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尧 《唯实》2003,(8):62-66
历史上,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稳定的方式各种各样,诸如暴力控制、组织控制、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稳定、民主稳定体制等.但是,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阶级,是政治体系赖以获得支持的真正基础,也是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任何政治体系要实现长期的政治稳定,就必须依靠社会的主导阶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繁荣背后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正在削弱政治体系所赖以支持的社会阶级基础,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2.
陈尧 《唯实》2003,(Z1)
历史上 ,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稳定的方式各种各样 ,诸如暴力控制、组织控制、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稳定、民主稳定体制等。但是 ,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阶级 ,是政治体系赖以获得支持的真正基础 ,也是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任何政治体系要实现长期的政治稳定 ,就必须依靠社会的主导阶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在经济繁荣背后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正在削弱政治体系所赖以支持的社会阶级基础 ,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3.
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主要指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它们是党的执政地位赖以巩固的基本条件.只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这棵参天大树才会枝繁叶茂、万古常青.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在(?)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社会主(?)求,这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先进性.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主义政治秩序的核心力量,具有领导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主人翁地位,更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进中国各阶级阶层政治团结、永葆先进阶级意识、组织严密的阶级。  相似文献   

5.
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主要指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它们是党的执政地位赖以巩固的基本条件。只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这棵参天大树才会枝繁叶茂、万古常青。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中国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是维持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有不断弱化的趋势.分析研究表明:政府行为失范、制度歧视、法律体系不完善和社会保障缺失是造成农民工政治认同弱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加深认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何谓“经济”,在中国古代,有“经国济民”之意,现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也是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基础。何谓“政治”,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的政治,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归根到底,政治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经济,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我们从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内涵上可以看到,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一定阶段上,任何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都表现为同国家政机紧密相联的政治;这种政治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在对建立、巩固和…  相似文献   

8.
王玉云 《探索》2003,1(2):28-30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并不断增强这个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不断吸纳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和优秀分子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实现作为执政党的政治整合功能。首先从思想上建党是正确处理两个“先锋队”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关系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超阶级”的政党 ,任何政党都具有阶级性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有着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 ,她把中国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 ,而且这种阶级基础是相当稳固的 ,这种稳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奠定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地位“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 ,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 ,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 ] (P…  相似文献   

10.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地位为主兼顾政治态度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标准划分社会阶级阶层;依据各阶级对革命和建设的态度分别制定相应的阶级政策;客观认清自身现状,在保持无产阶级先进性中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新形势下,系统梳理和总结这一成功经验,对正确认识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变革引起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重构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推进党的现代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已经成为各国政治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新技术的发明,政党以往所赖以存在的阶级、阶层等社会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党组织形态及活动方式、目的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民主政治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政治共识,现代的政党不仅仅作为竞选和执政的工具来获取国家权力,还在政党发展的实践空间中自觉赋予其代表人类共同体公平和正义的规范性价值.通过对政党正义产生的历史可能性、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政党正义的理论追问,从而揭示和提出了政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价值取向,即政党正义的必然性、理论内涵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腐败现象从群众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公共权威的控制机能等方面影响和破坏政治稳定.腐败现象的产生有极为复杂的原因.反腐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刑罚是阶级社会用于惩罚犯罪的首要手段。对犯罪人判处刑罚 ,是行使国家统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任何国家和阶级社会都有符合自己需要的刑罚体系。由于社会的变迁、统治经验的丰富、法律文化思潮的演变和刑事政策的调整 ,刑罚的种类和执行方法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由于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特别是 2 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多年的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引起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巨大变革 ,自建国之初一直沿用至今的刑罚体系 ,在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经济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政治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政治保障、社会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稳定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政治稳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经历了从自然生存到社会生存的演变过程,它由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圈层构成。维持政治稳定的机制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态势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为此,必须运用各种政治稳定机制,通过扬弃的自为控制,消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最终实现动态政治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治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权力资源或政治资本,其拥有者构成政治阶级。政治阶级并不同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其内部不同的构造。根据其进入权力体系方式之不同,可将其分为官僚化群体、选举化群体及立法化群体。根据其权力的大小或其掌握政治资本的数量亦可进行纵向的区分。政治阶级的结构分析是精英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于红 《求实》2012,(Z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分化现象.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农民工人数在一亿两千万左右.与其他阶层相比,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一个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并需切实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他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取向,也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积极应对.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等各个领域自身及相互的均衡和协调.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共识和聚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高度、稳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既要形成、践行共识的政治价值,又要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有效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合力,又要预防和消弭政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带来了中国社会阶层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新民主主义社会“四个阶级”的社会阶层构成,体现了党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尊重,有效地维护了制度变革中的政治秩序.伴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实施,原先的阶层关系开始出现变化,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阶层结构向社会主义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建国初期社会阶层变化是执政党整合社会阶层利益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奠定了阶层关系调整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和阶层关系的重大变化能够平稳和顺利地实现,是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立的结果.建国初期阶层关系变化产生的政治秩序,并没有合乎逻辑地在执政党意识中衍生出维系稳定的思想理念,留下了历史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