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员工与企业间出现心理契约破裂时,员工通常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护自身权益。本研究以 16 家 企业的 199 名员工为样本,以工会主席任命方式作为调节变量,探究了员工与企业间心理契约破裂和员工工会 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破裂显著负向影响员工工会参与;工会主席的任命方式在心理契约破裂 与员工工会参与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工会主席由企业直接任命的企业中,心理契约破裂显著负向影响员工工会 参与;在工会主席由员工投票直选的企业中,心理契约破裂与员工工会参与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本研究通过验 证不同工会主席任命方式下员工与企业间心理契约与员工工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工会主席直选对工会维 权职能履行的保障作用。这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与个体之间关于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在学报编辑队伍管理中完善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契约,利于在学报编辑与学报编辑部之间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学报编辑心理契约违背主要受期望源、具体的破裂条件和食言本身性质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学报编辑管理中构建和谐心理契约,需要在出版文化建设、共同愿景培养、动态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3.
当一个员工进入企业时,同企业签订了两份契约,一份写在纸上是经济契约(劳动合同),一份写在心里是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无形的,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时,不仅要重视发挥经济契约的作用,更要重视与员工建立彼此信任的心理契约关系,防止心理契约破裂、违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需要新模式--以法律契约和心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双重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用劳动法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与员工应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弹性的雇佣策略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提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工作绩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雇佣双方"互惠共赢"应该成为处理劳资双方问题的基本原则。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个人工作价值观、自我效能和工作绩效具有自身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在引导其自我发展、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工作信心、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方面做出努力,并加强对其权益的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6.
员工的工作投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组织的价值创造、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探究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整合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工作投入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契约破裂对工作投入有负向作用,心理契约破裂对工作不安全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不安全感在心理契约破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雇佣类型调节了心理契约破裂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员工心理契约破裂的产生,本研究建议:组织应当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工作;组织应协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并向其提供职业发展通道;管理者应帮助员工与组织及同事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互惠的、相互依赖的高质量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择业竞争压力,增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措施,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环境与压力,促进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8.
基于460份来自广东、江西、安徽和上海等地高校部分2014-2016届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以风险容忍度高低为分类标准对大学生的风险容忍、行为偏好及其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风险容忍度较低的大学生自我感知就业能力总体较低,风险容忍度高的大学生自我感知就业能力总体较高。个人的行为偏好在风险容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但随着风险容忍度的提高,其影响方向会发生改变。必须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其风险容忍水平,适时抉择;关注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形成合理就业偏好;实施差异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宜的职业期望,确保工作搜寻适度。  相似文献   

9.
公平性组织文化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存在着天然的优化作用,进而促进员工个人创造力的成长。基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样本数据,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经验性的研究揭示了员工组织公平感、心理契约态度和技术创造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动机公平、过程公平和分配公平对交易型心理契约存在着优化功能,而仅有过程公平对关系型心理契约存在着优化功能。同时,交易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创造力的成长存在着直接的驱动作用,而关系型心理契约则缺乏这种驱动功能。样本检验为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员工创造力的培育提供了现实性的策略指导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所发生的劳动关系事件表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不但需要建立劳动契约,更需要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约。而心理契约是劳动契约的有效补充,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社会管理,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推动发展双重契约劳动关系,成为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转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组织变革,会对教师的切身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认知评价理 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探讨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不确定性规避对教师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并检验感知 转设冲击的中介效应以及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发现:不确定性规避对教师工作不安全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感知转设冲击在不确定性规避和教师工作不安全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力资本负向调节不确定性规避和感 知转设冲击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还负向调节感知转设冲击在不确定性规避和教师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中介作 用。为保障转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建议:学校应就转设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教师应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 增强抵御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研究在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毕业地、高校类型、学科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需求收缩、就业稳定性变差、“慢就业”现象升温及就业歧视加剧等, 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及就业服 务缺乏针对性等。研究建议,为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应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同时毕业生也应顺应变化转变观念,制定职业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高校 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杜会资本对大学生的求职过程、职业稳定与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和高校可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职场排斥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角色适应和绩效提升。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职场排斥现阶段研究较少的同事角度入手,探讨同事排斥、情绪智力对新入职毕业生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同事排斥负向影响工作绩效(任务绩效、关系绩效);(2)情绪智力正向影响工作绩效(任务绩效、关系绩效);(3)情绪智力负向调节同事排斥与任务绩效的关系,即情绪智力会弱化同事排斥对新入职员工任务绩效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 C 超市员工为样本,探讨全面薪酬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员工敬业度的 中介作用和全面薪酬沟通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零售企业全面薪酬满意度由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绩效认可、 工作 - 生活平衡和福利满意度五个维度组成;其中,绩效认可、工作 - 生活平衡满意度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向 影响,而薪酬、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满意度对工作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全面薪酬满意度五个维度对员工 敬业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绩效认可、工作 - 生活平衡满意度又通过员工敬业度,对工作绩效产生了影响。 再者,全面薪酬沟通正向调节了绩效认可、工作 - 生活平衡和福利满意度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也正向调节了 员工敬业度在绩效认可、工作 - 生活平衡、福利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即全面薪酬沟通程度越高, 员工敬业度的中介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运用激励理论分析了高校院系兼职工会干部积极性缺乏,动力不足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激励因素和绩效表现的结构关系,并利用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兼职工会干部的激励而言,精神回报是核心内容,人文环境能够提供有效保障,不妨碍本职工作是前提和基础,物质回报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而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ttempted to ascertain longitudinally whether diffuseness about academic goals and plans would predict subsequent underachievement. Identity-status interviews were administered to 98 firstsemester college students. Their grade point averages (GPA) were obtained for their first six semesters in college. SAT and conceptual-level scores were used to generate predicted GPAs. Underachievement was operationally defined as a positive discrepancy between predicted-minus-observed GPA: underachievement=predicted observed GPA.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usion and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was not found. To the contrary, Diffusions during their freshman year showed a tendency for relativeoverachievement (predicted observed GPA). The possibility of heterogeneity within Marcia's diffusion status was considered. Some diffuselike individuals may see their current lack of commitment and concern as a hiatus, whereas others may be truly unconcerned and myopic about their live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foreclosure and underachievement was found when the subjects were freshmen.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replicated with an independent sample of 90 high school students. A post hoc interpretation focused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ient and long-term Foreclosures and the role that the college environment may potentially play in instigating personal identity crises. The need for longitudinal tests on this account is underscored.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the large contingent of students living in rural areas,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processes that precede the college enrollment of rural adolescents is limite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gend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rural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family and place and how these perceptions related to their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subsequent college enrollment using a nationwide sample of rural adolescents (N?=?3456; 52.5% female). Female adolescents reported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enrolled in two-year and four-year institutions at greater rates compared to male adolescents, who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rural identity and perceptions of job opportunities in the rural community. Utilizing a multiple group moderated mediation approach, the result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adolescents’ increased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college enrollment and that adolescents’ increased perceptions of job opportunities in their rural commun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s of job opportunities in the rural community and postsecondary enrollment.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the developmental resources of family and place relate to adolescent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subsequent postsecondary enroll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