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民主政治的整体进程主要遵循基层民主和领导层民主两个相互独立的形式逻辑。特别是后者,基于对当下权力序列的认同,形成了个体民主—集体民主—群体民主—全体民主的渐进式发展脉络。但从长远来看,形式逻辑的独立性影响了最大化发挥民主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民主政治未来的发展之路应当在基层民主与领导层民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体民主,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的一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发展协商民主,既满足了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公民日益增强的政治参与的需要,又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既扩大了公民直接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好地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又有利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闫夏 《世纪桥》2012,(13):14-1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实现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思想,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制度上逐步完善,实践形式上日益丰富,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整体推进,成就显著;民主权利的实现途径多样化,民主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公民政治参与形式不断拓展.充分享有各项民主权利;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进程加快,为民主发展提供保障;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扩大农民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参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变迁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农民政治参与制度构建与运行诸环节上的缺失与缺陷。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通过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并付诸实践.使农民政治参与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也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现实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正稳步地向纵深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明显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八大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集中、明确地就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并形成文件、决议内容的大会。党的历史使命和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八大将民主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八大对我国实行的民主进行了阐释,提出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强调扩大民主和保障民主。八大的探索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永远指引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八大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集中、明确地就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并形成文件、决议内容的大会.党的历史使命和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八大将民主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八大对我国实行的民主进行了阐释,提出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强调扩大民主和保障民主.八大的探索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永远指引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60年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太 《前线》2009,(12):18-21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四个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共识统领政治制度创新。由此,我国的政治建设要把主要着力点放在解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上。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既要对权利、权力加以规范、制约,更要用制度和法律把政治制度创新成果确定下来。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党的领导和执政包含在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框架中,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共识,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陈浩天 《探索》2011,(5):73-76
村民自治是贯穿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我国基层民主的发育经历了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参与的民主彰显形式,通过组织参与促成民主权利的回归。同时,民主是选举和治理的综合体,基层民主以村民自治为依托.对基层进行治理,通过社区建设达到村民民主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央惠农政策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动力,以惠农政策为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民主实践能力。村民自治的政治实践不但使我国基层民众零距离“操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民主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设政治文明,其实质和主要途径是建设民主政治。作为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本质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体制的完善。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有关制度,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保证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以发挥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  相似文献   

13.
票决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忠 《理论学刊》2003,3(2):71-73
票决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的程序制度 ,也是体现党内民主、实现集体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在以票决制进行党内重大问题决策中经过不断探索 ,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方法、程序和制度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但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党内民主建设的推进 ,票决制将会日益完备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绿党的兴起是当代政党政治的新现象,是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其产生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变革之中。绿党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构建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和政治主张,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绿党的政治运作是一种民主政治创新,对其他政党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党的建设有多方面的、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政关系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经长期探索,至今没有彻底解决.思考我国的党政关系必须从新的视角注入新的理念.从政党比较的视角,通过与自己历史比较、与本国现实比较、与苏共比较、与西方政党比较,进一步认清我国党政关系特点、本质和基本思路,是研究我国党政关系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了未经共产党组织同意提名候选的共产党员,在基层政权组织选举中竞争而使党组织提名候选人非正常落选的新情况,总体上看这种现象是在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以及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的进程中出现的,有其必然性,但也带来了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是把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导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义务及党员的权利义务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时期,党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确保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如大力发展经济、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廉洁政府等。这些成功的工作经验对于我国现阶段群众工作的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一是要把脱离群众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二是群众工作必须和民生问题结合起来;三是要着力完善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体系;四是要切实把反腐败作为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党内民主建设的关系体现在:政治文明的主要表现是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核心或载体是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政党制度建设,对执政党的研究应该把政党制度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共产党处于多党合作的核心地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关键在共产党,强大的、具有民主精神的执政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追求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和基本特征,建设政治文明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建设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公民更为广泛的自由和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共产党率先实现自身现代化、完善民主法治机制和完善舆论强力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具有民主共性又有鲜明特性的新型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建立国家政权和推进民主改革的和平年代,再到促进改革成果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上逐渐总结发展出自己的实践哲学,走出了一条从解放政治到民主政治,再到民生政治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