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阶层分化形塑出了极其复杂的村庄政治现象。通过对当前农村阶层分化的状况及社会确认机制的考察,可以从村庄社会关联的角度,具体地呈现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状况和互动机制,并揭示当前以富裕阶层为主导的村庄阶层关系的特质及其后果:富裕阶层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动员能力,主导了村庄选举,形成了以富人治村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格局。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广大的中下阶层被排斥在村庄政治权力和利益分配之外,基层治理隐含着严重的阶层冲突。  相似文献   

2.
国家作为在确认的领土内拥有主权并通过制度实施权威管辖的政治联合体,除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有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职能。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兴衰成败,就在于不同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基于此,国家可分为强国家与弱国家。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视角来看,所谓强国家是指有着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娴熟的政治经济治理能力,政治和谐、经济富裕的国家;相反,所谓弱国家是指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政治经济治理能力不足,政治紊乱、经济凋敝的国家。我国国家治理的成功奥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在政治与经济的变化关系中维护其稳定、协调其互动、推动其发展。探寻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政治与经济的变奏中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向、引导其变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治稳定:经验、偏失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 ,政治稳定一直被看成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和目标函数之一。在转型过程中 ,一方面 ,政治稳定比较好地配合和支撑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维系着政治的稳定 ;另一方面 ,政治因素介入经济转型的全过程 ,也产生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若得不到有效地遏制 ,极有可能破坏经济转型的成果。在新世纪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 ,政治稳定尤为重要 ,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转型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步伐加快,这种分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显著变化。深入分析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探究其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启示和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社会动员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和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对社会动员的"路径依赖"表现为"运动式治理"。从国家能力角度来看,社会运动不仅是国家应对绩效压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和重要体现。动员及引导社会力量贯彻政治决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现代国家而言,社会动员能力的构建需要围绕国家引导、社会协同和"互联网+"思维三个维度展开,同时必须克服社会动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7.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以往粗放式的扶贫并未能帮助贫困人口真正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发展。基于对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这种"私人订制"式的扶贫方式,要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大大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协商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方法、手段,为扶贫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发动和参与、对话与沟通、反馈与纠错、原则与变通等多重机制对扶贫对象、扶贫标准、扶贫措施等内容进行具体协商,这无疑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强而有效的技术支持。将协商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协商为精准扶贫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以精准扶贫促进协商更好地发展,使二者通过合作推进彼此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分析框架内,二十世纪以来,国家与农村社会精英的关系出现了持续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在权力渗透、资源汲取和现代乡村建设中,国家选择与权绅(即营利性经纪人)和专业知识分子等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在建立严密控制农村社会的行政官僚体系、资源提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中,国家选择以贫下中农中的革命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新型精英作为国家的神经末梢来治理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建构和现实控制农村社会与吸纳农村资源的行政逻辑的矛盾中,乡镇根据对两者的理解不同,选择与不同的农村精英合伙治理乡村社会;后税费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选择"富人"来合作治理乡村。因此,二十世纪以来,国家总是根据基层政权建设的变化来选择与不同的农村精英合作治理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义、实践和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风险社会的来临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绩效,能否有效回应各种风险挑战已成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野出发,近年来在我国实践中兴起并快速发展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各地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切实加强风险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成果。本文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模式、特点、评估对象、第三方评估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的一些新情况和做法进行了述评。最后强调,当前进一步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在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和加强官学双方沟通的同时,着力解决好评估主体确定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男孩偏好:基于治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1990、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了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男孩偏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有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绩效的实现,但受到男孩偏好强弱程度的影响。论文结尾分析了研究结论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政策启示,并指出了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任何社会态度及行为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农村文化是农村政治稳定的政治心理基础,农村文化的变迁使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必须以农民的政治心理为突破口,塑造具有现代政治心理的农村政治人,以促进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其内涵、依据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梳理有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把握这一论断的内涵和要求,有利于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已行进了35年的当下中国,可以说成就与困惑并举。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已然描绘了未来美好中国的蓝图及其基本政策路径。诚然,知已不易行则更难。作为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已首次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向世人彰显了其壮士断腕般的坚强意志和改革决心,但同时,作为现代化后发的国家,恰当地汲取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亦当属必要的明智之举。通过对瑞士这个欧洲小国近距离的观察交流,从中探寻其具有借鉴意义的若干经验,有助于我国治理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新时代政权与治理关系的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方案等都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围绕治理环境、治理决策体系、治理方式、治理行动等方面,党的政治建设功能内涵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相结合,发挥出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优势。因此,要从创新党的政治理论、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加强党员政治教育等方面出发,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建设,引导党的政治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中部A省Y县的J村和H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两个典型村庄的经验调查,分析指出欠发达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具有三重逻辑:在宏观层面,城乡产业互补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在中观层面,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捆绑贫困户"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劳务捆绑和金融捆绑;在微观层面,基于"理性+经验+乡愁"相结合下产业项目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选择逻辑的反思如下: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缺乏与之相匹配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队伍;"三权分置"改革下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保障度有余,融资渠道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生计模式弱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与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创新农村金融支撑体系,推动多元化农村信贷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小农经济等多种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是整个国家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国家治理转型到了关键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来考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实现的必由之路,一是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以协调民族利益,实现民族地区资源共享;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民族政治环境;三是从管理走向服务,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服务能力;四是尊重文化多元化,构建民族认同之上统一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五是建立预警机制,防止敌对势力破坏活动。  相似文献   

17.
徐卫东 《桂海论丛》2007,23(1):65-67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基层民主机制的缺乏和不完善。以及行政系统本身的弱点,引发了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从一个村庄实证探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供给效率的关联,并提出了合理化供给的政策以及制度改革的建议和设想。以促使政府提供农村公共品符合效率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朋 《学习与实践》2006,(9):97-101
调查表明,中国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在不同区域、不同村庄有不同的表征。乡村政治参与关联于乡村政治文化,乡村政治文化的迥异源于乡村社会的精英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治理是与传统的管理相区别的,不再是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运行,不是权利的集中,而是权力的分散,提倡平等协商,反对一元化管理和控制。构建一个国家主导、社会组织和读者参与的多元化图书馆治理体系,以达到最优化实现提供图书信息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既是外出务工潮的主力军,又是当前创业潮的引领者。在一般现状描述基础上对创业者分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农村青年的创业特征和趋势。以我国中部QS镇6村为例的田野调查展现农村创业者的年龄、创业领域、创业时间和创业收入四个特征。从创业者与市场关系的不同性质,可以把创业模式划分为嵌入基层市场的"小微企业"和脱嵌基层市场的"规模企业"两类,并从目标、手段、风险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类企业既可能是合作共赢的性质,也可能是竞争排斥的性质,这取决于规模企业的扩张模式。从惠及更多创业者角度建议,地方政府应支持以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纵向一体化的农村创业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