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铁雄 《今日浙江》2010,(18):26-27
台州是“制造业大市”、“资源小市”,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路子,造成了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近年来,着眼于经济转型升级,台州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推动台州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09,(23):I0002-I0004
台州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并且日渐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台州环保工作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飞跃。尤其在环境整治方面。台州通过固废拆解业整治、废水处理设施“全行业政府委托运管”、医化、电镀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资源价值的日益凸显,我国涉生态资源案件的数量与类型不断增多,传统刑事司法模式下单一的刑罚手段已无法有效解决环境犯罪行为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将以恢复、预防为主的恢复性司法引入环境犯罪案件逐渐受到司法界关注,古田县法院"补种复绿"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其中的典型尝试。"补种复绿"在古田县近年的环境犯罪预防及恢复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法源依据不明确、适用对象具有局限性、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试点情况,将生态补偿机制纳入环境刑事司法模式,同时配合实施过程的保险机制与监督机制,是实现生态环境之有效保护的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4.
台州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并且日渐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台州坐落于东海之滨,负山面海,形胜险要,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之一,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上台州大陈岛视察,提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正是台州精神的精髓所在。山与海碰撞出了台州人"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人的和气"。7个千亿级产业、2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3家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局地过程雨量突破历史纪录,刷新了台州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风力极值。"来势猛、威力大、影响严重,"利奇马"成了继"云娜"之后,台州人另一个忘不掉的名字。在这场防汛防台风的战斗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市应急管理等涉灾部门、基层党员干部、消防救援队员、社会力量和受灾群众都竭尽全力,用满满的正能量,在这个被台风和洪水侵袭的城市里筑起保卫家园的一方安澜。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问题逐渐成为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经济作为实现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高度统一的经济样态,从宏观上看解决了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的环境伦理问题,却依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在此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出发,对民族村落生态经济发展进行考量。研究发现:代内正义上存在着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不对等;代际正义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过度开发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种际正义上则需要注重保护其他非人类物种的"内在权利"。  相似文献   

8.
台州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这座新兴城市中的企业家群体以及他们的首创精神。"敢冒险、善创造、有硬气、不张扬",正是对以他们为代表的台州人的注解。当新一轮"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热潮在党政部门牵头下掀起时,台州的企业家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分享?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12,(19):F0002-F0002,I0001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浙江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中的九区之一,也是台州市“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战略的主平台。集聚区以“发展模式循环型、产业导向高新型、空间环境生态型”为目标,着力打造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区、台州转型发展核心引领区。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提出向自然界全面开战;第二,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四,以"和谐共生"重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绿色宣言"和对国民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共荣、互惠互利,促进着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龙川 《当代广西》2006,(22):43-43
建设“生态广西”是建设“四个广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治区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建设“生态广西”,笔者的理解就是要求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所谓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我们讲生态,自然指的是地球生态。地球生态包括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两大系统。陆地生态是一个大的系统,包括了林地、河流、草原、湿地、沙漠、湖泊、农田等多种组成部分,但必须强调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  相似文献   

12.
李远夫  白红义 《小康》2004,(6):32-34
一个人的生命中,或迟或早都 会遭遇某种可以称之为"冰火两重 天"的境地。"美女市长"瞿素芬就 在2003年发生了这样的重大变故。 作为台州市长,这一年,瞿素芬 以她的工作颠覆了固有的长三角城 市群概念。在去年8月南京举行的 "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第四次市长 会议"上,台州被接纳为该协调会的 新成员,从而使人们说了20多年的 长三角15城市变为16个。  相似文献   

13.
钱远坤 《政策》2012,(7):94-94
过去的五年,神农架主动承担绿色责任、谋求绿色发展,加快从"伐木人"向"护林人"、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深山穷镇向旅游名镇历史性转变的步伐。五年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使神农架林区保护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以建设生态优美、自然和谐的"国家中央公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  相似文献   

14.
谢永明 《前进论坛》2013,(11):56-57
一、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Ecology Health),是指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是测度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指标,包括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以及产业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等。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态文明程度。“生态健康”是以“人”、“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为基础,没有“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平衡,就没有良好的“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5.
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和合观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心灵和谐,为我们构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基础.台州作为“和合二圣”的故地,是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地域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本文通过对台州“和合”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对台州历史人文精神的影响等进行调研,并对弘扬“和合”人文精神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建设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了的社会,信息成为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因此,人、信息组织与信息环境的关系成为探讨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正式使用"信息生态"的概念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活动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整个信息生态的进化方向,影响着人与信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信息生态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信息服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必要。文章引入了信息觅食、信息生态位以及信息生态链等信息生态学概念对信息服务的基本方法和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立州"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须趋向。恩施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环境,具备"生态立州"的现实条件。全民确立生态立州的意识,严格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等,是实现生态立州、绿色繁荣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社会中,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已经让人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存安全性"危机的来临,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视域化解生态问题成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合理性主题,而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则彰显了具有时代高度的社会公共性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是从环境生态到心灵生态的公共性转换,此种逻辑所映照的是一个多元差异共生之文化优位的证成与自觉培育,鲜明地凸显了人成为人的意义上的优雅、安全、健康之心灵生态的创制轨迹。  相似文献   

19.
论民法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路涛 《理论月刊》2012,(2):103-105
"经济理性人"是传统民法上的"人"的唯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存在着的严重内在缺陷与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并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合拍,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以"经济理性人"为形象主导,增加"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使"生态理性人"成为传统民法上"人"的形象即"经济理性人"形象的合理补充,以实现民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并存建设的新兴时代的不错选择。"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补充,使得民法对"环境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但无论"人"的形象设计如何发展,动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法律上的有限主体。  相似文献   

20.
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是协调生态发展权和生态资源重新配置的经济手段,是实现生态公平的重要机制,是解决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中国式难题"的重要途径。在基于命令—控制型、市场型和自愿型环境政策的选配中,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越来越受到青睐。我国在"用水、用能、排污、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排污费、税与补贴制度,绿色金融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市场化政策体系。未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