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爱年  詹芳 《时代法学》2012,10(2):60-66
环境问题外部性的解决是借助于产权界定还是政府管制,引发了排污权交易和环境税两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手段。两者虽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是作为不同的环境经济手段存在着参与主体、实践方式和现实效果的不同。两者相比,排污权交易更具优越性。但是我国目前排污权交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建立排污权交易的立法体系,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的配套制度,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政府监管职能,是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民法视野下排污权交易合同法律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玉成  王卿 《法学杂志》2012,33(10):67-72
排污权交易合同制度是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排污权交易合同属于民事合同,但又不同于普通民事合同,应将其定性为一种新型的民事合同即环境民事合同。排污权交易合同除在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相对性原则上有所突破外,在合同主体、合同客体、合同履行等方面也与其他民事合同有所区别。我国应在《环境保护法》创设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增加环境民事合同的相关规定。同时,改革排污许可证制度,使之与排污权交易合同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3.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断片化造成初始分配过程虚置,原因在于分配过程和交易过程风险、成本与收益不一;分配主体权责不明,非正式法律渊源成为权力配置主要依据;分配接受主体确定方面,未进行同质性、规模与数量的统筹考量;具体分配规则体系单一,拍卖异化且与占有规则难以兼容等。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思路包括将初始分配纳入排污权交易制度一体化规范,建立统分结合、权责分明的排污权初始分配体制,根据数量(规模)、属性(同质异质)及污染贡献程度确定分配接受主体并细化准入退出机制,以及建立一种分配方式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规则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排污权交易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我国政府曾针对排污权交易广泛实践,在科学研究、试点、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经验。但是,对该交易潜在的失灵鲜有提及,缺乏及时和必要的立法准备。本文试图结合这一现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曹明德 《法律科学》2004,22(4):100-106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制度之一 ,是许可证交易制度在污染防治领域的表现 ,可以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需要从配套改革、制度内容、实施程序等几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章翼  林曙  王奇 《法制与社会》2013,(29):265-266
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面临着政策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地方政府积极实践探索,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温州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现状和问题,初步建立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温州模式,并提出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对策建议,更好的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为温州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保护环境的手段,由于其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目前我国虽有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在排污权及排污权交易方面仍为法律的盲点,尤其对于环境容量的法律属性,未有相关法律予以确认和规定。通过对环境容量的概念、属性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通过单行立法使之财产化,以解决排朽权交易中的民法障碍。  相似文献   

8.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的手段。目前,作为一种权利形态的排污权还未获得我国立法的承认,排污权交易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并未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以及大量排污权交易实践的开展使以法律的手段规制该制度变得极为迫切。本文在分析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最终为构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本文通过介绍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在我国实践的情况,指出了我国排污权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对应地从法律制度层面和环保行政部门的职能定位两方面对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政策制度,交易模式的选择是排污权交易市场构建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方式上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排污权交易的有效进行,因此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文章通过对排污权的性质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排污权初始分配不同模式的利弊,试图寻找一种有利于提高排污权交易的效率的分配模式,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汪庆红 《北方法学》2010,4(6):103-109
地方立法监督是完善地方立法制度,维护和实现地方立法所要实现的民主、科学、法治等多重价值目标的重要制度设置;其中又以立法监督体制设置和程序设计为关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所确立的地方立法监督制度在体制和程序上都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不合理因素,妨碍了这一制度应有效能的发挥,因而有必要在宪政体制范围内,从整合地方立法监督体系、明晰监督主体权限、提高监督程序的规范化、可操作性和民主参与等方面,对相关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排污权异地交易是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排污权交易,必须建立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之上,排污权异地交易中的"异地"概念是理解整个制度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异地"并非指的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上的"异地".而排污权的异地交易与国际减排制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不同.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都是不容置疑的。我国现阶段水污染治理任务的紧迫性,排污权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的紧俏性都使我们不得不加紧脚步完善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建设可谓是该项制度得以实施的护航灯。本文就对我国实施水排污权交易制度所需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政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排污权交易制度无疑是现今诸多措施中最卓有成效的一个,本文通过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特点、重要性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并指出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指出了一系列对策来促进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法规制网络购物零售商是网络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网络购物零售领域规制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零售商约束机制缺失;网络零售市场主体中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未建立担责机制;网络零售市场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完善网络购物零售商的规制,应从完善网络购物零售交易制度、完善网络购物零售监管体系、完善网络购物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网络购物零售交易纠纷调处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覃明 《法制与社会》2012,(21):71-72
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源于美国,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部分省市地区也进行了排污权交易试点。作为一种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未来中国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制度。本文从排污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出发,在审视现有治理污染手段缺陷的基础上结合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点来分析我国引用该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马云波 《法制与社会》2013,(29):155-156
地方政府在最大化地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导致“外部不经济”,而且不因此而承担赔偿责任,即外部边际成本的产生并不导致该地方政府利益的减损。地方政府参与排污权交易的积极性因此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加大地方政府环境污染违法的边际成本是有效的途径选择,这样可以迫使地方政府像市场主体那样积极参与排污权交易,在湘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框架下,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嘉兴市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而出台的的环境经济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运作模式。但是,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曾涛 《政法论丛》2002,(2):43-44
海峡两岸均在立法上对内幕交易作出了规定,本文拟从内幕交易的主体、内幕信息、交易行为、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求促进两岸证券法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碳汇交易制度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晴 《法制与社会》2010,(22):113-114
碳汇交易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一项较新的制度,拥有之前排污权交易的经验和国际经济领域提供的便利条件。当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临之时,碳汇交易制度作为解决气候问题的对策之一应运而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交易体系。本文试探讨碳汇交易制度的构成、其理论基础及其正、负面效应,从中探索该制度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