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7年春夏,法、英两国先后经历了领导人更替.5月17日,法国新总统萨科齐任命弗朗索瓦·菲永出任总理.6月27日,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受任为新一任英国首相.两国对华关系会因此受到影响吗?今后一两年内,中国与欧洲大国关系的走向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独立十余年来的中亚国家相继步入了总统权力更替的关键阶段,领导层政治精英内部的权力斗争逐步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其总统权力的权威性正面临严峻考验.近期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纷纷通过修宪改制来维持政治精英内部的力量平衡,以保障总统权力的平稳承接.然而,不论从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基础,还是从中亚国家的政治发展轨迹看,哈吉两国近期的修宪改制是一种表面的政治策略,总统制仍将是中亚国家政治转型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例,探讨中亚国家总统制的一些规律特征,并对中亚国家总统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误判、错误的认知在不少场合引导着国家的外交决策。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大国之间,在相互理解和相互认知方面还有不少误区。在媒体上,在有大众政治参与的场合,比较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认知状态。而在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中,在对他者的认知方面,虽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认知水平总体在上升。  相似文献   

4.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争取独立、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策略,为民族求生存谋发展,国际战略是这种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战略和战略研究中一笔宝贵但研究尚不充分的财富。作为发展中大国,巴西的国际战略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巴西精英阶层孜孜以求的大国梦想、灵活而现实的外交技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战略视野以及与大国和地区对手或伙伴间交往的经验教训,在发展中国家中可谓独树一帜,其过程可以通过权力关系、国内政治和精英观念得到解释。同时,国际战略的内容及其演变与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发展要求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巴西国际战略的含义、发展演变、制定和实施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一战略的性质和特征,可以为发展中大国的对外关系研究提供一种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为何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与内涵是什么?在国际格局发生深刻改组、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演进、国际关系各领域发生深层次变化的今天,应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与传统大国关系有  相似文献   

6.
9&#183;11事件之后,普京政府抓住国内经济改善、政治结构趋向稳定的时机,大幅度推进了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多数民众对普京调整美、俄关系持肯定态度,政治精英层面较民众而言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心态。俄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与其他非西方国家接近,也表明俄作为一个欧亚大国毕竟有着不同于一般西方国家的广泛利益。普京政府正是在大国关系调整的背景下,稳步而又积极地推进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2015年,俄罗斯"转向亚洲"的政策饱受争议。俄罗斯这一政策肇始于乌克兰危机之前,是基于现实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加速了这一政策调整趋势。俄罗斯精英阶层深刻认识到,以平等条件融入欧洲已无可能。俄罗斯未来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中国等亚洲大国开展全方位合作。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政治带有浓厚的精英家族特色,精英家族政治的起源可追溯到前殖民时期,历经西班牙殖民时期、民族独立革命时期、美国殖民时期、两党民主时期和马科斯独裁时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一方面,精英家族政治权力由地方向中央延伸并最终垄断国家政治权力;另一方面,精英家族政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从较单一的农业向多样化的工商业发展。可以判断,长期存在的精英家族政治是菲律宾依然相当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两年来 ,国际油价变动剧烈 ,各大国石油外交暗潮涌动 ,而目前战云密布的伊拉克局势更是未来国际石油格局的一大变数。国际石油供需会否因此而发生变动 ?其后果将对大国石油战略选择、地缘政治、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中国应如何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 ,本期我们特邀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七位专家就此进行深入探讨。其中 ,既有精彩宏论 ,也有简明扼要的分析和新鲜确实的统计资料。爰刊于此 ,见仁见智 ,或许对大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相关的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印度全球大国梦的主要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统一的印度,成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为实现这一梦想,印度几代政治领袖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建设强大统一的国家、领导不结盟运动、追求拥有核武器和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印度走向全球大国的"四重奏"。印度力争要实现全球大国梦,其直接原因是长期殖民统治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而辉煌的文明和日渐强大的国家实力则是其根源。印度走向全球大国之路的波折历程带给我们诸多启示:精英与民众的脱节、国内与国外两个维度的脱节、国际目标设计与现实的脱节、周边外交利与义的脱节等。  相似文献   

11.
大国对南亚政治格局变化起深远的影响。如果说70年代大国对南亚地区发生影响最重大的事件是中美建交和中日关系正常化,那末,八十年代大国对南亚政治格局产生最深远、最巨大的影响乃是中苏关系正常化和日本的崛起。近年来苏欧局势变化,苏美关系缓和以及海湾危机亦将对南亚的政治格局起一定的影响。一、南亚将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维持四十五年之久的雅尔塔两极体制正在被打破,新的多极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近年来欧洲风云急变,东欧不少国家改变政治经济体制,德国迅速统一,美苏从对抗走  相似文献   

12.
就近期研究欧盟和大国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而言,大体上涉及地缘政治的视野、区域主义之间和泛欧洲模式的角度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戴维&#183;卡莱欧教授对未来“三极泛欧洲”体系的阐述与设计,具有更为合理的性质。欧盟东扩对跨大西洋关系的影响还只在微妙的开始;它给俄罗斯在欧洲的地缘政治环境带来的变数则已相当明显;大国关系的变化对中国而言,无疑是机会多于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哈萨克政治中的精英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对哈萨克精英的形成过程、组成方式等进行分析,并探讨哈萨克社会转型与精英变迁之间的关系.在哈萨克汗国成立至今的五百多年间,哈萨克社会经历了两轮根本性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即苏维埃时期的社会主义化与独立后的资本主义化.而哈萨克精英则在此转型过程当中经历了三轮演变、两轮危机与...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是冷战结束25周年与"9·11事件"15周年,国际关系的持续调整并未使世界变得更加稳定有序。相反,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触发的国际秩序重塑日趋深化,各种乱象层出不穷。社会政治领域,美大选"特朗普现象"与英脱欧公投等深刻折射传统政治体制与精英的权威严重削弱。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领域,西方与新兴大国消长竞合,美俄、中美战略博弈尤为激烈,全球及地区安全风险明显上升。全球治理领域,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多边治理调整艰难推进,各方博弈日益触及核心问题,深化全球治理的紧迫性与难度同步增大。  相似文献   

15.
大国成长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是大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中国崛起给现存国际秩序带来震荡性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国形象塑造正在经受源自认知惯性、政治文化差异与社会心理失衡等方面的社会性压力。基于此,在无法根本改变现存规则情况下,需要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战略进行整体反思:以弥合中西政治文化分歧、创造共同话语空间为基础,尽可能培育民间组织与个人参与国家形象塑造;学会提供更加多元的国际公共物品,尝试进行价值观导向的文化扩散,并理性、冷静对待各种批评、偏见或赞誉。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的俄罗斯外交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重树了大国形象,显示了大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提升了它在对美关系中的地位.未来的俄罗斯外交将会继续加强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影响,大力发展俄欧平等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拓展俄美关系,开展与其他大国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美在东南亚的基建投资竞争引发战略界和学界关注。大多数研究将东南亚国家视为大国战略的客体,忽视了国际政治中多元秩序深化、地方自主与能动强化的发展趋势。实际上,小国拥有战略主体地位,处于典型不对称结构中弱势一方的东南亚国家如何认知并主动应对中美基建投资竞争,值得关注。东南亚国家拥有发展自主,例如,印度尼西亚和老挝两个案例表明,国内政治稳定和基于发展的政府绩效合法化是这些国家发展自主的主要动力,政治精英对国内和地区政治进程的塑造是东南亚国家调动自身能动、实现发展自主的主要机制。地区发展自主与小国能动研究对于理解演变中的地区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盟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2006年,东盟国家经历了政权更替、经济重组和区域整合的过程。展望2007年,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将呈现出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平衡被打破,中亚地区①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各大国对中亚地区的战略投入不断加大,围绕中亚能源的竞争渐趋激烈.中亚地区为什么大国云集②?这一问题引起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相关论著中,对美、俄、中与中亚的关系研究成果颇丰,而对"欧盟中亚战略"研究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随着保革对立的“1955年体制”的终结,以小泽一郎、桥本龙太郎等为代表的新保守势力迅速崛起。新保守势力主张实行“新保守主义革命”,在历史观、修改宪法等方面持强硬态度,并加快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日本新保守势力的崛起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增加了日本政治发展的不可预料性。但由于美国等因素的存在,日本政治不会因而走向极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