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民国时期老报纸《铁报》的一篇文章记述,有一个叫"杨松白"的旅俄华侨于1920年随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在上海渔阳里6号创办外国语学社,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活动场所。比照其他史料可知,杨松白就是建党时期的重要人物杨明斋,"杨松白"是为杨明斋的别名。  相似文献   

2.
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过贡献。华东石油大学马列教研室余世诚教授,为了弄清杨明斋30年代重返苏联后的情况,曾多次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并于1988年9月写信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请他帮助查明杨明斋30年代在苏联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了苏共中央委托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写给余世诚教授的回信译文。吉塔连科在回信中说:“据查存档文件,1930年1月杨明斋未经党的领导许可,在走私者的帮助下非法越过中苏边界。到1930年秋他都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扫盲站当中文教员,后来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在《红星报》和无线电台工作。1931年杨明斋被当作叛逃者流放到托木斯克”;“1934年8月行政流放期满后,杨明斋到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东营市石油学院马列教研室余世诚同志尊敬的余世诚同志: 根据您向苏共中央提出的关于杨明斋1930年后在苏联居留情况的询问,我受委托告知您如下: 据查存档文件,1930年1月杨明斋未经党的领导许可,在走私者的帮助下非法越过中苏边界。到1930年秋他都在哈巴罗夫斯克扫盲站当中文教员,后来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译者按)并在《红星报》和无线电台工作。1931年杨明斋被当作叛逃者流放到托木斯克,在那里当勤杂工。1934年8月行政流放期满后,杨明斋到了莫斯科并进入苏联外国工人出版  相似文献   

4.
中东铁路,原称"东省铁路"或"东清铁路",1920年10月由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管后,始改此名,俄文名称未变.它是沙俄根据1896年6月和1898年3月与中国清朝政府先后签订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东北境内修建的一条呈"丁"字形的铁路.是沙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80年前 ,旅俄华侨杨明斋在共产国际帮助中共创建的过程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明斋原名杨好德 ,字明斋 ,山东平度县西乡马戈庄人。1882年3月生于农民之家。1901年走上“闯关东”、“下崴子”(海参崴)之路。同年4月抵俄国海参崴在小厂里当苦工兼记帐员 ,学会了俄语。1908年到西伯里亚当矿工 ,接触了俄共(布)党人 ,接受了革命思想。1917年他参加十月革命 ,此间他加入了俄共(布)党。他被安插在帝俄外交机关当职员 ,从事革命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 ,俄共(布)党保送他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  相似文献   

6.
何立波  张哲 《党史纵横》2011,(6):22-24,18
杨明斋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了。然而在中共早期的历史舞台上上,杨明斋却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也是第一位华侨党员。他在“十月革命”前加入俄共布尔什维克,并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团的重要成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明斋这个名字除了专门研究中共建党史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率领的工作组来到中国,杨明斋是小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翻译和向导工作。  相似文献   

8.
石油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余世诚教授为了查明杨明斋1930年回苏联后的情况,曾多次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终于在苏共中央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的关照和苏联学者的帮助下查清了问题,从而为征集和研究有关杨明斋的史料做了很有益的工作。现将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送来的余世诚同志所写这篇文章和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来信的译文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五四时期文化史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重要的文化论著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它就是杨明斋所著的《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杨明斋,名好德,山东平度人,青年时到俄国谋生并加入俄共(布),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他作为共产国...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月苏共中央提议对所有由非诉讼机关镇压的人都应恢复名誉。其中就有一位被周恩来称为他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忠厚长者”的杨明斋。 1 杨明斋1882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马戈庄村一个农民家庭。 1901年,在饥饿和贫困的驱赶下,他被迫和当地许多穷苦农民一道离乡背井去闯“俄罗斯”。最初他来到海参崴,在一家小工厂当工人。后来到西伯利亚乌拉尔矿山当矿工,并且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俄文。在  相似文献   

11.
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于1921年3月。原名蒙古人民党,1925年3月改称现名。是蒙古有史以来唯一的政党。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军阀混战,削弱了对外蒙古的有效控制。在沙俄策动下,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和民族主义者乘机掀起了脱离中国控制的“独立”运动。1919年蒙党创始人苏赫巴托和乔巴山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分别在库伦(现乌兰巴托市)成立了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13,(18):57
最早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那是在1920年1月。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沈宏庐、杨明斋、李达等人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当时的名称为"共产党",或"共产党临时中央")。不久,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勤工俭学青年中建立了"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后来根据中共"一大"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有"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的早期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位使者,他时而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时而穿梭于北京与上海之间,时而来往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为使中国共产党早日成立,而日夜奔波操劳.这位使者就是受共产国际指派担任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的杨明斋.杨明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的早期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然而,他的晚年却过着凄凉、孤独、寂寞的生活.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致使轰轰烈烈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在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中,杨明斋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但他没有因革命失败而对革命丧失信心,开始对中国革命进行新的理性思考,对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所推行的政治路线、策略方针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指导原则产生了怀疑.为找到答案,他集中精力从事理论研究,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在1929年底完成和出版了《中国社会改造原理》的理论巨著.1930年春,杨明斋为向共产国际阐明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决定再次赴苏联.到达苏联后,为了便于向共产国际陈述他在《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一书中  相似文献   

14.
刘岳 《前线》2020,(3):92-93
“亢慕义斋”——谁家的“书斋”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斯(后译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因研究会发起者和会员大多是北大学生及旁听生,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经蔡元培同意,北大在马神庙西斋为研究会拨了两间房子,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图书室,大家都叫它“亢慕义斋”。其中“亢慕义”是德文译音,全文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室”。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80年代,沙俄开始不断在外蒙古扩张势力,把外蒙古视为它的势力范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虽然在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从中国掠夺的一切,但在外蒙古问题上,它事实上是继承了沙俄的衣钵。苏联政府不想、也没有把外蒙古真正看作是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杨明斋同志,30年代初去苏联,后在苏联去世。杨明斋30年代在苏联期间的情况仍是党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最近,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在中央档案馆的帮助下,搜集到杨明斋于1932年10月21日致张国焘的亲笔信。信中详述了他最后一次赴苏联的时间及不幸遭遇。 信中写道:“国焘兄……我1927年从中山大学(校址莫斯科)回国,正赶上张作霖宣战阎锡山时,曾在北方政治局作事。在这里我得知党中的事作得非常的不好,尤其是和国民党分家的那些余波现象。1930年春,我从中东路边线上投到苏联政治管理局得到伯利总政治管理局坐了13天黑房才得到第三国际许可,做了80页的报告书。书内无非是说中国有特殊的经济条件和特殊的政治、文化等历史,要改造中国必须利用民族所有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历史,尤其是要注意工作上的方法和农民的组织,必须根本地改变从前做事的方法,要留信用于群众,不可照旧的利用群众虚张声势。要立下党的基础和得信于群众。书上后,在远东作了些  相似文献   

17.
王敬荣 《世纪桥》2010,(13):40-41,48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但是盘踞于中东铁路公司的沙俄残余分子仍在作垂死挣扎,企图以此为基地,建立"国中之国",延续其殖民统治。黑龙江及吉林的地方官吏抓住沙俄专制政府垮台及俄国国内陷入内战混乱之机,果断地采取政治、军事等措施,调动各方力量,经过艰苦的努力从沙俄残余分子手中夺回了中东铁路的驻军权、管理权、土地权等部分重要权益,为国家挽回了重大利益,彰显了中国主权的威严,他们的行为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中俄通讯社和华俄通讯社在我国现代革命史、新闻史和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史上似应具有一席之地。中俄通讯社是由杨明斋负责的。而华便通讯社则由苏俄人士直接建立,有中国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因此,不能笼统地说都是中共所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及翻译杨明斋等人来华。在维经斯基的促进下,陈独秀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间,在维经斯基的指导下,在上海设立了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负责。通讯社设于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也即…  相似文献   

19.
<正>董福财,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199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起,先后任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民组组长、村治保主任、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3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62岁。董福财生前曾被评为彰武县造林先进个人、阜新市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阜新市党员"双带头"标兵。去世后,被追授"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15年"七一"前夕,中共辽宁省委  相似文献   

20.
杨明斋是共产国际最早派来中国帮助建党的工作组成员,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之一。他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忠厚长者”,是在党的早期事业中,特别是文化战线上卓有贡献的一位拓荒先驱。杨明斋1882年生于山东省平度县一个农民家庭,1901年为生活所迫出走海参崴,“闯俄罗斯”谋生。他在海参崴、西伯利亚等地区的曲折生涯中,学会了俄语,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伟大的十月革命,加入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并被党组织保送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