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凤英 《前沿》2008,(6):105-107
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是共同诉讼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之初,对共同诉讼制度缺乏深入的研究,加之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该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普通共同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外国普通共同诉讼的理论研究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蜀湘 《前沿》2010,(8):114-116
我国法律对必要共同诉讼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主要把共同诉讼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共同诉讼人之间是共有关系;第二是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是连带关系。我国的民事实体法规定了连带关系当事人有进行诉讼形式选择的权利,即可以要求一起诉讼或单独诉讼,但这样的规定又和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规定有所出入。文章通过分析和论证,指出了我国必要共同诉讼中存在的程序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包括主体资格与诉讼形式两方面。台湾地区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制度从三方面实现了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权利主体的有限分离,值得大陆借鉴;诉讼形式制度中关于必要共同诉讼的分类、关于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与从诉讼参加之关系的界定,颇具启发价值。台湾民诉法还规定了诉讼能力与法定代理、主体资格欠缺及救济、选定当事人等制度,其当事人制度已构成较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诉讼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诉讼效率是由市场经济发展、法律经济学兴起、司法现实困境所引发的;作为一个理论分析工具,诉讼效率所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地快速解决、多解决诉讼纠纷,同时尽可能地节省和充分利用各种诉讼资源;在诉讼价值取向上,我国应当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而要在我国实现诉讼效率则涉及到整个制度的变迁,其具体措施应包括更新诉讼观念,精简司法机构和人员,保障和推进司法独立,改善司法管理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司法活动的专业化水平,简化诉讼程序并更多地适用简易程序,以及健全诉讼期限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将必要的共同诉讼界定为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中诉讼标的必须是共同的,法院应当合并审理,并且做出同一的判决的诉讼.该诉讼形式来源于大陆法系中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理论,但并没有包括类似的必要诉讼,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必要诉讼制度在理论上和实务上的缺陷.通过分析我国必要共同诉讼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诉讼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诉讼效率是由市场经济发展、法律经济学兴起、司法现实困境所引发的;作为一个理论分析工具,诉讼效率所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地快速解决、多解决诉讼纠纷,同时尽可能地节省和充分利用各种诉讼资源;在诉讼价值取向上,我国应当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而要在我国实现诉讼效率则涉及到整个制度的变迁,其具体措施应包括更新诉讼观念,精简司法机构和人员,保障和推进司法独立,改善司法管理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司法活动的专业化水平,简化诉讼程序并更多地适用简易程序,以及健全诉讼期限制度。  相似文献   

7.
诉讼理念对指导诉讼主体参与或评价诉讼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应与时俱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倡导和谐诉讼,强调以人为本、实质平等、程序选择等理念,追求案结事了,彻底化解纠纷,实现对现有民事诉讼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权利观念的逐渐增强,民事纠纷尤其是小额纠纷的案件数量迅速增加。建立一种简易、快捷、低廉的法律制度,利于保障每一个公民能够通过诉讼实现自己的权利。设立小额诉讼程序,是司法改革的必然选择。从小额案件的特点以及我国现有的实践情况看,小额诉讼建立的价值取向:低成本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析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实施的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典,无论是在立法体例还是制度设置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预审庭的设置,检察长在民事诉讼中职能的转换、简易程序等内容,都是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典主要变化.追求诉讼公平,注重诉讼效率、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典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视野下诉讼调解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共兴  方杰 《前沿》2010,(2):99-10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诉讼调解能否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对其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释。诉讼调解的本质应该是当事人的处分权与人民法院的审判权的结合,并且处分权处于支配地位。以此为基础,诉讼调解能够促进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目的的实现,在诉讼调解中诉权与审判权可以达到很好的制衡关系,司法公正和效率也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诉讼告知是指在诉讼中由特定案件的当事人向可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告知案件已系属于诉讼的行为。司法实践中,我国民事诉讼长期处于缺乏诉讼告知的状态,而以第三人参诉制度取代之。诉讼告知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较大缺陷。诉讼告知具有独特的功能,如一次性纠纷解决、维护告知双方权益和完善第三人权益救济程序等。大陆法系大多建立了诉讼告知制度以维护第三人合法权益,对此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鉴于我国现存第三人制度已经饱受批驳,为防止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诉讼告知应当在第三人类型化调整之基础上加以建构,在此过程中也要结合具体国情,注意协调与现存诉讼制度的关系,以实现域外经验的本土化借鉴。  相似文献   

12.
补充责任的共同诉讼形态一直是理论争议的焦点,而将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合一确定的范围扩及逻辑上有合一确定必要之情形,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类似必要共同诉讼适用范围之扩张,使其不再局限于诉讼标的同一,以既判力扩张为合一确定判断标准的观点也应得到修正。在债权人先单独起诉股东时,因具备逻辑上合一确定之必要而应赋予债权人追加公司参与诉讼的权利。公司、股东作为共同诉讼人,对债权债务这一基础事实所采取的有利诉讼行为及于全体,所有不利诉讼行为仅及于自己。  相似文献   

13.
张妮 《人民论坛》2010,(9):102-103
中国几千年历史所沉淀和积累的以追求和谐、反对争讼、维护特权为价值目标的法律及诉讼文化,与西方明显不同。西方的诉讼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注重程序至上,实现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而中国的民事诉讼发展中所体现的"程序至上"色彩明显少于西方的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4.
彭强 《传承》2009,(4):152-153
作为解决一国内部不同法域人们在民事交往中产生民事纠纷的诉讼程序,区际民事诉讼程序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模式和公正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纠纷的无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现代纠纷的巨增使得司法资源捉襟见肘,而恶意诉讼的增多更使得宝贵的司法资源白白浪费。不仅侵害了特定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人力财力精力的耗损、浪费司法资源,也对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和诉讼价值构成了冲击与损害。恶意诉讼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促进诉讼理念以纠纷解决的民事诉讼目的论、保障听审权的程序保障论和当事人自我责任论为正当性基础,体现时间利益和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之间的平衡,并展现两大法系的诉讼制度趋同。与之相比,我国仅依靠审理期限宏观外在把控诉讼节奏,导致法院权力不规范扩张和当事人权利过度压缩等问题。我国目前引入促进诉讼制度还只局限于举证,缺乏全局性。全面引入促进诉讼理念,可以"合理"提高诉讼效率,重塑法院不合理的成本分配,并加强诉讼制度的程序保障。为切实贯彻促进诉讼理念,需要在《民事诉讼法》中增添促进诉讼原则,改变我国法官职权权限配置结构,并落实违反促进诉讼理念的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作为解决一国内部不同法域人们在民事交往中产生民事纠纷的诉讼程序,区际民事诉讼程序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模式和公正标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的介绍,对台湾地区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概念、特征、性质、效力以及诉讼上和解瑕疵的救济四个方面予以总结.对台湾地区诉讼上和解制度进行评介,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所启示,对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研究以及建立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杨飞 《重庆行政》2011,(6):65-69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逐利欲望日益膨胀,承载化解矛盾纠纷功能的诉讼本身也成为被利用的目标之一。民事诉讼中早就存在诉讼欺诈现象,其比例高居不下且有增加之势。诉讼欺诈是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通过向法院提供虚假证据或陈述虚构事实,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以达到逃避债务、转移财产、规避法律或非法侵占第三人合法财产权益目的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赵婉华 《前沿》2010,(24):122-124
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不仅应该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也应该从伦理视角来解读。在民事诉讼实务中,存在着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伦理缺失问题。比如:当事人的诉讼意识缺失,法官的职业道德缺失,律师的职业道德缺失等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仅从法律角度来找寻原因。结合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的内容,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讲,需要从程序正义出发。只有把民事诉讼法的程序正义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价值,民事诉讼法才能够摆脱民事实体法"陪衬"的角色,更好地发挥民事诉讼法的作用。因此,从程序正义出发,才能构建和谐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