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洁 《党的建设》2011,(2):53-53
洋芋收获季节,西和县何坝镇马寨村致富能人、村支书郭大全和村里人正在地里挖洋芋,郭大全笑容满面地说:“现在村子里的人在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种洋芋免除了销售上的后顾之忧,我已连续种了3年洋芋。  相似文献   

2.
张达明 《求贤》2010,(2):28-28
著名作家贾平凹成名前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因为年龄小和个子矮的缘故.有人为他量身定做了个绰号“菜子”.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小”。对于这样一个明显带有贬低性质的绰号,贾平凹虽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每逢有人高声喊他“菜子”时,他总是答应的很痛快。  相似文献   

3.
左进 《当代党员》2014,(1):32-33
2013年11月26日,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初冬的天气已颇为寒冷,盘如何却满头大汗。他脚下,16亩秋洋芋已经成熟。锄头一挖,双手一捧。泥土芳香扑面而来,秋洋芋很快装满一筐。“行情好得很。”休息时,盘如何点燃叶子烟,笑出了声。  相似文献   

4.
火辣辣的阳光照耀着雪山下的纳木村,这个仅有84户农牧民的村子位于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在村活动室旁的“试验地”里,种植了核桃、雪梨、桃子、樱桃、玉米和洋芋,“必须通过示范才能带领大家调整种植结构,我是干部,就该带头。”村支书着木格绒说。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情结     
谢斌 《共产党人》2008,(21):52-53
大凡西海固的人与生俱来都有着浓厚的马铃薯情结,具体说也就是一种感恩的心。马铃薯在我们家乡叫洋芋,小的如核桃、大的如两拳头加起来或者更大。生活中无处不弥漫着洋芋味,甚至连文化气质里面都充斥着浓郁的马铃薯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在“陇中苦,甲天下”的定西,老百姓爱说一句民谣:洋芋开花赛牡丹。因为,洋芋是贫困的定西人民多年来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人们对洋芋寄予了无限的期盼,希望它品质好、产量高。身为定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徐健,2001年4月在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留在上海工作或直接读博的机会,“逆向而飞”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定西(现更名为安定区)扎根创业。时间已过去了4年,徐健动情地说:“是这块朴实的黄土地给了我创业的机会和条件,我一定要尽力使老百姓早日实现‘洋芋开花赛牡丹’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我的心震撼了:故乡,真的是你么?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5年,仅仅5年,你就改头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位于定西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记忆中的故乡,落后而且贫穷。由于缺水,“十年九旱”便成了故乡的真实写照。故乡的祖祖辈辈,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任劳任怨地耕种着那几亩产量低得惊人的山地勉强度日外,不敢有更高的奢求了。在故乡人的饭桌上,除了洋芋,还是洋芋,很难见到点儿别的蔬菜。当时用来形容故乡人吃饭的一句话是:“一天三顿饭,顿顿离不开个洋芋蛋。”而故乡那弯曲而又崎岖的羊肠小道,更是让人谈…  相似文献   

8.
“了不起啊.惠文举获了国家农业部的大奖了.还获得3万元的发展奖励基金哩!”平坦村的乡亲们兴奋地奔走相告。惠文举,乐都县中岭乡平坦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近年来,随着乐都县确立马铃薯大县目标.实施“扩薯、抓菜”的战略,作为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的惠文举逐渐成长起来。乡亲们跟着他种洋芋。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如今的惠文举成了名扬全县的种植马铃薯“明星”。  相似文献   

9.
洋芋蛋之歌     
<正>洋芋蛋你个开花哟,那个结蛋蛋谁说你那个能吃哟,不能干(活)……我是甘肃人,大家称我为洋芋蛋。有人说,甘肃洋芋蛋,能吃不能干。我听了一笑了之,一切让事实说话。洋芋蛋有什么不好,我喜欢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10.
隆冬时间,寒气袭人,但陇西县委书记王永生、代县长席必泽却冒着严寒,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奔走在该县的25个乡镇,围绕群众关心的冬灌、中药材和洋芋销售等问题,为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随着两百多件实事的落实,农民切实感到了“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带来的显著变化。“群众盼什么,我们干部就干什么”。这是陇西县干部在“学教”活动中的口头禅。干部主动为农民引进技术,提供信息,开拓市场,解决群众最盼、最忧、最急、最难、最怨的问题。柯寨乡联系客商17家,销售辣椒1770吨,销售洋芋3800吨,群众收入26…  相似文献   

11.
最近回老家,正遇到叔父家吃烧洋芋见他们每一个人吃洋芋时都是将从火灰中取出的洋芋捧在手里,又拍又吹,把灰拍掉,同时把洋芋吹冷。这样折腾半天才开吃。我看罢,不禁陷入沉思。在生活中,有的人见对自己有用的人就"捧"、"拍",讲起自己的业绩就"吹"。这一套,与吃烧洋芋颇为相像。人们对烧洋芋捧、拍、吹,是为了吃它。工作中专搞"捧"、"拍"、"吹"者,也另有目的因此,我们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各种捧场和曲意逢迎者,时刻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大山的儿子     
在川鄂交界的东南部,横亘着一条绵延数百公里的大山——齐曜山。齐曜山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是构成大巴山系的主要山脉之一。山上冬则积雪不化,夏则干燥少雨,当地山民以“齐曜山上光秃秃,有了人户没有屋”的顺口溜来形容它的荒凉、贫穷。山脉所到之处多系国家级连片贫困区。包谷、红苕、洋芋这“三大坨”,是山民一年四季赖以生存、生活的主食。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盛夏时节,走进绿树环绕的正个县三嘉乡,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后坡村幼林果园地里,果农正忙着给“间作套种”种植的西瓜、洋芋、黄豆等经济作物打杈、掐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赞     
王铭 《党的建设》2007,(6):59-59
高速公路门前过,自来水进了农家院。有线电视炕上看,欢乐农家喜无边。不纳皇粮只种田,免了学费把书念。合作医疗更保险,“八荣八耻”记心间。洋芋基地连成片,产业结构抓关键。脱贫致富有了钱,和谐小康润心田。新农村赞@王铭~~  相似文献   

15.
舒炜 《廉政瞭望》2010,(20):54-55
国庆期间,汶川境内出现了大批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备类自驾车,部分地方的停车场甚至全部爆满。他们都是冲着地震遗址、古镇、三江生态来的,“快来感受三江风情!”“去萝卜寨吃洋芋糍粑!”“羌绣好漂亮啊!”……这一幕幕火爆场景证实着汶川县震后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和旅游经济全面提速。  相似文献   

16.
任炳文 《党建文汇》2008,(10):32-32
近日,一网友在某网站里发帖子,声称重庆南坪某餐馆在醒目位置标注“斗地主赢了钱不说的”,“买了好车不借的”,“打麻将将专和老丈人的”,“点菜很积极,埋单时上厕所的(或外出打电话的)”,“穿西装打领带的”五种人不接待。大多网友对此表示匪夷所思,餐馆为何不接待这五种人?  相似文献   

17.
“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意思是指夫妻都有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结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欧美.自80年代起.它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网民中对于“丁克家庭”有几个有趣的绰号。“白丁”是指曾经把“丁克”当作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相似文献   

18.
文叶飞 《当代贵州》2009,(17):46-47
马铃薯,自明万历年间从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区辗转来到中国,从此顶风沐雨,生生不息.随着时代发展,来自山里的马铃薯走进城市,走进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和高档宴席,宛如川戏中的"变脸",多种脸谱竞相展现,油炸薯条、油炸薯片、干煸洋芋丝、青椒洋芋丝、洋芋鸡等等,种类繁多,目不暇接,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栗园园 《党建》2021,(4):58-59,62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周大山环抱,一条清亮的小溪从大山深处缓缓流出,造就了典型的“两山夹一槽”地形. 只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才知道在这种环境下讨生活有多难.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人多地少,过去大家仅靠种红苕坨、洋芋坨、玉米坨“三大坨”填饱肚子过活.2014年,全村381户121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9户225人,贫困发生率18.5%.  相似文献   

20.
色绿村位于六盘水市盘县老厂镇南部,四个村民组、195户、813人散居在八个自然村村寨。色绿山高坡陡,谷深沟长,故有“抬头看山掉草帽,刨出洋芋滚下坡”的说法。色绿村交通闭塞不通水电,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不足100元。“色绿苦、色绿穷,色绿坡陡路难行;炊烟细,脖子长,饿肚子,住茅房,有女不嫁色绿郎”的歌谣,是1991年以前色绿村的真实写照。1991年,色绿村支部、村委会换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带领全村父老,发扬“艰苦创业,求富思变”的色绿精神,植树造林,发展种养殖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至2001年全村实现了“五通”(即通水、通路、通电、通程控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