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的“忧郁”和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忧郁"是指以李嘉图、马尔萨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早期的"忧患"意识.经济学的"忧郁"敲响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警钟,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反思,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诉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回顾我国环境伦理学走过的将近30年的历程,可以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轨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本源性发掘、对中西环境伦理思想的对比性审视、对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自觉性建构.走过这一过程,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目标已经明晰.  相似文献   

4.
李淑文  李彩丽 《前沿》2012,(15):114-11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批判与反思,我们在兼顾人与自然关系、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国际环境责任的前提下,还应该关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冲突问题.社会强加于弱势地区、弱势群体与其环境权利相比过度的环境义务和环境负担,实质上是一种环境不正义.在环境正义视域下鼓励环境赋权是化解环境矛盾冲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每一代青年都有表现其精神风貌的标志物.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不仅有应当反省的狂热迷失,也有在反思中挣脱思想束缚,走向独立思考、追求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文革"群众运动退潮之后,青年人学习和探讨的群体--"思想村落"承载了这一转变,见证了一代人走向思想解放的脚步.本文依据口述资料,考察青年思想村落的社会环境、活动方式及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原  朱长兵 《求索》2012,(7):197-198,251
"反思"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概念,"反思"在黑格尔哲学中有两种基本用法,即积极的用法和消极的用法。黑格尔反对消极反思,而主张积极反思,这种积极反思是对反思的反思,进而对反思的反思的反思,如此下去,体现出反思的彻底性。正是由于这种彻底性反思,才使得黑格尔哲学得以可能,可以说,黑格尔哲学的形成离不开这种积极的反思。在现阶段,我们还缺乏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入彻底的"反思",黑格尔的这一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温洛克(winrock)"妇女能力建设与农村发展项目"是一个赋权性质的培训,它主要以社会性别动力培训为主,同时兼具社会性别分析和社会性别计划的内容,通过参与式培训,妇女骨干不仅获得支持性环境,而且也获得支持性技能.文章对温洛克培训教材中的概念与案例、主培人员的设置及项目监测评估的操作性等进行了反思,力图揭示国际组织介入的类似培训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前反思的阶段,另一个是反思的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反思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做出自觉的反思.本文重点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实地勘验则是现场勘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地勘验中,常常对具体的痕迹、物品勘验比较重视,而现场周围的地理、环境等因素以及它们与现场的联系则往往被忽略,"博弈大局观"下的勘验就是强调重视在勘验中被忽略的这一方面.在"博弈大局观"指导下的现场勘验能较为完美地实现现场勘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温洋是吉林市中心粮库主任,全国及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1989年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一名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到企业经营管理者,他经受过多种工作环境的磨炼,饱尝过工作中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1989年动乱之前,在中国大学生中广泛传播,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探讨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传播、影响,有的放矢地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近10年来,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传播,形成一个又一个热点,其中影响较深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80年至1983年的"萨特存在主义热".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提出了"主现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公式.大学生思考的焦点被引向"自我"和"个性"的发展问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有人在全国许多地方做了"自我设计成长法"巡回报告.存在主义大师萨特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是中国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全面、系统、自觉地反思为鲜明特征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史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对历史和史学研究的过去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反思.“反思史学”的出现是史学思想新陈代谢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历史学的内省运动.“反思史学”是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当然,人们在思考近10年“反思史学”这一历史现象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各种看法也必然会有保守与进步、正确与错误、形而上学与辩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善意救助良知的反思 自古以来,助人为乐、帮扶弱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2006年"南京彭宇案"、2009年"天津许云鹤案",以至2011年"小悦悦事件",极大地触动了社会公众的良知神经.在这些案件的背后,更多的是衬托出一个社会良心所遭受的质疑.人们对道德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困惑,继而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怀疑、否定.这种趋势将"直接挑战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动摇人们的道德理想,困惑人们的价值追求".①长此以往,传统道德推崇下的善意救助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而遭到漠视,弱势群体会因在道德层面缺乏帮扶而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然而,迄今为止,对此不利的处境并没有相关制度措施予以缓解乃至摆脱.可见,制度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将会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无法通过正当有效的渠道得以表达,引发对人类相互帮扶与关怀的漠视,使传统的社会美德消亡在缺乏制度呵护的环境中.值得庆幸的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孕育下的善意救助所凸显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命力并未消亡,尽管其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萎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三种解释框架下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的解释框架,学者们对"三农"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评判.在对"市场-政廊制度"、"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现代化"等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框架述评的同时,需要对"三农"问题进行反思;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要建立以中国"三农"为"主位"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西部开发,黄土高原亦掀起了大规模的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的热潮.但回顾历史,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防灾减灾至今仍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个"坎".本文从制定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加强统一领导,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将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教育、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等4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以北京为例,改革开放30年,是北京市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特别是筹办和举办奥运7年多来,全面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建设和维护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管理综合协调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制,使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城市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黄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勤业  景可 《中国减灾》2001,11(1):19-22
伴随西部开发,黄土高原亦掀起了大规模的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的热潮.但回顾历史,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防灾减灾至今仍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个"坎".本文从制定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加强统一领导,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将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教育、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等4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大革命"组成部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什么会在1966年底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起来呢?这是我们今天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应该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一、直接的社会原因是为了解决当时红卫兵运动所造成的全国动乱的局面和积压在校的"老三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问题.1968年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工厂进行斗、批、改的指示.反映了毛泽东试图通过"斗、批、改"达到"天下大治"的设想.但事实上,当时全国动乱的局面已相当严重,红卫  相似文献   

19.
解决环境问题,追求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超出了单纯环境治理的范畴。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中国不仅把环境保护视为一项基本国策.而且于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了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经济成因环境容量有一定的域限。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一旦突破环境城…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民族     
陈玉屏 《思想战线》2008,34(2):98-101
对于民族的形成,恩格斯和斯大林有不同的阐述.学术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恩格斯比较强调地缘条件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但地缘条件只是民族形成的先决条件,而"民族"则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最主要的标志是文化.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并升华到一定理性高度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才具备必要的稳定性.才堪称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