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医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省农工党组织资深医师前往政和县扶贫。当时是与县医院协作,诊疗当地内、外、妇、儿等科的疑难杂症,同时利用夜间开办医学专题讲座,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另外我和部分医师还应邀前往邻近松溪、建瓯、屏南等县会诊并开办医学讲座。那时正值十年动乱之后,百废待兴。送医上山下乡,宣传新知识,传授新技术,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解决当地百姓疾苦,振兴医药卫生事业,是非常重要的事,因而此举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热烈支持,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好评与欢迎。促进学术交流五届省政协曾成立省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多次组织我省医药卫生人  相似文献   

2.
1942年6月,我于黄埔十八期十五总队毕业,分派到鄂东三十九军五十六师。1943年春,五十六师奉命调到豫南信阳以北、明港镇以西一带开展游击战,就是在平汉铁路信阳至确山段以西地区监视和扰乱日军守卫点,牵制日军使其不敢外出扫荡。5月,上级命令我连派一排兵力到公路西面一小山上监视日军调动情况,连长就派我带领第三排去执行。任务是从早上到傍晚天黑前,记录日军几点几分有多少车辆、人员、有什么重型武器,朝什么方向调动。在山上执行任务只可一个班,其余人员在安全处休息,我带着第七班首先卧伏在山上,由班长作情况记录。天气有点热,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3.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了,目前已成了享誉中外的国家级艺术殿堂。有幸的是,我也曾在人艺呆过五个年头,虽然已离开三十多年,一些事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饶有兴致。  相似文献   

4.
周谷城同志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事历史的教学和研究,长期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政治史》等。周谷城同志又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谷城同志还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之,曾任农工党中央主席及名誉主席。  相似文献   

5.
侯献春 《春秋》2011,(6):32-34,1
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任职时.王震将军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其实,我只见过他三次。他很少在总部.日常工作多由副司令员李寿轩(中将)、副政委崔田民(中将)主持.遇到大事则通过他的大王秘书同他联系。王司令员豪爽正直,朴素认真,平易近人,做事雷厉风行。他特别重视部队的文化建设、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开办了各种学校,...  相似文献   

6.
二月的北京仍旧寒冷如冬,未名湖上的冰雪迟迟没有消融的迹象。王选老师住院的消息让我们深深牵挂, 大家祈盼着能够再次发生奇迹,就像以前那样,不久又能见到王老师亲切的面容、听到他温和的语调。然而老天似乎不再顾及这么多人的祈盼,急急收走了一个英灵,带走了我们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噩耗传来,让人心中悲痛不已。  相似文献   

7.
金城同志是我深为敬重的一位老同志,他为人忠厚、正直、诚恳,善与人交,宾朋满座,被誉为办事很有“人情味”的人。他长期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广交党外朋友,许多知名的上层人士视他为“知己”,遇事愿意同他谈心,交换意见。他在中央统战部先后任交际处长、人事处长、副秘书长、副部长,主管安排人事,协调与党外朋友的合作共事关系。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年高有德的领导者,又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实干家。在金城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以这篇文章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一1956年,中央确定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在广西各民族干部中意见分歧较大。中央要…  相似文献   

8.
忆吉星文团长抗日二三事吉星文,字绍武,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1908年出生于吕潭镇一户农民家里,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起乳名黑星。他的本族叔叔吉鸿昌是个闻名的民族英雄。因而吉星文从小就受其家叔的影响,敬慕之心油然而生,从内心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立志长...  相似文献   

9.
被社会各界誉为爱国主义正气歌的《作品选集》,除赠送中央和省级领导及各省市图书馆收藏外,经省委卢书记批示,全部调赠由教育厅分发各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图书馆……我想,这也一定是安息在九泉之下的伍老所期望的。  相似文献   

10.
每当粤桂湘边纵队的老淤击队员相聚时,总会畅谈昔日艰苦斗争的往事。大家很自然地总要说到敬爱的老领导‘泪眼李”──钱兴。追忆他怎样领导创建怀(集)南(区)游击队根据地;精心指导出版边区《民声报);沉着指挥取得扶治口大捷;带领四雍区队坚持残酷的反“扫荡”斗争,直到他光荣牺牲。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他是边区工委副书记、部队副政治委员钱兴同志。只是从他的言谈举止、长者风度和大队领导处处尊重他等现象,猜测这个戴眼镜的长者,可能是咱们游击区的重要领导人。我初见钱兴同志是在1947年8月初。当时我们部队驻在广东的广宁、广…  相似文献   

11.
郁勃 《黄埔》2009,(4):41-42
戴坚,长沙人,1911年生,13岁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凭着刻苦自学,黄埔军校七期毕业,后陆军大学毕业,并掌握了日、德、英三国外语。他的长篇巨著有《兵学研究》、《七七抗战诗词史话》,翻译过德国元帅鲁登道夫的《大战岁月》、日本的《白纸战术》等共10本书。他在《七七抗战诗词史话》中自述道:“七七抗战为我民族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死伤最多、损失最大、影响最深,并为全民一心、举国一致、团结御侮、贯彻始终之神圣战争。  相似文献   

12.
熊学忠 《创造》2011,(6):50-53
我在保山地委和行署机关工作了28年,其中20年是在杨善洲同志领导下工作。其间经历的有些事至今历历在目,现略忆一二,以作对善洲品格和精神的一种学习和怀念。"谁晓得他就是杨书记"善洲同志穿的永远是一套蓝色中山装,戴的是一顶蓝布遮阳帽,下乡去穿一双草鞋式的塑料凉鞋,背一双军用解放鞋;下车步行穿凉鞋,晚上洗脚换胶鞋。  相似文献   

13.
韦纯束 《传承》2005,(5):34-35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程思远同志,是我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我与他认识、交往近40年,相互间建立了较真挚的情谊。他那坦荡襟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切两岸统一的赤诚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一程思远先生不忘故土,为家乡的建设牵肠挂肚,这是他留给我最深刻的一个印象。我于1966年2月底认识程思远先生。他当时陪国民党政府原代总统李宗仁夫妇回广西观光。我作为南宁市市长,曾与自治区党政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们,也曾陪他们参观南宁市的厂矿、公园…  相似文献   

14.
李朝东 《春秋》2009,(4):13-14
1969年秋末,我从部队来到烟台玻璃厂参加“三支两军”工作。那时还处于“文革”时期,这个厂由于军宣队长驻,工作做得到家,工人们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生产秩序正常。工人上班实行三班倒,八小时轮换一次。上自班的下班后要学习一个小时,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及相关报纸等。  相似文献   

1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将军离世算起,迄今已有24年。尽管作为同时居住在小城北碚的黄埔二代,我与郭老有近10年的温馨交集,但不知是否记忆力减退的缘故,如今,我从脑海里打捞出来的,却几乎全是家长里短、寻常小事。不过仔细想想,这些细细碎碎虽细虽碎,但从中却可以寻觅到郭老无疆的大爱,即爱国、爱党、爱人民……于是,我终于在停笔数年之后又拿起了笔,正所谓家长里短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16.
人民代表大会建立50年来,从宪法制定和修改到地方性法规出台,从三峡工程上马到老百姓的菜篮子建设,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发展,从所谓的"橡皮图章",到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从所谓的工作"二线"到民主法制建设的一线,人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大制度之所以不断完善,人大工作之所以不断发展,根本原因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一府两院"的大力配合下,人大更好地反映了民情、集中了民智、维护了民权、发展了民利。人大被人民认知、认同、认可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正是人大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过程。地方人大常委会建立25年的历程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曾在人大岗位上的工作也是努力地实践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金庸二三事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  相似文献   

18.
刘仁二三事     
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第二、三、四届政协主席刘仁同志,是一位 1927年入党的老同志,在北平解放前夕,他指挥地下党,配合人民解放军,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他长期在北京市担任领导职务。在“文化大革命”中刘仁和北京市其他领导同志被关进了监狱,长期镣铐加身,遭受凌辱,于 1973年 10月 26日被迫害致死。   我与刘仁早在 1938年延安中共党校时就相识,那时我在 29班学习(任党支部委员),刘仁任党校秘书长和 19班班主任。解放后,我先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 1956年 11月调到市委担任政…  相似文献   

19.
金雁 《同舟共进》2008,(8):56-58
近年来,国际共运和联共(布)早期的历史档案陆续解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先后编选出版了相关的文献档案。面对以往不为人知的大量史料,一批国际共运史专家和科研人员对苏联早期的有关史实作了新的梳理,对苏联历史的某些传统观点和结论作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下文更多地侧重于史料的披露、整理,至于从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样的结论,就需要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了。  相似文献   

20.
回忆二三事     
<正>人总是在憧憬未来和回忆往事中生活着。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憧憬未来。老年人则常回忆往事,沉浸在成功的记忆中。往事犹如醇香绵甜的佳酿耐人回味,它常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