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岳麓书院藏秦简(三)》中所载"癸、琐相移谋购案"中若干情节可以与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内容相互印证。按照秦律的相关规定,癸等虽然作为有秩吏,一般不在获得购赏的范围内,但是在捕获群盗时,请求购赏是合法的,进而明确该案被告的违法之处在于有为谋求购赏的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2.
儒家刑法思想对秦律影响之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刑法思想对秦律影响之管见崔永东秦律是以法家之刑法思想为指导而制定出来的,这已为学界所周知。至于儒家的刑法思想对秦律有何影响,却未见专文探讨。本文以睡虎地秦简为根据,对秦律中反映出的儒家刑法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从“不孝罪”的规定中,可以考见儒...  相似文献   

3.
"廷行事"是仅见于睡虎地出土秦简《法律答问》的一项法律术语。全面考察廷行事的简文内容可以得知,这是一种秦代高级法官用以解释秦律的工具,具有修正、增补、细化秦律及直接断案等功能。由于西汉的令与奏谳制度已包含上述功能,因此廷行事消亡的原因应是被后起的其他法律制度所吸收取代。  相似文献   

4.
秦简与秦律秦律早已散佚。师承其精神实质的历代法典制定者,惧于“暴秦酷法”的恶名,对秦律细节在历代官修正史中往往讳莫如深,避而不谈,致使人们千百年来难窥秦律之全貌。直到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八号墓竹简(简称《秦简》)出土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秦简》共1155支(另有残片80片),其中与秦法律有关的文书600多支,主要是墓主僖(昭王四十五年~始皇三十年)抄录的法律和司法文书,记载了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后(公元前359-217年)百多年间的部分秦律,约四万余字。它是已发现的最古老翔实的秦律文献。由于墓葬时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  相似文献   

5.
从词源上讲,官与公本来是同义词.公是公中、居间、不偏私的意思,官则是办公的处所,即官府.办公的处所即官府当然也要公,要居间、不偏私了.官、公二字这种意义上的亲缘关系,至今仍然保存在一些词语中.比如公路,现在许多地方仍然称之为官路.笔者家乡有"官中的"一词.什么是"官中的"?父母的财产对于几房儿媳而言就叫"官中的",与衙门无关.围棋术语里有"官子"一词.什么是"官子"?不是官府的棋子,是棋手双方公共的子位.  相似文献   

6.
秦简记案     
何进 《江淮法治》2008,(14):41-41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秦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竹筒。在这批珍贵的秦简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记载的是与秦律有关的法律和文书,包括律文、问答以及其它文书资料等。其中的律文部分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条文.因发掘于云梦,又稚之为云梦秦律。这批秦筒的问答部分,记载了几起地方官员向中央司法机关请求法律解释和适用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秦律》久巳失传,保存在古典文献中的只是东鳞西爪。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士的秦简约一千一百多支,其中有秦代法律文书六百多支,秦始皇二十年《南郡守腾文书》十四支、《为吏之道》等几种杂抄五十支、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大事记》五十三支。以及《日书》等占卜一类书笈。除后一种未发表外,前四种释文已由云梦秦简整理小组刊布于《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六、七、八期上。①这批出土的秦简,极为珍贵,对于研究文献失征的秦代法律、刑狱及社会制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2,(10)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一千五百余支秦代竹简.这样大批秦简出土,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当即受到国家文物部门和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关单位迅速组织力量对它进行了科学保护和整理研究.秦简文系墨书秦隶,字迹清晰;内容大部分是商鞅变法后到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的法律文书.经过整理共分十种:一、《编年记》,二、《语书》,三、《秦律》十八种,四、《效律》,五、《秦律杂抄》,六、《法律答问》,七、  相似文献   

9.
高恒 《法学研究》1980,(3):47-52
“啬夫”一词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多见。秦简出士后,已有史学工作者对其中的“啬夫”,进行了专门研究,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律法严苛历来被认为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过对睡虎地秦简《田律》的认真考察,就不难发现以《田律》为代表的秦朝法律与儒道思想上有相通之处、赋税繁重度一般以及严密细致和人文关怀等特点。因此,后人将这一当时先进的法律制度归为亡秦主要原因之一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秦朝刑制的讨论是秦简和秦律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封建徒刑制度的基础奠定于汉代,汉代的刑制改革,无疑是封建刑制发展中的最重要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出土文献令世人瞩目,相关研究成果扣人心弦。出土文献中大量的法律史料,如: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张家山出土的《汉律》、银雀山出土的《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与《周易》、郭店出土的儒家与道家文献以及其它古佚书,等等,使久已失传的律典及法律思想方面的文献得以重现,为改写中国法律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刘典 《政府法制》2013,(23):14-15
古代的职场,一般以官府为主体,古代办公文件也是以官府公文居多.官府公文和国家事务紧密相连,内容多涉及机密,需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其内容不泄露,否则危及国家安全稳定和动摇统治者的地位,因此公文保密历来是保密工作的重点. "想方设法"保秘密 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官藏";商朝设立守藏史,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据《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以至春秋时期,各国国君想出妙招来防止文书的泄密,于文书上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  相似文献   

14.
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证实,中国古代最初的混合法发端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汉王朝沿袭了这个传统,确立以"律"、"令"为主体的成文法和"廷行事"、"比"等形式的判例法之法律样式,并在其司法实践中将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建立起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的审判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李力 《法学研究》2015,(2):176-191
关于秦汉律所见"质钱",现有的契税说与抵押(或担保)之钱说,均存在疑点,难以成立。"质"是秦汉律中债的一种担保方式。以《说文》"以物质钱"的解释为据,并参照文献所见南北朝时期有关质钱的记载,可以推测,秦汉律所见"质钱"是因官府(债权人)占有民(债务人)之物以保证其借贷而产生的,是官府在借贷期限届满时所收到的、由民交来的款项(本钱与子钱之和)。中国古代"以物为质"担保制度的出现,因此被提前到战国时期秦律之中。由此可以窥见早期中国法中担保制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运行实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论自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自首制度在我国具有长远的历史.根据学者研究,早在奴隶制的周朝初期,就有自首制度的雏形.《尚书·康诰》中说:"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明丘浚认为:"此后世律文自首者免罪之条所自出也."当然,它与后世的自首制度还大不相同.到了封建社会,不仅刑法中很早就明确规定有自首从宽的制度,而且随着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和经验的积累,这种制度更不断得到发展,以至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根据出土文献记载,在秦律中已有自首减刑的制度.当时"自首"叫做"自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载:"把其叚(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臧(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亡论."意思是:携带借用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刑事司法场域中“搜查”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的“search”,在刑事程序中对应的汉语释义为“搜查、调查”。比较通行的定义是“警官、海关官员或其它人员对某人的人身、衣物、房屋或其它有关个人财产进行检查,以便决定是否对其进行逮捕,或搜寻相关证据。”[1](P.1018)依照这种理解,我们会发现在中华法制文明的历史上,尽管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但随着法制文明的进步,封建搜查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封建搜查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变法更制之浪潮,至秦汉时期已有条文可考———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有“捕盗律”,《法律答问》、…  相似文献   

18.
云梦秦简的出土,扩大了我们研究秦律的视野,也使我们对秦律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规定有了较多的了解。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在奴隶社会,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问题,只有在财产和政治权力的继承上才表现为法律意义。周“礼”对  相似文献   

19.
新型法制的建设是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国家逐步建立的标志之一。法律的传播自上至下逐级传达,国家设置专门的主管法令机构,中央及地方定期向官吏和百姓展示法律文本,配备专职官员负责法律条文的解释等一系列严密的制度和措施,保证了国家法律的有效传播,从而使新型国家体系能高效运转,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律学的产生和发展。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就是战国时期国家对法律条文进行官方解释的代表性成果,也是秦汉律学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0.
刘笃才  杨一凡 《法学研究》2007,29(3):144-151
云梦秦简出土后,整理者将其中的廷行事解释为成例,即判例,这是不准确的。文献典籍中的有关记述表明,行事一词中找不到成例的义项,更没有当年判例的意义。整理者将廷行事释为成例的两个依据不能成立。根据对秦简相关原文的分析,廷行事其实就是官府行事,或称官府的实际做法。这种实际做法和法律规定不一致,则是自由裁量权存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