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畴研究是哲学史研究和唯物辩证法逻辑体系研究的结合点,是一种深层次的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对于开创哲学史研究的新局面,特别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刊登的是1983年11月西安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会上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2.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不仅没有回避这个论争,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的经验,作出了自己的科学回答。本文试图从“行”范畴的历史考察来阐明毛泽东同志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们进行科学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在考察科学哲学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哲学史研究从何时算起的问题。在现有的文献中,对这一问题有五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较普遍的理解是把科学哲学史与哲学史、科学史甚至逻辑学史和方法论史混同起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历史研究的结论,而不是先验推理的结果。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三个要素:一是科学已经发展到能够对人类的生活与实践产生影响的程度;二是哲学家有兴趣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作出哲学反思,并有能力提出对科学哲学进行思考的某些基本范畴与概念体系;三是哲学家能够对科学进行全方位的真正的哲学反思。据此,我们得出科学哲学史研究的起点应该从康德开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形成过程中,"唯物等于进步、唯心等于反动"的教条主义观点,干扰了正常的中国哲学史研究。1957年北大哲学史会议前后,中国哲学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反思与争论,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系范畴是哲学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系范畴在哲学史上被广泛地使用,但其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人们仅限于探讨辩证法范畴的相互关系、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关系,而没有将它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来加以研究.关系范畴是哲学的基本范畴这一命题能否成立,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取决于它对人类实践和认识(包括哲学)活动是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广泛性,能被古今中外各个流派的哲学家们所应用和论证;再次,取决于它能否为人类的认识带来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方克同志近著《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卷,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拓了新领域,进行了新探索,作出了新贡献。 目前流行的中国哲学史体系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四大部分,一股称之为“四大块”。这种分析方法具有机械性、点线性等缺陷,它着重于通过分析去构建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惯于对某个哲学家的思想作面面观;至于哲学家们的思想的各部分之展开和对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脉络及其形式的清理,一般着力不够。因此,  相似文献   

7.
我的哲学史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习》、《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展》、《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等,哲学著作有《真与善的探索》等,有《张岱年文集》(六卷)、《张岱年全集》(八卷)。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虽是程朱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阳明学也很重视.在"三史"中,较系统和全面地阐释了他对阳明学的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描述了王阳明一生的主要学术思想转变,阐释了<大学问>、知行合一、朱王之异、差等之爱等问题.在1948年用英文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虽然重复了<中国哲学史>中对阳明学的一些看法,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除了言说方式的言简意赅和生动活泼以外,对阳明学的主要思想作了重新梳理,很哲学、很逻辑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体现在他对王阳明宇宙概念以及对<大学问>的进一步阐释中.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几部代表作相比.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对阳明学的研究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主要是诠释框架不同,哲学意味更浓,阐释更为详细和全面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冯友兰陆续出版了7册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第5册中,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为诠释框架,对阳明学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有没有自己民族化的逻辑范畴理论,是否只是重伦理政治而轻逻辑思辩,只有“经注经解”而无逻辑体系呢?近年人们开始注重直接“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是不是“套用西方哲学模式”,必然会“回到黑格尔”呢?这是当前哲学史工作者十分关心而又关系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的“显学”:从市场经济研究到市场经济人学彭赟(华南师大思教系副教授)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经典理论研究,二是现实问题研究。经典理论研究是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和当代国外哲学在内的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学派和理...  相似文献   

11.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捷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邓小平同志对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这一理论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之一即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哲学史上,矛盾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王弼的有无之辩是魏晋时门阀士族巩固其统治的现实要求在理论上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产物。虽然其存在的范畴本了老子,但王弼把它从生成论的含义提升到了本体论的含义,并通过对“体用”,“一多”、“动静”等关系的探讨,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以无为本”的基本命题。王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来的发展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儒学百年(续)还学文三十年代的“中国哲学史”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的体系唐君毅:关于一个新的哲学概念的说明牟宗三:中国哲学是可能的吗?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1.冯友兰和他的《中国哲学史》:30年代有许多“中国哲学史”问世,大大推进了中国关于“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一项常新而富有创造性的事业,这是因为:一、中国哲学的精神和内容,有的时至今日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二、今天指导中国哲学史究研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理论指导下会产生新的学术成果;三、时代在前进,革命在发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跟上历史巨人的步伐。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分头做出简要论述,求教于专家和同好。  相似文献   

15.
是近两三年,中国哲学史学科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开始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史,弥补以往中国哲学史著作在这方面的缺陷,这个新动向既合理又科学。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哲学史著作应该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的哲学思想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居住在边疆和山区,在解放以前悠久的历史岁月,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少哲学思想属于原始思维。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哲学史必然碰到大量的原始思维。这些原始思维大多不记载于历史文献,而是存在于民族习俗、原始宗教、民歌、  相似文献   

16.
2003年3月21至22日,“重写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4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哲学学科范式的创新和重写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危机”,作出了新的回应。会议主旨在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从反思走向建设,通过重写中国哲学史而切入中国哲学学科的创新及学科合法性危机的超越问题。会议主题主要有6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及其超越;二是中…  相似文献   

17.
王向清 《求索》2022,(2):87-93
中国哲学史的诠释理性经历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工具与价值结合的三种类型。肖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以工具理性全面地诠释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则以价值理性解读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形上智慧。有鉴于仅以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相对不足,为消解知识与智慧的对立,冯契开创了以工具和价值相结合的理性诠释类型。冯契的创新性探索为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可以认为,黑格尔是哲学史比较学的先驱。而黑格尔的巨著《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东方哲学的论述,就是进行哲学比较的一种尝试。在这里,他不仅把东方哲学放在一定的历史上作纵向考察,而且还在空间上与西方哲学作横向比较,从中揭示其基本特点。因此他的关于东方哲学的论述是哲学史比较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学习和研究黑格尔在论东方哲学中贯彻的哲学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取之精华、避其糟粕,对建立哲学史比较学的科学的方法论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负责人李振霞、傅云龙主编,我校范鹏同志参加撰写的《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上、下卷)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山版社于199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评介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影响的二十六位代表人物,是一本集传、史、理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带有工具书性质,具有较高的资料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学说,规约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心理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对自律精神的褒扬,更使在儒学指导下形成的中国人的人生观呈现出重视内心修养、向往圣贤君子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律不仅是儒家人生观的一条基本原则,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一、自律原则发端的背景自律原则发端的背景,是与中国哲学史上另一独具特色的范畴─—“礼”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礼”的变迁中,自律原则才渐渐具有了成为儒家人生观一条基本原则的契机。儒家作为伦理型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