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但其对就业不仅会产生创造效应,也会产生破坏效应。研究利用 2008—2016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索在智能物质资本投入影响下不同地区和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变化, 分析人工智能通过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和作用方向。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不同技能 水平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方向不同,存在“两极化”趋势;产业结构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人工智能对 就业“两极化”发展的影响;人工智能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有差异性影响。研究建议,应进一 步加强教育培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福利,以应对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在给人类创造价值的同时,也 给就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在以往学者所构建的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 机理框架基础上,针对人工智能的特点,增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服务 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的研究,并对就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低的重要原因,而职业培训是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构建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建立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内生处理效应模型,估计技能培训对低收入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处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影响农民工技能培训选择的不可观测因素,同时影响其就业质量,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对技能培训处理效应的低估。消除培训选择内生性后研究发现,技能培训显著提高了低收入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获得技能证书在技能培训对就业质量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建议,政府部门不仅应扩大技能培训的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农民工获得技能培训机会,而且应为农民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通过对企业或个体给予补贴等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进而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价值链悄然调整。需求状况、生产要素、支持产业、企业同业竞争、政府等与劳动力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在中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我国劳动分工与就业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劳动力的"第三次解绑"导致新的就业特征产生。为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新就业问题,应当多措施并举扩大就业渠道,通过跨区、跨国创业拉动就业,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自动化既会带来失业威胁也能创造出新岗位,但是关于上述两种作用的净效应问题,即自动化 是否能带来就业净增,在研究界仍然存在广泛争议。通过建立技术与闲暇同时内生的任务型生产函数模型,本 研究证明了闲暇膨胀和工作弹性增强是自动化技术得以产生就业净增的一条可行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地区经济 数据的计量检验,深化了自动化就业效应的内部分析,即对自动化创造就业的内在过程做了结构性拓展,识别 出自动化创造净增就业的一条可行路径:自动化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闲暇膨胀→技术型零工经济就业→就 业净增。研究建议:应积极推进新业态就业的综合配套保障,提高技术型群体零工经济就业的能力;大力加强 相关制度体制保障,支持基于新技术的“副业创新”;多方鼓励产业交叉,加大自动化就业与消费升级相结合 的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群体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基于 2017 年全国流 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分析了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工会对农民 工就业稳定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高技能农民工相比,加入工会对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促进作 用更为明显;相较于男性农民工群体,加入工会对女性农民工群体的影响更大;加入工会对非国有企业农民工 的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比对国有企业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更大。为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研究建议:应引导 农民工积极入会,工会应针对不同技能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单位性质的农民工开展不同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就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最直接的方式。转变就业培训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对促进实现就业具有积极作用。认清目前就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就业培训发展的改革重点,以促进就业培训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就业人员素养和技能,改善就业压力和企业活力。帮助劳动者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为迈向职业生涯做好预期准备。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却没有获得实质性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持续影响,无就业的复苏和无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绿色就业短期效应的不确定性.破解就业难题需要实施高就业的经济增长战略,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并重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化转型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方向,然而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类工作者的过程中,新技术是否会带来失业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珠江三角洲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从智能化升级前后的员工总体数量变化、具体部门人数变化、员工工资收入变化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但 效果并不明显;(2)人工智能技术对部门结构进行重塑,将员工引向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上: (3)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对转岗员工收入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4)人工智能技术的各项优势以及在企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劳动者被淘汰,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就业的结构性变化,使人工智能与北京 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关系由单向影响,被动适应到双向互动,主动适应,最终到动态匹配的理想状态,这将对 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应系统化构建产业、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 教育培训、区域联动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从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心理疏导、区域联动四条路径 着手,在解决北京市就业结构问题,降低劳动者就业转换成本,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基础上,实现政府科学管 理和劳动力市场平稳过渡的双重目标。除政府的提前应对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机制, 厘清政府与市场调节作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11.
系统考察女性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因素,不仅对揭示其非正规就业选择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权益保护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并考察影响非正规就业女性选择不同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户籍等个体特征、家庭中子女数量等家庭因素以及所在地区等对女性劳动者非正规就业选择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不但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对其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选择也有显著影响。研究建议:应完善非正规就业政策,结合影响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因素制定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提升女性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女性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2.
灵活就业已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促进流动人口中的灵活就业者实现高质量就业对城市人 力资本集聚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 2017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测度灵活就业流动人口就 业质量,并探究其对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灵活就业流动人口 的就业质量均小于有固定雇主的标准就业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灵活就业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会显著增加 其居留意愿;同时,减少对灵活就业流动人口的“身份歧视”、降低买房困难、增加技能培训及地区互联网经 济的发展亦可间接增加其居留意愿。研究建议:应提升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 体系,提高灵活就业流动人口的当地社保参保率,降低其在当地的买房困难,以提升灵活就业流动人口的就业 质量,进而增加其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3.
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劳动者,同时随着"80后"和"90后"新生代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代际差异以及带来的管理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利用微工网兼职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了代际差异对劳动者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代效应和年龄效应对于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有着显著影响。"90后"的灵活就业劳动者更关注灵活就业中的时间自由与个人的发展;"80后"和"70后"的灵活就业则更加关注工作本身的回报,同时更愿意继续从事灵活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就业市场的生力军,其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青年就业形势严峻。中国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青年就业及就业安全的作用不可或缺,诸如:参与制定青年就业政策、提供青年就业信息、培训青年就业技能、维护青年就业安全、帮扶困难青年就业和大力支持青年创业。推动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工会组织构建的多层次青年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工会服务青年就业的服务内容等,以更好地鼓励和扶持青年实现创业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劳动就业,工会应侧重做好就业保障方面的工作,维护好在职职工的就业权。为此,工会应当着力促进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搞好源头参与,为实现就业保障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加强职业培训,增强职工的就业竞争能力;协助企业开辟多种渠道,搞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尽量减少下岗和失业;强化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监督,把好职工流失关;积极参与处理好有关就业方面的劳动争议,保障职工就业权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日益突出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本文基于2012年以来的数据,对典型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后女性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女性就业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我国女性就业总量整体呈现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但在职业类型上的性别差异逐渐拉大;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但在不同职业类型下呈现出较大差异;我国女性的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转变,流通部门就业比重增长最快。在改革的同时兼顾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出台一系列措施配合供给侧改革以避免女性就业困境的进一步加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兼顾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渠道方式提升女性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加配套基础设施为女性提高劳动参与率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反歧视法律体系,实现对女性就业权的有效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大幕已经拉开,中高端产业对就业的正向影响已现端倪。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口快速增长、就业结构稳步优化、劳动价值更加凸显。然而,抓机遇促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应该把重点放在提升科学研究与生产制造的结合度、提高小微企业就业拉动能力、加强劳动者技术技能素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意见和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也不乏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广东省为本地大学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使他们在金融危机下,增强应对就业能力,不再感到就业之"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CLDS(2014)数据,首先构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职业资格证书如何影响其就业质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级指标共有11个,其中职业资格证书和工作培训构成的工作技能排在第四位。计量回归结果显示:职业资格证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显著为正,且随着分位点数的提升呈现倒U型特征。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职业资格证书对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要显著高于男大学毕业生;在所有分位点上,职业资格证书对农村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城镇户籍的大学毕业生,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分位点数的提升逐渐缩小。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高校要合理引导,理性考证,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技能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就业形势严峻,中国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在促进青年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有青年就业政策制定参与者、就业信息提供者、就业技能培训者、就业安全维护者、困难青年就业帮扶者和青年创业支持者六大角色。工会在促进青年就业及就业安全中大有可为和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