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制度变迁模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两种模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现实世界明显不吻合。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交互式或互动式制度变迁才是最典型、最普遍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大代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任何一项制度的运行状况都与其运作主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主体的主观意识、客观条件以及制度运作的程序直接决定着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如此。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参政议政能力以及他们议政的方式等等都是人大制度运作状况良莠之主要变量 ,而人大代表观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旨趣在于从我国目前人大代表观之错位现象入手 ,揭示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有关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和议政方式等改革思路 ,以期人大制…  相似文献   

3.
公推直选作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必将引起制度变迁下各种政治主体间关系的变化,从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两方面推进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权力关系、权利关系、组织关系的变迁以及党员与群众之间新的关系走向,彰显了公推直选制度创新的政治民主价值。  相似文献   

4.
制度不是抽象的规则集合,也不是现实的行为堆砌,而是相关制度要素,即"制度规则",与人的实际行为,既在制度范畴内称为"制度行为"的辩证统一。"制度规则"是"制度行为"的理论总结,"制度行为"是"制度规则"的实践经验,两者相互联系、影响、制约、完善,不断循环构成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就是制度的实践论。制度是矛盾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构成制度的本质,是制度发展的内因动力;利益矛盾解决方法构成制度内容,利益矛盾变化引起制度变迁,这就是制度的矛盾论。制度变迁可以缓慢自发,也可以被快速激发。前者是自发性变迁,后者是强制性变迁。在现代经济学中,强制性制度变迁被纳入"供—求"模型加以研究,国家政府(State)被当作主要的制度供给者。但现实社会中,除国家政府之外,其他阶级、阶层、集团也同样能够成为制度供给的强力主体,提供制度、引领变迁。在现阶段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举足轻重的制度供给者,其制度供给能力的高低,将严重影响中国制度发展建设的总体进程。因此,如何对经济社会的制度需求及时做出反应,结合执政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特点,选择适当的制度缺口,如乡村行政体制断层、非公有企业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及公民社会治理机制失衡等问题加以切入,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制度供给能力,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中国制度发展建设成败命运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下实现权力的有效制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议行合一"恰恰与权力制约存在悖论,人大的权力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人大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出现缺位、错位、越位甚至权力寻租现象,这在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两方面体现得尤为严重。从人大权力的规范与运行的角度分析制度层面存在的缺陷,进而在制度上和立法上进一步完善、细化人大的权力与运行,以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现有体制,使其实现理论上、观念上、客观上切实并有效代表民意的真正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09,(1):36-36
孔凡义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认为,以人大制度改革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宪法法理和政治现实方面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而时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大制度的民主与效能之间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完善人大制度的民主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人大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能力,坚持以民主为主兼顾效能。毕竟,民主作为人大制度的核心价值,是由人大制度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而人大制度的效能取向则是其民主取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虽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至高无上的监督权,但缺乏明确的机构来负责对行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致使人大监督流于形式,行政、司法机关中官僚主义盛行,大量的“灰色腐败”问题滋生。针对此问题本文借鉴瑞典和英国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创制人大监察专员制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模式构想,并对明确其与司法监督和行政监察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旨在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弥补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历史制度主义的旨趣是关注历史。研究农村合作化运动能为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提供历史支撑。农村合作化运动本身是一个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博弈的过程,其间渗透的是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主体的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为乡村社会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打开了闸门。  相似文献   

9.
张举 《人大研究》2006,2(9):12-14
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其法定的最高政治权威与实际政治生活中我们的直接感受相比还有差距。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是,对人大制度中政治授权和政治委托作为权力配置具体样式的实质认识不到位却是重要的因素。本文从我国人大制度中政治授权和委托关系的实质、特点、原因入手,试图说明对它的形式的选择并不必然影响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委托与授权的实质:人民权力的具体实现形式,民权产生政权的逻辑起点一般意义上来说,政治制度是权力归属问题,是对权力所有权…  相似文献   

10.
孙浩进  樊欣 《求索》2011,(2):54-56,141
中国收入分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依靠制度创新来实现公平的阶段,这需要有经济理论作为指导和保障。传统的制度变迁研究范式是以效率为基本价值判断的,缺乏公平的价值取向。制度绩效的评判要求收入分配公平,交易费用减少要求实现公平,基于公平的制度变迁理论应从理性假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变量机理、内在机制等方面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11.
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之一,在批判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缺陷和吸收其优点以及传承旧制度主义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和推行一套新的研究理路,即从历史中探求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不同过程,以制度为核心考察历史、分析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效。历史制度主义尽管产生和成长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和学术环境,但总体来看,其对于中国政治学者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进行社会控制以预防犯罪的一项重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中国家权力的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使其扩张与滥用成为必然,容易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没有达到控制、预防犯罪的目的。因而,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其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必须以人为本, 设计基点应为权力本恶,国家权力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相似文献   

13.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审视,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从一个层面来说,它可能是制度创设、制度演进、制度断裂或者制度移植,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可能又什么都不是。由此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人大制度发展中的挫折是否与缺乏制度发育期有关?人大制度的后来发展是否发生了制度变异?建国初全国政协会议为何会代行人大职能?以及制度移植会不会失效、异化或形式化?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要开展第一届全国人大研究,也要开展历届全国人大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对此后人大制度发展历程以及今天人大制度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馨元 《人大研究》2002,(5):37-38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即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人民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产生其他的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的国家机关必须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必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权组织由人民产生并最终对人民负责,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3,(12):86-86
徐振光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公民网络参与促进了人大决策民意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人大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人大的民主性;但网络参与的不均衡性、非理性、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也对人大制度的运行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地方人大要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信息公开制度、民意收集整合反馈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与网民对话制度、人大监督制度等,不断发展壮大人大制度的价值和潜能。  相似文献   

16.
郭哲  曹静 《湖湘论坛》2020,33(2):116-128
以产权变革的角度而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农民私有型、计划控制型、两权分离型到三权分置型的变迁历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考察中国农地制度,可以发现该制度创立、延续和变更背后稳定存在的一些规律性、机制性的逻辑。具体说来,共时性的制度情境是促使农地制度生成的结构动力;历时性的路径依赖是维系农地制度存续的历史惯性;即时性的关键节点和历史否决点是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机会结构。制度情境、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历史否决点贯穿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它们共同绘制和造就农地制度特定的变迁图景与变迁逻辑,型塑出农地制度独有的特征,并带来一系列改革难题。未来需进一步理顺农地产权关系和完善产权权能,改革“双轨制”的农地制度安排,不断优化农地治理结构,推动中国农地制度的良序变迁。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制度作为规定国家权利与义务的集合,在当今国家间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在国家利益的界定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以物质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权力因素,国家因权力因素的变化而不遵从国际制度的情形时有发生,表现为因总体权力结构的变迁导致的对国际制度的违背,总体权力结构不变而国家间相对权力变迁导致的对国际制度的违背,及某些问题领域权力结构变迁导致的对其他领域国际制度的违背.  相似文献   

1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论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从人大制度原理说起人大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构成的学说和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实际需要创制、设立的。关于人大制度原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人民当家做主与代议制。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能充分反映各阶层、各方面的意志,完整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要求,因而由宪法确立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具体内容包括:广大民众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权力机关,然后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权…  相似文献   

19.
规范执政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执政权力与人大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在宪法原则精神指引下认真探索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从现阶段的国情和实际出发,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完善人大制度、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  一、党在政治上领导人大, 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势和特色  …  相似文献   

20.
陈亚蕾  王琨 《传承》2009,(22):138-139
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获得有效的监督与制约,缺乏监督容易导致腐败,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定律。文章阐述了我国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之后结合我国问责的发展状况,研究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制度的方法和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