不驯服的毛病;能建功创业之士,往往有不同俗流而为世人讥论的“缺欠”。领导者如果缺乏识才之力,就会“一叶障目”,不见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