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政治生态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政治生态转变过程的形成是与香港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治转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生态的这种演变是香港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的结果 ,是一个必然性的过程。本文从政治文化、政治结构、政治架构等方面对香港政治生态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伴随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产生了中产阶层.但其发育成长还处在初级阶段,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跻身中产阶层手段的非合理性、发育成长的非自觉性、社会阶层结构中的非主体性、社会角色地位认同的非一致性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予遏制,必然会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造就中产阶层形成的良性经济、社会、政治机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发展壮大中国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4)
转型期间我国的"中产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国的中产阶层正处于成长时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处在上升阶段。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诉求和热情。与此同时,协商民主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研究转型期我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对于探索协商民主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1,(2):44-46
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虞崇胜在2011年1月3日《学习时报》刊登文章指出,其一,中产阶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社会结构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其根本特征是拥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其二,中产阶层是市场经济的中坚。市场经济需要多样化的独立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对于市场经济转型国家,新兴中产阶层政治效能感强弱与国家放权让利的程度有关:国家权力收缩,会增强其政治效能感;当国家给予中产阶层参政议政的空间较小时,专业技术型中产因为远离权力架构,会在政治效能感上弱于管理型中产。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解决好他们的政治参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条件及教育程度等方面限制他们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探讨扩大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不可忽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民工在整个社会中处于边缘性的地位,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政治生活方面。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流动人口的自身权利,也是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其参与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未来政治”是政治学研究在不断开拓过程中形成的研究领域。一批国外政治学者针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巨变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预言政治发展未来前景的学说 ,如文明冲突论、媒体政治论、经济—民主论、后现代政治论、新政治地理论等。这些学说反映出西方学者敏锐的洞察力 ,但其观察和分析难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些学说虽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 ,但其结论往往带有盲目性和脱离现实性 ;这些学说虽为研究“未来政治”提供了多个视角 ,但其思维方式均陷入了“一元决定论”的泥潭。文章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勾画了未来政治发展的蓝图 :在未来社会中政治的功能应定位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未来政治的基本走向是消除国家与社会的疏离性和异己性 ,使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式和途径还有待未来的实践来证明。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界对越南政改的研究颇为热烈,然而遗憾的是,尚无学者深挖越南政改背后的原因;对越南政改的发展趋势,亦无学者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依笔者之见,越南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可归结为十个方面:经济改革推动;越共领导人之开明;越南民众的民主化呼声;越南中产阶层的兴起;发酵中的越南民主政治文化;反腐推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越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越南的历史包袱较轻;全球民主化潮流的影响.越南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体现为三点:渐进改革;走后发型国家的政治发展路径;越南的民主政治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10.
均富、正义、法治--简论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它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是社会均富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伦理和价值基础是尊重人权、追求正义和公平,政治和制度基础是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总体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特点已引起一系列的结构性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在政治结构上就是政治距离.政治距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度、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各阶层获取敢治资源能力.从社会资本视角切入,社会资本对各阶层政治距离的影响因素表现为:信息交流与获取决定了各阶层间的流动性,高阶层的影响决定了各阶层间的政治距离,阶层社会信用决定了阶层之间的政治距离,阶层间的政治距离强化了身份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5)
俄罗斯的反腐困境与其社会结构有一定关联。在转型早期,社会阶层结构属于哑铃型,中间阶层数量有限,国家权力成为寡头谋利的工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之后,中产阶层人数有所增长,但由于俄罗斯复杂的民族结构使铁腕政治成为必要,市民社会力量薄弱,以权力精英控制的国家主义话语权不断被强化。中产阶层成为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对腐败反感,但更担心制度变化威胁自身利益,未能发挥引领市民社会发展和监督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已迫在眉捷.作为大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和谐校园当做自己的责任,适应时代要求,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移民群体,社会融合状况是考察该群体政治信任的关键因素。描述性统计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信任处于较低水平;回归分析表明,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文化心理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信任均产生了一定的显著影响,但作用方式存在差异,凸显了社会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若干"误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其中"民主至上论"、"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平行论"、"政治建设与政治改革相等论"是其中常见的三种.这些"理论误区"一方面在学理上并不可靠或者并不正确,但已经演变成普遍的社会观念.为了避免积非成是,出现"实践误区",有必要加以讨论,对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辨正和厘清.  相似文献   

16.
1922年发生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其性质最初是海员自发组织的、以谋求工作待遇改善的经济斗争.但随着港英政府的介入,罢工斗争的性质逐渐演变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政治斗争.从外部推力来看,香港海员大罢工的爆发与"一战"后世界工运局势变化有所关联.同时,它也受到香港工运传统的影响.在这场罢工运动中,工人领袖苏兆征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包心鉴 《理论探讨》2001,3(3):10-14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再一次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是化解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这一目标 ,要突出地完成三项任务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配套的民主调控体系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革和完善政治权力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决抑制和消除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 ,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要求.从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价值变化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动向,近年来已为海内外学者日益关注。当前关于中国中产阶层政治动向的总体判断,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激进论、保守论和差异论。国内学者持激进论的较多,海外学者较多倾向于保守论,近三年的最新研究则逐渐倾向于差异论。研究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动向,必须注意到中产阶层形成中的独特制度背景,厘定研究对象和问题,重点关注网络政治参与、社区政治参与和民间社团政治参与,并高度关注其中体制外群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脉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动向,进而对这一阶层的未来政治影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越南政治改革的进展正在引起更多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者的重视.越南政治改革的动力可从结构途径与能动途径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经济改革、市民社会、国际影响是越南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和间接动力,执政党精英的政治选择是直接动力,执政党精英做出改革决策基于执政成本升高与执政理念的导引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