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郑宇民 《今日浙江》2004,(22):15-16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有一组数据值得人们重视和深思:浙江有190万家属于民营性质的市场主体,但其中有165万是个体户,注册资本金平均只有2万元;浙江的土地资源紧缺,可开发园区的投资密度平均只有每亩38万元,而苏州是每亩200万元;浙江每天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设立,可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浙江能源紧张,可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30%。这就要求我们对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视察民营企业时的讲话第一次对民营企业的质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即衡量民营企业强不强就看它是否…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的春风吹拂全国大地.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大省浙江,随之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仅仅一年时间,浙江的市场创业主体就创下历史新高,增加76.5万户. 截至2015年2月28日,全省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58.7万户,其中企业130.1万家,个体户291.1万户.这意味着,浙江平均每13人中就有一位老板,平均每43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全国最高.一股股高涨的创业热情,一次次超越和创新,一道道宽松平等的营商景象,构成了一幅“两美浙江”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3.
沈雁 《今日浙江》2014,(9):37-37
正浙江有个体工商户260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七成。2013年,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浙江"个转企"工程全面提速,用政府之力助推市场主体提档升级。今年一季度,全省累计完成"个转企"110236家。去年,全省新设内资企业19.8万家,同比增长83.1%。其中"个转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民营经济是浙江活力所在,是浙江的品牌,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聚焦民营上市公司这一非公经济创新发展的"桥头堡",聚力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强、发展强"的先锋集群,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一、坚持全面领导,推动民营上市公司听党  相似文献   

5.
随着浙江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改革新政都陆续在浙江落地。这些改革与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密切相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民间资本活跃的浙江,自2014年3月1日实施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各项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从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到全面实施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的"先照后证"改革,为市场主体以最少成本、最快速度投入运营,赢得了起  相似文献   

6.
今哲 《今日浙江》2022,(5):46-47
从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到圆满完成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从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到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提振消费信心……2021年,浙江文化和旅游系统秉持"彰文塑旅惠民富民"使命担当,突出"精神富有、物质富裕"双向发力,注重"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双轮驱动,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丰富文艺供给、提供文化动能、贡献文旅力量.  相似文献   

7.
“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目前,在浙江900多万户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超过95%。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将数字技术和数字模式深度融入服务网络、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助推“小微主体”茁壮成长,以市场主体的提质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在毛泽东同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科学论断的指引下,各地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拓宽农机应用领域,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农机产业,使浙江在农机存量、应用水平、服务能力以及农机产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数等指标和茶机、植保机械等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子,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其他领域相比,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仍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与兄弟省区相比,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和农民群众农机作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9.
周鸿飞 《今日浙江》2008,(23):26-27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蓬勃发展,迅速从国内经济落后省份,跻身经济大省,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浙江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较早地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集体、个体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多路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0.
期待与祝福     
正时间无痕,岁月有迹。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率先推进内外开放联动,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形成了"浙江现象",写就了"浙江骄傲",创造了"浙江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指"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六个群体。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社会各阶层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福布斯发布的2013中国最富有10个县级市排行榜浙江独占5席;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权威部门发布的2013年全国GDP"含金量"排名中,浙江连续3年位居前列……"不计代价追速度"的粗放发展模式在浙江已成为过去,而"质量效益稳中有进、生态环境稳中趋  相似文献   

13.
正拥有七千年灿烂农业文明的甬城宁波,已有过不少彰显辉煌的历史印记:"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人文荟萃、文风鼎盛的历史名城……现如今,承载千古底蕴,宁波勇立改革潮头,更增添了许多鲜亮的标签:浙江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浙江第二大城市、浙江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改革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引擎,更是宁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起的鲜明旗帜。在创新驱动下,从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到行政体制、城乡统筹、生态等领域改革全面开花,宁波改革已然进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新阶段。紧扣创新,剑指经济"核心"领域南起宁波慈溪、北抵嘉兴海盐,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书写了世界桥梁建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中国之治""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过去5年,浙江高质量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平安浙江稳步推进。锚定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目标,围绕依法履职进一步提升"制度供给",推进社会治理营造法治建设良好氛围,坚持司法为民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席省人代会的人大代表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徐震 《今日浙江》2013,(8):50-51
新世纪以来,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相继提出了"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一系列战略目标,这三者一脉相承、互为一体,是我省环境保护实践和认识的重要结晶,昭示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脉络和方向。"绿色浙江"代表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浙江"是生态立省方略的目标归宿,"美丽浙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厘清这三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这个中心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振奋精神,捕捉用好创新发展先机,更好推进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创新思维,"两破除两树立",作为推进浙江"重要窗口"建设重要切入点;全员全民创新,推动浙江经济再腾飞,为"重要窗口"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发扬浙江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实现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区传真     
正南宁日均诞生367个市场主体南宁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15日,南宁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9619万户,同比增长43.76%,平均每天有367个市场主体诞生。自商事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南宁市工商部门相继推进了注册资本登记、"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放宽工商登记条件,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何正君)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认为,浙江要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关键在于打好“信心”和“乡情”两张牌,既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向外开拓创新,又引导他们扎根浙江、回馈浙江,真正做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相似文献   

19.
保护母亲河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滋润着浙江这块锦绣大地,养育着数千万江南儿女.近几年来,钱塘江沿岸人民群众按照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做了很多工作,在生态环境、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人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使钱塘江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20.
《政策》2013,(3):14-14
<正>省委、省政府强调,要秉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坚持"护幼、容错、不赦罪",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并支持其发展。"护幼、容错、不赦罪",应该成为全省各地各部门对待市场主体的基本原则。护幼,就是呵护、保护、培护市场主体;容错,就是宽容市场主体的犯错性质的行为偏差;不赦罪,就是严格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护幼重在创造发展条件,容错重在营造宽松环境,不赦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