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在林则徐眼中,台湾是九闽之一,也就是家乡的一部分,虽然长期在外为官,始终以乡情关注台湾,在诗文、书信、日记、著作中留下一些接触台湾的人与事,观察台情和两岸关系的记述。本文钩稽林氏有关遗稿加以述评,供治清代台湾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他为官40年里,经世自励,廉洁奉公,留下了许多佳话。1838年11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东禁烟。当时,别说是钦差大臣,就是一般京官出京,也是前呼后拥,派头  相似文献   

3.
4.
林则徐最为人所知的是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在世人看来,林则徐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然而,林则徐也向往恬淡、平凡的生活,在他为官时也产生过隐退心理.侍亲不能、妻子的影响、疾病、官场的打击等,这些都曾导致林则徐产生过求退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李平 《中国减灾》2008,(1):47-47
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有一年发生大旱灾。方圆几百里的稻子不抽穗,眼看秋收没有什么指望了。人们惶惶不可终日,争着到米店买粮食,而米价却是一日三涨。于是引起了连锁反应,来米店买粮的人越来越多。没几天,各家米店纷纷挂出“今日无米”的牌子。街头要饭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言必称灾荒,迫切希望官府能拿出一些办法来。  相似文献   

6.
西湖是福州的一颗明珠,开凿于晋太康三年(282年),由郡守严高倡导,“潴西北诸山之水”成湖。相传当时湖身宽40里,为闽会第一水利,岁可溉良田数千顷(谢章铤《课余续录》)。湖面水清如镜,青山映辉,又是三山名胜之一。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均称帝,在湖边“筑室其上,号水晶宫”,内建亭、台、楼、榭,湖中画舫彩舟,西湖遂成封建小皇朝的御花园,  相似文献   

7.
黄翠芳 《传承》2010,(15):72-73
林则徐最为人所知的是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在世人看来,林则徐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然而,林则徐也向往恬淡、平凡的生活,在他为官时也产生过隐退心理。侍亲不能、妻子的影响、疾病、官场的打击等,这些都曾导致林则徐产生过求退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历来是长江中游洪涝重灾区,清代以来更是十年九涝。林则徐在道光年间先后两度来湖北做官,为防治江汉平原洪涝灾害竭尽心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充分挖掘利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水利史与环境生态学角度,对林则徐在江汉平原的治水救灾实践进行了系统考察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龙 《同舟共进》2013,(12):52-56
林则徐为何没能走得更远,直到今天,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思考: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看世界的视野,是否真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开阔高远?他试图改革中国的思想和手段,是否真的那么高明而有效?  相似文献   

10.
唐立鹏 《长白学刊》2012,(3):118-121
林则徐对西方国际法的引进,不仅限于对《各国律例》个别语段的摘译,而且渗透在他所主持翻译的其它西文资料中。在与英人交涉的全过程中,林则徐始终坚守了主权、公义的原则,却没有史料认定这都是他有意识运用国际法的行为。不过十分清楚的是,后期林则徐积极主动地研究国际法并以其作为外交斗争的武器,表明他对国际法认知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林则徐在引进西方国际法方面的贡献需要重新评估,其最早将西方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的历史事实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位卓越的治水专家。“管领江淮河汉”是他自己刻的一枚图章,这忠实地表现了他的抱负。他的治水赈灾足迹遍及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以及后来的新疆地区,特别在江南、湖北等地,其进行救灾奇策的事迹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廖寅 《求索》2010,(5):239-241
宋代荆湖北路治水工程仍以传统的政府主导为主,而荆湖南路已经明显呈现出以民间强势群体为主导力量的趋势。透过治水工程管窥宋代湖南、湖北社会可以发现,在唐宋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湖北仍生活在传统之中,而湖南则紧跟时代潮流,民间强势力量“自存性”强,“公共意识”浓厚,公共领域勃兴,为湖湘学派及其经世致用之风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史源 《政策瞭望》2007,(3):56-56
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由来已久。它的历史有多长,腐败的历史就有多长,而清代尤以为甚。乾隆时期有所谓盛世之誉,而皇上特别宠信的军机大臣和珅就是一个超级巨贪。到了晚清,贪官比蝗虫还多,代代成阵,愈演愈烈,这预示着满清王朝行将就木,离倾覆不远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清正廉洁。他  相似文献   

14.
15.
李静 《人民论坛》2010,(4):180-181
周恩来同志为红军长征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风范和崇高品德。这种精神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王龙 《现代领导》2010,(10):35-35
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曾同时出现过两位从西方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那就是林则徐和渡边华山。他们都独具慧眼,挺身艰危,试图从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却又都蒙受极不公正的待遇: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革职贬官,蒙冤流放,“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渡边华山则以“妄评政治、动摇民心”等罪名被封建幕府逮捕入狱,后来不甘受辱切腹自杀。  相似文献   

17.
高峻 《政协天地》2013,(1):68-69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1842年12月),林则徐抵达伊犁惠远城。伊犁将军布彦泰一向敬重林则徐,存有关边防政务的重大问题上,不时向这位被朝廷谪戍的“罪臣”请教,并委林则徐以实务——执掌粮饷处。军饷和粮秣是伊犁驻军的重要依托。这使林则徐倍感振奋,他认为巩固边防,解决军饷和粮秣,搞好屯田是主要途径,而关键是兴修水利。  相似文献   

18.
胡昌新 《中国减灾》2011,(15):56-57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位卓越的治水专家。管领江淮河汉是他自己刻的一枚图章,这忠实地表现了他的抱负。他的治水赈灾足迹遍及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以及后来的新疆地区,特别在江南、湖北等地,其进行救灾奇策的事迹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东有 《传承》2009,(15):40-41
1840年9月28日,也就是在虎门销烟后的13个月,在英军的军事压力下,道光皇帝下旨将林则徐和邓廷桢交部议处。9个月后,即1841年6月28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吐鲁番木纳尔清真寺旁,有一座凌空矗立的额敏塔(又名苏公塔),它刚劲挺拔,圆柱形塔身线条优美,收放自如,自底到顶一色灰黄色土砖,质朴而不失庄严。立身塔下,抬头仰视,有如置身一幅雄美壮丽的立体装饰画中。人们只知道这座建于200年前的古塔是维吾尔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但对这座古塔的修建者额敏和卓家族的事迹大多知之不详。额敏塔记载着一部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17世纪,准噶尔贵族逐步统一卫拉特各部,盘踞天山南北,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一势力与清廷对抗,并多次侵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