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间特殊的“教室”。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坐着30来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师”是讲台上的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旁还坐着一位老人。当电视里的“空中老年大学”节目开始后。所有老人的目光都投向电视机旁老人的手,他快速地打着手语,将节目主持人的话翻译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2.
李非 《中国人大》2012,(18):7-7
据湖北媒体报道,近日李先生到父亲所在的武昌一家老年公寓探望,发现其父的双手在夜间被护理人员捆绑在床头,导致手腕一片红肿。同房间的4位老人,有3位老人享受此“待遇”。这令李先生非常吃惊和难受,“老人们是来这儿颐养天年的,现在感觉在受刑。”  相似文献   

3.
孙贵田 《人民公安》2007,(15):18-21
去年是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是,仍然有11.28万人在各种安全生产事故中死亡,重特大事故仍然频发。是安全生产基础差,还是责任主体不到位,抑或是监管不到位?李毅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位官至正部级的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为何要冒着危险深入到600多米深的井下?这是否说明他对当前的安全生产状况还不满意,对一些地方的安全生产状况还不放心?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安慰     
今年夏天,当我动笔写《走进中共特工的神秘生涯》一文时,我说,我要用这篇文字完成我对三个人的心愿:王释奇、朱玉琳、蔡茂林;我说,我要用这篇文字为我心中敬重的这三位无名英雄立三座纪念碑。这话是说给今年夏天已经病重住院的释奇老人的──而朱玉琳、蔡茂林那个时候都已经先后辞别了人世。冬日里,当这篇文字相继刊载在《人民公安》第21期和第22期上时,病势沉重的王释奇老人又住进了医院。老人住院,编辑部寄来的《人民公安》第21期,随他形影不离地摆放在洁白病床的床头上,前去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探望的人和大夫护士都想一…  相似文献   

5.
寻根小记     
聂先道  郭玉景 《台声》2001,(1):43-43
2000年10月,4位陌生人来到湖南省津市市委台办,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后面跟着一位70多岁的老妪,由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搀扶着。“我是津澧人”,老者前脚刚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说。老人非常激动,颤抖着拉住台办工作人员的手,“我到家了!”  原来老人名叫邹高协,已经85岁了,出生在这里,但是由于离乡多年,老家在什么乡什么保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个地方叫“百步磴”。邹高协老人14岁随父经商,后弃商从军参加抗日,1949年与太太陈玉华一道去了台湾。老人指着后面的一对中年男女说:“这是我的儿子邹冠军和儿媳妇陈贵…  相似文献   

6.
父亲突然去世,开了20年影楼的河北沧州南皮县个体老板刘世强竞找不到一张照片作遗像,他为此深深自责,并从此决定为全县80岁以上老人免费拍照。从今年正月起,刘世强走村串户,克服种种困难,迄今已经为1000多位老人拍摄了照片。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今年5月初,刘世强荣登“中国好人榜”和5月份全国“助人为乐好人”榜。  相似文献   

7.
时下,老年公寓,成为都市的新话题。住进去是个什么滋味,笔者走访了唐山市路南区友谊街道“老年福寿公寓”。这是一座432平方米的二层小楼,1988年Ic月,由社会集资,募捐建成开业的,当年只住进4位老人,后来经过广告宣传才住进ZO位老人.其中三分之二还是公费,随着观念的转变,1991年初一下子拥进SO位老人,公寓满员了。这两年一再加床,如今已挤进74位老人,还有270位老人来寓登记守候在河]外”。公寓为何这样门庭若市?寓长何广明告诉我:“我们让老人住得舒心,吃得顺心.玩得开心。”走进老年公寓,一块精制大匾映入眼帘,上写…  相似文献   

8.
一辆银灰色的小轿车从湖北省天门市宾馆开出,向东行驶不到半个钟头,进入了一座新兴的市镇.车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是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郑朝纲.这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举目四望,带着疑惑的眼光问道:"你们把我带到什么地方?"陪同的人回答:"这就是侨乡马湾镇!"郑先生的疑惑是有道理的.原来破旧窄小的羊肠小道被笔直宽阔的大道代替了,到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  相似文献   

9.
在一部西去的列车上,一群复员战士使劲地从窗口伸出一双双手,争相握住为他们送行的一位老人的手。这一情景不禁引起站台上其他人的注意与好奇,这位老人与战士们是什么关系?是战士们的亲人吗?是什么让战士们与他如此依依不舍呢?  相似文献   

10.
有位老人住在武昌阅马场附近,以经营木器家具为生。老人会中医,时常给人看病,他最拿手的是治瘰疬和刮痧。老人看病从不收患一分钱。找他看病的主要是木匠、油漆匠、泥瓦匠、人力车夫,以及一些沿街叫卖的小贩等城市贫民。每逢过年过节,邻居们常见有人给老人送点心糖果、送茶叶烟酒,这些人无一不是老人为他们治好过病的人,  相似文献   

11.
俞珉 《文明大观》2001,(10):36-37
北国的春节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国的新加坡却已暖意融融,在高耸的椰树下,在金碧辉煌的庙宇里,在一望无际的海滩上,一位身材小巧的女士紧紧地搀扶着一位上了年纪、个头很高的盲人,边走边向老人讲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老人凭着敏锐的手感,有时还由此再给她讲述一段有趣的故事……他们就是中国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视障教育家徐白仑先生和他的夫人、助理纪玉琴女士。  相似文献   

12.
《人大论坛》2012,(12):36-39
9月5日《重庆晨报》报道,近一年半来,在綦江公交车上。给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让过座位的人,都会收到老人回赠的一个红包。红包里除了2元崭新的纸币,还有一张印有感谢话语的卡片……  相似文献   

13.
参访名古屋的一家养老院时,正赶上几位坐轮椅的老人从城里购物回来。只见中巴慢慢地停下来,车后门打开,一部小型内置式升降机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缓缓地放到地面上,然后老人自己按动轮椅把手上的一个按钮,平稳地从升降机移动到了地面,接着升降机又回去接下一位老人。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名护工帮忙,护工把在车内的老人推到升降机的平台上,升降机的操作是由司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赡养老人是法律和道德赋予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义务。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上的诸多误区、“赡养”这一概念在现代普通中国人的观念中还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含义上,忽视了赡养行为的精神要求。据豫西某市数家基层法院调研室的联合调查资料显示,仅1995年这些法院所辖的二区四且即有67位老人因得不到子女必要的精神抚慰而患上歇斯底里症或抑郁性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有3位老人因不堪忍受孤独.跳楼自尽……一、广生在寒风中的发{切尔住好苟地有着并不寻常的X…l{jY/那v到大师北的铁络工地9工人,k来人转过对;则y’川好”日从”…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这位名叫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疾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这一活,就是整整十二年。莫里老人在与病魔顽强的较量中,活到了八十六岁。老人临终时,许多媒体的记者都闻讯赶来,团团围在老人的病床边,都巴望着莫里老人能够慷慨激昂地对媒体受众说点什么。那老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认为老人…  相似文献   

16.
今年早春的一天,一位台湾老人突发脑溢血过世。告别仪式上,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市台办的主要领导来了,老人属下的员工来了,川渝两地商界的朋友来了……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向老人作最后告别。往日空旷的大院挤满了哀痛的人们。究竟是谁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 这是一位叫王先进的台湾商人,他把余生奉献给了他在雅安的“山阳公司”,与雨城雅安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先生在台湾经商多年。1988年底两岸开放后,他多次到大陆考察经贸,最后,他以非凡的胆略选择了四川西部的雅安。当时的大陆西部开放观念、政策配套和交通、通讯…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爷爷和奶奶同龄,已85岁。二老住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身子骨都还不错。怕他们寂寞,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带着妻儿,上门送热闹去。每当儿子响亮地叫“太太”时,两位老人就会笑开了花。能不开心吗?我们这是四代同堂啊。爷爷常感慨:放在30年前,这是做梦都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群众中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画技精湛、教艺高深且富有奉献精神的“奔八”老党员,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竟然将一批从来没摸过画笔的老中青男女,免费培育成能将山水、花卉、人物.动物等描绘得惟妙惟肖.鲜活灵动.人见人夸的“社区画家”!这位传奇老人就是今年76岁的徐福庚。  相似文献   

19.
他是我老爸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小易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来回揉着左右眼,心里正在犯嘀咕的时候,就看见路边的大树下有位老人,身体正倚着树干软软地向下溜。他喊了一声不好,就撇开车子救老人。此时,老人已经瘫坐在地,背靠大树,花白的头颅无力地歪向一边,双目紧闭,面部抽搐,两手哆嗦,小易一看这样,就知道老人和他死去的父亲一样患有心脏病,便心急火燎地在他身上的衣兜内翻开来。一般的心脏病患者,都在身上的某个衣兜内装着俗称“炸弹”的抢救药。毛手毛脚的越是心急,小易越是找不到药。他的身后,很快就围上了一圈看热闹的人。就在小易弯腰…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初,我们一行来到人迹罕至的金平县西隆山林,采访隐居林中的拉祜族苦聪人的历史文化。六六新寨是一个著名的苦聪村寨,我们采访的次数也就多一些。 每次走进六六新寨,无论天晴天阴,都会看到一位七十来岁的苦聪老人,坐在自家门前,默默无声地凝望着进村的路子。看她的眼神,总是凝聚着一种期望和信心,注意她的神色,又感觉其中隐含着无限的忧愁与无奈。听寨里的人说,一二十年了,这位老人天天都这样。起初,出于好奇,我们随意拍下了这个苦聪老人守望在西隆山林的照片。 “大妈,天冷了,还坐在这里整哪样?” “等我儿子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