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8年8月25日,香港《华商报》“茶亭”副刊,开始连载郭沫若的长篇自传体散文。这部名为《抗战回忆录》的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在上海、南京失守后,从准备保卫大武汉到放弃大武汉那一个时期的经历。在写到长沙大火,退驻桂林,准备撤退到重庆时,郭沫若将离开香港,回忆录也在此告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 1948年8月25日,香港<华商报>"茶亭"副刊开始连载郭沫若的长篇自传体散文<抗战回忆录>.这篇长文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在上海、南京失守后,准备保卫大武汉而终于放弃的那段经历.在文章连载到关于长沙大火,退驻桂林,准备撤退到重庆的部分时,郭沫若即离开香港,回忆录连载也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3.
在一口气读完革命前辈杨奇同志近著《风雨同舟一接送民主群英秘密离港北上参加政协始末记》(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2004年7月版)后,我首先想到是方方同志亲笔撰写的回忆录《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前身奋斗史》和郭沫若同志为该回忆录所写的序言。方方回忆录发表的时间是1948年7月至10月正当杨著记载的"风雨同舟"故事发生之时,而连载该回忆录的香港《正报》周刊的创办人就是杨奇。郭沫若(当时正在香港等待杨奇等即地下党同仁护送北上)的序言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国近三十年来是旋乾转坤的大时代,无数伟大的历史事件比太平洋的波澜  相似文献   

4.
散木 《党史博览》2009,(6):42-47
张颖女士曾先后著有两本回忆录:《风雨往事:维特克采访江青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沧桑文丛”之一,1979年版)、《走在西花厅的小路上——忆在恩来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日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在香港凤凰电视台的《口述历史》节目中作了一场关于“《红都女皇》事件”的采访谈话。  相似文献   

5.
刘小清 《湘潮》2011,(12):34-37
1937年7月27日,避居日本10年之久的郭沫若秘密回国抵达上海。他很快便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抗日洪流中,随后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郭沫若经香港抵广州,并于次年元旦在广州复刊《救亡日报》。为了维持《救亡日报》的办报费用,郭沫若拟赴南洋一带募捐,但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改变了他的行程。  相似文献   

6.
2009年夏天,周海婴细细辨识母亲许广平几十年前所写《鲁迅回忆录》的原始手稿,将各种删减、增补和修改之处一一拣出,编成《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以下简称手稿本)出版。手稿本特别与1961年5月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作了比较,标示出所有不同,从中可明显看出许广平的本意在当年经过了怎样的“集体讨论、上级拍板”的“修正”和扭曲。  相似文献   

7.
书讯     
渠柳 《党史文汇》2008,(4):53-53
上海学者冯锡刚新著《郭沫若人物与春秋》2008年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视角比较独特的郭沫若研究专著,分为“郭沫若与当代人物”、“郭沫若与文化批判”、“郭沫若春秋与亲情”三个版块,由20多篇散文笔法的研究文章结集而成,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干部培训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宋任穷编者按:1994年出版的《宋任穷回忆录》,作者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叙述了从出生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生活及革命历程。即将出版的《宋任穷回忆录(续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写到1992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止,记...  相似文献   

9.
杨敏  王庆 《世纪桥》2012,(13):23-24
允许译文不忠实于原文,是郭沫若“风韵译”理论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引起众多批评和争论的主要原因。《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真的美”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理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1916年,佐藤富子在日本东京圣路加医院与郭沫若相识,随后,23岁的佐藤富子与24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同居,为此,佐藤富子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佐藤富子取了个中文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8年,安娜带着孩子到香港见郭沫若,当她知道郭沫若又有新老婆于立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