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确,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失意的事。士子落第、将军被俘、后妃失宠、寡妇丧子,是古人常说的四大失意事。齐梁文人钟嵘意犹未尽,又补充两条: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即屈原去国与昭君出塞。王安石最后归纳说:“人生失意无南北。”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石家庄一个正在饭店门口擦玻璃的女工:“你认同‘劳动最光荣’吗?”这位女工苦笑着回答:“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活,工资每月只有800块钱。病了没有医保,老了没有退休金。和正式工相比,总觉得低人一等,哪里能体会到光荣?”而一个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却说:“俺没有感到劳动光荣,俺觉得当官的和有钱人光荣。  相似文献   

3.
撇捺人生     
正有一副对联写得凝练生动,耐人寻味。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须捺下不成名。上下联中的"关键词"即一撇一捺,正好结构为"人"字,故横批曰:撇捺人生。若从字形上解析一下,细细品赏,可不是嘛,"若"字没那撇开的一笔,不就是"苦"字吗?而"各"字如不捺下那一笔,就成"名"字了。这副对联富有深意,蕴涵着人生哲理。人世间一切苦  相似文献   

4.
我最亲爱的妈妈: 我这次写给你是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后一次和你谈话.你儿子的死是光荣的,为了全中国的人民解放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妈,一个人是没有两次死的,一个人一定有死,但有的死了是无声无息的,我想一个人生出来做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看到一篇小文,记叙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的德兰修女的一件事。她倡议建立临终关怀医院,让死者都能死得有尊严。有位官员嘲讽地问她:“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贫病伤残的人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这位官员,反而惊奇地问他:“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一百万的?”官员说:“我的意思是,穷人太多了,你是数不完的,明白吗?”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眼中的死亡朱铁志天地万物之间,最高贵者莫如人类;人生旅途中,最神圣的话题即是生死。谁不想“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古往今来,多少智者贤明把问苍天,试图寻找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然宇宙无限而人生有涯,不管多么美丽的人生,顽强的生命,最终总...  相似文献   

7.
做人并不难     
在当今中国,一句“做人难”成了最流行的话。其实一个人若能舍弃私心,做人并不难。 短短人生,难免要为名利进退而烦恼,为人际关系而费神。在瞻前顾后和患得患失之间徘徊,一个人往往也就每每身不由己了——私心重的,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与那个大写的“人”字背道而驰的事。这些“事”在  相似文献   

8.
重义与重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虽然说的是下棋,但移植于人生,类似情景亦不鲜见。因为人生的紧要处往往不过几步,倘若选择差之毫厘,结局则会失之千里,以致误入歧途,大错铸成。人间万苦人最苦,其苦其难就在于恪守正确的价值选择、道德选择和人生选择并非易事。在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选择时,特别是在“义”与“利”面前,是以义为先还是以利为重,从理论上说早已有圆满的答案,而实践上远未达到尧舜境界。于是,想起了宋太祖在听到“有吏受赃,事觉赴井死”之后,对群臣说的这样一段话:“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  相似文献   

9.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把没有用的名片撕掉,只愿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因而人群中,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有趣的人却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相似文献   

10.
正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的一生,经常要面对是与非、荣与辱、苦与乐的选择,其中丈量人生长度的是生死,检测人生高度的是荣辱,而诠释人生宽度与厚度的则是苦乐。苦与乐相生相伴,相随相融,又相互转换,是苦还是乐完全取决于你如何选择与对待。历事才能练心,多在事上磨,人的内心才会更强大,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1,(20):84-85
三岁多的时候,翩翩忽然开始关心生死问题,一天在卫生间担心地问我:“妈妈,将来你老了的话,很快会死的,是吗?”我安慰她:“那还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呢!”某天路过一家花圈店,她大为惊艳:“这么多漂亮的花呀!”我说这是花圈,是送给去世的人的。她问:“为什么人死了要送花圈呢?”  相似文献   

12.
一般人会面临两个人生课题,做人和做事。一个人若当上领导干部,还要增加一项:做官。 关于做人。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做好人最重要,也最困难。一个人拼上三年两载,最多十年八年,或许能做成一两件事。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会面临两个人生课题,做人和做事。一个人若当上领导干部,还要增加一项:做官。 关于做人。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做好人最重要,也最困难。一个人拼上三年两载,最多十年八年,或许能做成一两件事。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得意与失意也是人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对待得意与失意,是每一个人都面临,也需要正确解决的人生课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得意与失意的关系。得意与失意是对立的,也  相似文献   

15.
道德和金钱,任何人都需要,缺一不可。离开了道德无以立身,离开了金钱无以生存。有的人把“道德”视为立身之本。认为德为本,财为末,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有的人把“金钱”视为命根子。认为钱是根本,钱可通神,只要有了钱便可以横行于天下,所以把聚敛钱财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格高尚的人,世人称之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相似文献   

16.
感受财富     
有人说有钱便拥有财富,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有许多除金钱以外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好好地珍惜。 年轻是财富。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 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儿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立刻就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1000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健康是财富。在为一些朋友英年早逝惋惜时,更多的人悟出…  相似文献   

17.
韩星 《前线》2013,(2):89-90
《论语·学而》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最一般的解释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相似文献   

18.
刘磊 《当代贵州》2008,(11):40-41
杨华:最朴素的“志愿者” 职业:司机 地点:绵竹 语录:人家都死了这么多人,有这么多的孤儿,我们难道就不能伸一下手吗?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两支笔     
人生,需要珍惜别人,也需要珍惜自己。人生在世,会有许许多多的希望、期待、渴盼、梦想……然而,有许多时候不会成为令人陶醉的现实。希望大路平坦笔直,却常有转弯处和崎岖;希望播种后能五谷丰硕,却常有病虫害有冰雹有暴雨……人生是一挂载重的车,由如意和失意两个轮子支撑。只有一个轮子,这挂车就不会前行。因为失意像深秋里带有寒意的风,虽然不如春风和煦,不如夏风赤热,却能把果实吹红;因为失意像磨石,虽然能把人的灵魂磨痛,甚至要滴血,却会让人丰富自己的生命,不能“偏瘫”低能。人生这部书,是用两支笔书写的:一支笔书…  相似文献   

20.
工作上向谁看齐,生活上与谁相比,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比风正否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要问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要问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回忆起这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深受群众拥戴的焦裕禄等一大批人民的好干部正是在那个年代、那种氛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然而,时下在一些地区此风久违,比风逆转,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他们不是比工作干劲,争为民奉献,而是比生活享受,争名利得失,一些地方刮起了比吃、拼喝、赛玩、竞乐的不正之风,甚至出现了崇奢笑俭,崇惠(贿)笑廉的反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