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一个经常为人们提及但很少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反思五四精神,使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深入下去,就非研究其对立面——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不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因此之故,笔者试图通过对五四时期最著名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五四科学思潮的发生建立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之上。近代传播业、教育业的萌芽发展以及学会社团组织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知识、文化、思想和实践的阵营,这个阵营凝结了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思想、知识以及媒介、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潜能,它开创了公共文化空间及公共话语空间,因而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尤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失序的权力真空状态下,获得了较多的言论自由。它为五四科学思潮准备了动力和资源,也是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前后有别的两个阶段:1919等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前“五四”;1919年以后的政治教亡运动是为后“五四”。与此相应,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参与实践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文化切入,坚持社会批判;一是直接从政,卷入现实政治。反思这两个“五四”、两种参与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不同命运,对我们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参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理应在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而这一点集中表现就是当代文学的文化重构。五四“文学革命”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是五四新文化精神,它应该概括为: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加上一个“社会主义”呢?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在中国封建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激烈冲突中,所作的文化选择。先进的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选择的是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文化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揭开崭新一页的五四运动至今已九十年了。我们隆重纪念它,认真研究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五四的历史意义在思想认识上能有一种新的提升,人人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借助这种纪念,这种研究来推进当前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说到五四精神,人们会从多方面去分析,去总结,比如,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奋斗,等等。可以说,这是大家谈得特别多的有关五四精神的内涵。笔者对五四精神所涵盖的这些方面,并无异议。这里,只想就学界研究五四精神中,谈得较少的一方面,即五四文化创新精神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7.
沈文慧 《理论月刊》2007,1(10):47-49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伦理精神源于近代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思潮,其基本内涵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尊严的高扬,其目的是实现个体人的独立自由和精神解放,使人在社会中按照人的本质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现代伦理精神充分体现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正>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期:中华古国的大门向西方世界敞开了,西方近现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空前剧烈的碰撞,在思想界爆发出了一阵阵电闪雷鸣,激起了一股股大波巨澜。在两大文化的碰撞中,在各种思潮的荡激中,科学主义思潮如狂飙突起,奔腾呼啸,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股巨潮,汇聚了一大批五四时代的知识精英,对20世纪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就是《新青年》所极力倡导宣传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它的组织形式则是五四前就业已存在的,与《新青年》紧密联系的一大批进步青年社团。一作为具有特别目标的群体,五四时期社团活动的兴起,是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帝爱国的政治斗争相结合的直接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虽在表面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但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后,极力加强其反动统治,悍然解散国会,修改约法,下令尊孔读经,积极进行恢复帝制的活动,并公然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在北洋政权的黑暗统治下,国事日非,民不聊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思想领域内,中外反动派此唱彼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爱国的、正义的青年学生,在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  相似文献   

11.
1919年,一群心系民族命运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民族振兴而奋不顾身地奔走呼号,掀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92年来,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五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心系民族  相似文献   

12.
赵琛  赵炫竹 《人民论坛》2020,(12):106-107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的,因此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与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属性,才能全面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入、传输、扩散和引导的历史进程,再现不同思潮之间交锋、促进、交融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有“北南开(中学)、南春晖”美誉的浙江省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的创办与早期发展,对当时上虞、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都有重大影响。春晖中学筹建于1919年,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的,因此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与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属性,才能全面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入、传输、扩散和引导的历史进程,再现不同思潮之间交锋、促进、交融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15.
林毓生 《新东方》2009,(10):58-59
“五四”,作为一个符号,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不可以单一的有机式一元论的观点来理解。那是不符合史实的。事实上,五四时代是由三个阶段组成。早期的“五四”,指1919年以前,大致可以从1914年算起。当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均主张建立宪政民主,  相似文献   

16.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80年后的今天,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纪念五四,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五四传统,高擎爱国和进步的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继往开来,实现五四先驱者振兴中华之理想。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中国的路上,涌现了一…  相似文献   

17.
田中阳 《求索》2012,(11):104-106
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既是对近代湖南报刊火炬的传接,同时,也实现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的新的超越,它们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即以政治为本位,以"经世致用"和"原道"作为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但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特异之处的生成,还有湖南本土当时特有历史背景的直接影响,它们成为此一时期湖南报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形成其区域文化特性的酿造因素。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与湖湘文化精神互动互应形成高耸不朽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文化坐标。它承续了湖湘文化精神,并使湖湘文化经历了一次现代的精神转换,使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与民主"是强国富民之路,是世界之潮流。上溯173年,1840年鸦片战争的耻辱唤醒了中国知识界。我国的仁人志士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精神,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五四运动在思想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将五四精神表述为: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可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肖楠  江新国 《前沿》2013,(19):176-179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三种文化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复古主义、资本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与今天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儒化…“西化…“僵化”思潮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流交锋交融的全球化背景下,批判地研究借鉴五四时期著名学者的文化观点,对于今天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19年5月4日,北京古都掀起了“五四”狂飚。不论当时及后世对此评价如何分歧,但它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文化史肝的转折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五四”狂飚的威力所及,不仅席卷了中国大陆,而且也在台湾海峡激起了波涛。这股冲击波使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台湾的文学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五四”新思潮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人体有两个渠道、三个时期。两个渠道,指日本渠道和大陆渠道;三个时期指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