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別是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经济走上稳步增长的道路,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此基础上,社会治安秩序也有所好转。但是,还远沒有得到根本好转,青少年犯罪问題仍旧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題,上海市整个刑事犯罪案件数一九七九年比前二年都增加三分之一,一九八○年又比一九七九年有了增加,达到解放后除一九五○年外的最高数,相当于一九六五年的八倍多。其中,青少年的犯罪数一般都占70—80%,自从一九七九年中央和市委关于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題的文件下达  相似文献   

2.
原因论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国开始青少年犯罪研究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存在,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社会现象?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什么会大幅度上升?它又有哪些特点?如何处理这些违法犯罪者?又怎样从全社会来预防犯罪问题?等等。鉴于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立场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解释就不一样。例如,近年来,在某些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文章中,就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有些甚至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散布,也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青年研究》1982年第9期的《人性异化与青少年犯罪》,1983年第6期的《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论”的两点商榷意见》,1983年第9期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讨论会于六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举行。这次会议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廖井丹、团中央书记高占祥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理论工作者和公、检、法及司法部门的同志。这次讨论会围绕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现状和特点,如何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今后的研究工作等问題。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沈阳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基因我们在1980年对这个问題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性研究方法”,一种是“定量研究方法”,我们这次采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我们过去搞调查研究一向重视应用以思辯方法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但现代科学发展的实践表明,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要重视应用定量方法。这是一个总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題。其中,两性关系罪错在青少年犯罪构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北京市少管所为例,在1200名犯罪少年中,犯有两性关系罪错的692人,占57%,女队57人中,有两性关系罪错的50人,占87.8%。对工读学校、少管所及常态集体(工厂、社队、学校等)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的综合统计表明,犯(或兼)有两性关系罪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題。人们往往譴责犯罪分子“沒有人性”、“兽性发作”。人为什么“沒有人性”了呢?“兽性”为什么能在人身上“发作”?犯罪和“人性”、“兽性”有什么关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犯罪无非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认定的人的一种行为,青少年是人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就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那部分犯罪。因此,本文试以人为出发点,对犯罪和青少年犯罪作些初步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开始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題,而犯罪的低年龄化则是显著特征之一。在我国,随着青少年犯罪“高峰期”的形成,也逐渐呈现出这一特征。这是给近几年刚刚兴起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新题目。一、简单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法学学会、心理学会,哲学学会,青年研究学会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联合召开“重庆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題理论讨论会”。到会的除一百多位  相似文献   

9.
《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丛文辉同志关于《“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的文章。读后,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不是法律概念,首先涉及到对“青少年犯罪”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概括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以后,形成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所以能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被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大家在谈论或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題时,都毫不犹豫地、习惯地使用着“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查看各处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统计,或是阅读各人所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章时,我们就会遗憾地发现,原来大家所遵用的“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却是各怀己见,各执一端,很不一致。例如:在确定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界限上,标准不一。关于青年的最高年龄,有的定为二十五岁;有的定为二十七岁;有的定为二十九岁;有的定为三十岁。关于青年的最低年龄,即少年的最高年龄,有的定为二十岁;有的定为十八岁,有的定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是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取得新成果的一年,也是预防犯罪工作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从全国来看,中央和有关部门召开的治安和劳教、劳改工作会议,对社会治安和犯罪防范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各级党委、有关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在教育转化失足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部分大中城市和地区青少年犯罪有所减少;一批失足青少年经过帮教后停止了违法犯罪活动,涌现了一批“浪子回头”、后进变先进的典型;社会秩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问題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切的问题。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社会犯罪人数的比例是多少,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占整个社会犯罪人数的比例有多大,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在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中占多大比例,不同学历的在校学生犯罪呈现什么特点,在校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治理在校学生犯罪的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哪些。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对云南省在校学生1983——1992十年间的在校学生刑事犯罪中的盗窃、抢劫、强奸、伤害、抢夺、流氓、杀人等七种主要类型的案件统计情况作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企图从中发现云南省在校学生犯罪的一般规律,希望能对从事法制工作的同志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他们改造并造就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之材,是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转化规律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六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展趋势等展开了不同意见的爭鸣。通过讨论,基本上取得了共同的看法。现将讨论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整理如下,以便于大家进一步研究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问題。大致有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理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社会综合预防体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浅议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咎淑珍预防青少年犯罪,是要将预防工作做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或将违法犯罪消除在荫芽状态。此项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伟大工程。我国从古至今都讲“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可见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事半功倍,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性犯罪是当前青少年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題。青少年性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案件,有它的特殊规律。本文就青少年性犯罪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一对于青少年性犯罪问題,西方心理学家作过许多研究。十九世纪末就有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人的心理厉程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人的一切行动,恰恰是决定于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的斗争不断开展,但违法犯罪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却有增多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治本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要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治安状况,必须克服“重打击、轻教育”的现象。笔者认为,在严打的同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教育工作,从治本上下功夫。正如乔石同志所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质上就是一项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最大可能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真正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社会治安和青少年及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人们所热切关心的问题,而其中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紧紧困扰着人们的则是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占相当大比例,全党、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青少年犯罪,近几年来,不光是在我们国家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别国,乃至全世界都呈发展趋势。犯罪活动的猖獗,犯罪率的上升,使得西方一些国家束手无策,视为“不治之症”,抑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从社会主义法制的角度,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部分青少年由于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与性格障碍、对网络的依赖性等造成困难的人际交往以及性无知引发的情感困惑和恋爱危机等原因,导致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并呈现出违法犯罪种类集中性、行为激情性、年龄低龄化、主体团伙性等特点。我们必须从加强青少年的自身预防、改变学校的传统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入手,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