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3,(17):78-78
上世纪20年代起的半个多世纪内,美国正值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转型时期,工商业迅速兴起成为“权钱交易”滋生的温床。随着文官录用制度的改革、中产阶级社会的成型,美国社会对滥用公权问题日益警觉,民众对政治清明、官员廉洁诉求强烈,从而对立法(国会)、行政(联邦政府)层形成了改革压力。  相似文献   

2.
<正>法治,就是用法律准绳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法律能保障人们合法权益,违法就要受到法律惩治,这是人们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也是对法律的基本信任。作为一个大国,我们需要维护这份信任,增强人民对法治的信心。近日,《法治中国》的震撼播出,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建成法治化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决心,让我们对国家法治建设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3.
“国家一社会”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它以极强的影响力迅速羼入各学科,形成一股新的学术思潮。这一理论范式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趋势以及研究者对其的认识取向直接关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发了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剧烈变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探究.“国家一社会”视角则提供了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我国改革遵循着由易到难,由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和行政领域,最后政治领域的逻辑次序,政府主导型改革是其根本路径。而改革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保障和促进公民权利的客观需要,使对政府主导型改革进行法律规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政府主导型改革的法律规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改革方式、民众参与等多层次进行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德治     
<正>法治应当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德治不是与之并行的治理模式,而是一种辅助手段。本世纪初,哈佛法学院两位著名法经济学家Louis Kaplow和Steven shavell发表了《公平与福利》一文,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常常是重合的,法律规范反映了道德规范。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规范体现了特定人群在特定社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蕴含了人们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智慧。将这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将有利于利用道德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被我们党的十五大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种带有制度性的重大变革,它将涉及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这场变革,首要的是必须肃清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陈旧的理论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代之以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观念和意识,并使新观念、新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 (一)克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倾向,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从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对法律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很强,…  相似文献   

7.
尽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红包和红包现象已蔓延于市.人们也都见怪不怪了。但忽然间从新闻传媒上,见到一组校园送红包的电视画面,我仍然感觉十分警醒刺目,并沉思良久。  相似文献   

8.
一、辩证认识企业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法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既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维护与执行,又是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两者都有一个道德的遵循问题。德治与法治,在企业行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德治以舆论和自制力约束企业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自觉维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大陆率先向台湾地区推出了优惠政策,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商就开始首选大陆作为他们岛外投资地。两岸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依存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两岸投资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问题便突显出来。研究两岸投资法律保障机制,就成为两岸学者深入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崔坚 《当代党员》2010,(3):32-32
纵观我国经济改革历程,不同时期,总有一项最具效率、最具推动力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最具效率的改革是价格改革,突出效应是“价格放开,全盘皆活”,当时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抓住了这个机遇,迅速崛起。上世纪90年代,是地方财税体制,突出效应是土地及城市资源营运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力,上海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2.
正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维系良治的良法。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两个保障。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各自起着不可替代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健康和正常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  相似文献   

13.
戴佳 《党建文汇》2014,(7):29-29
法官应具有崇尚法律的信念。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更重要的是其本身隐含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理想和文化。法官崇尚法律,就应有一种捍卫法律公平和正义的精神.具备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尽心尽责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正和谐社会是秩序良好的社会,它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无序化和无序状态。实现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循。只有把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纳入法治的调整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切实的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全民性的“五讲四美”活动。可以说,“五讲四美”作为一个群体性记忆,成为当时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设想,对道德文明的渴望,对社会责任感的呼唤。那么,到底什么是“五讲四美”,它是怎样提出来的,又对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对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 2 5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 14年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执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人们对其尊重程度在逐步提高 ,法律功能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渐增强。但是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从法律实施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法律实施的效果还不甚理想 ,与法律规定和立法目的还有较大的距离 ,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极不相适应 ,对此 …  相似文献   

17.
章兴鸣 《唯实》2008,(3):67-70
法律的正义性是人们对法律的价值的终极诉求,法律的正义观念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们对法律的正义认识一方面说明了正义观的多相性,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建构的选择偏好。法律的正义尽管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但自由、平等、安全等价值始终是法律正义性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炳峰 《学习月刊》2010,(18):89-90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华师一附中校大胆改革,大力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推进了学校事业发展,也形成了华师一附中特有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党建文汇》2013,(10):49-49
上世纪40年代.红都延安有一家著名的“废话公司”.它是由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发起成立的。周恩来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若干普通干部和知识分子自愿成为“股东”或“董事”,公司“办公”地址在蓝家坪。虽然“经营”时间不长.但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不仅当时引起人们的好评.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关于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议论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调整尺度的认知向“税”这种市场经济的杠杆集中,应当说这是改革进程中的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但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一些相关议论中对个人所得税的认识仍颇多似是而非之处。“个税”应怎么倜.该市场经济下的客观规律说了算。从客观规律出发.特对若干认识误区有以下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