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反腐的不断深入,乱作为的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但个别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却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为官不为。为官不为,主要体现在"庸、散、懒、慢",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伤害了民心。破除为官不为,首先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担当精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机关病"已成为困绕基层政府的常见病症。它的主要症状是"庸、懒、散、浮、拖",也即人们常说的"懒政、怠政、庸政"、"为官不为"。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人们发现,"机关病"变异了:原来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变成了"门易进、笑脸迎、事不办"。与腐败相比,"机关病"虽不是"心腹大患",也称得上"顽疾"。它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干群关系、损害政府公信力、影  相似文献   

3.
正南宋学者罗大经曾说过:"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为官有为的贤者能人,而非为官不为的庸官懒官。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干部批评道:"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向为官乱为者"亮剑"。笔者认为,在治理为官不为方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干部开始奉行、附和"不干事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为"主义。"不为"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庸政懒政的表现,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严重影响改革稳定发展。所以,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治理,使全体党员干部"有为有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为官不为"的定义、主要表现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当前特别要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  相似文献   

5.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常态不主动适应,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等行为,危害极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为官不为"三种典型表现,深入分析了"为官不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为官不为"应通过教育引导、用人导向、督查问责、关怀关爱、权力运行等方面,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有所好转,政治生态逐渐净化。但"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慢作为、庸作为和懒作为三个方面。因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对从严治党的消极不适应、用人体制机制的缺陷、个人能力品质的影响,产生了"为官不为"的现象。笔者认为应通过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健全机制体制、完善法律法规等途径解决"为官不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风,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为官乱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永远在路上"的高压反腐新常态,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出现了一些"为官不为"的新态势。为此,本文拟从"为官不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提出一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能力平庸也是"病",为政不勤也是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领导工作本来就是苦差事,很多时候要五加二、白加黑,想舒舒服服的就不要当领导干部"。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为官不为是一种政治上的不道德,是另一种腐败,是为了不引火烧身,不愿触及矛盾,是为了明哲保身,不敢果断决策,是为了逃避责任。特别是在惩治腐败、狠纠"四风"的高压下,很多官员不适应,感叹"为官不易",有的更是"为官不为",因为灰色收入减少"不想为"、不适应新工作方法"不会为"、怕  相似文献   

9.
"为官不为"是当前亟须面对和解决的吏治难题。"为官不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胆小怕事"不敢为"、失去好处"不作为"、贪图安逸"不愿为"及行为受限"不能为"四副脸谱示人。作为世界性难题,国外主要采取依法公开考试,亮绩择优录用,从源头预防"为官不为";科学绩效考核,依绩升降奖惩,以考核整肃"为官不为";注重监督管理,立足抓早抓小,用监督抵御"为官不为";强化惩戒举措,出重拳动刀子,以严惩整治"为官不为"。我们应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公开公正公平选拔,筑起"为官不为"防火墙;健全政绩考核体系,创新政绩考核方法,祭出"为官不为"撒手锏;构筑无缝监督链条,织密立体监督网络,拧紧"为官不为"制动阀;构建"为官不为"者淘汰机制,对"为官不为"问题形成强大威慑,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重拳规制"为官不为",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不为型腐败是"为官不为"现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腐败新形态。链网结构理论不仅较好地诠释了不为型腐败危害蔓延的扩散特征,而且提供了不为型腐败治理的新视角。不为型腐败在个体、组织、社会三个面向具有链网式扩散性危害的特征,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腐败形态的防治中存在着"弱链"和"松网"的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构建一种不为型腐败的链网式防治体系,即建立持续性、终身化的时间维度防治链和建立动态性、网格化的空间维度防治网。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庸政"、"懒政"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不管"致命伤"还是"慢性病",都会危及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中央在"打虎拍蝇"的同时,铁腕惩"懒"治"庸",对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者"动刀子"、"出重拳"。同时,多地也纷纷出台问责新规,向"为官不为"的现象说"不"。伴随着一  相似文献   

12.
政坛好声音     
"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就是不讲政治,就是腐败。"——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谈及政府系统干部作风问题时,认为根源在于"为官不为",反映出干部担当精神、担当能力上存在问题。"‘慢作为’其实也是一种不作为。表面上看,有的政府部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也没做,但处理起来进展缓慢,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像蜗牛一样,半天不挪动一步。办事一拖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腐败、"四风"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实现全面好转,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逐步成为常态。但也有少数干部表现出对新常态的种种"不适应",认为要求高了、规则多了、监管严了、风险大了,导致工作缺乏激情,干事缺乏动力,甚至出现了"为官不为"的倾向性苗头。这不仅降低行政效能、损害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为官不为"现象不仅弱化了干群关系、动摇了执政基础,而且恶化了政治生态,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官不为"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为,怕冒风险不敢为,工作拖拉慢作为,能力不足不会为等。"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不强、理想信念缺失、干事创业缺乏动力、问责机制不完善、权责界定模糊不清、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学习教育,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明确权责界限,强化责任体系;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对不作为的惩处力度;树立干事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5,(12)
<正>当前,所谓的"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有效整治,加大对"为官不为"的追责力度,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良好环境。一、现状及表现所谓"为官不为"是指公职人员没有完全履行好职责的行为。"为官不为"现象各个层级都有,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不敢担当,唯恐把自己"牵扯"进去。干部中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信奉的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事犹豫不决,畏手畏脚,确保退休时平稳着陆;摆不正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不为",并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由此,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不仅成为各级党组织关注的内容,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当前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危害、本质、原因等问题的描述和剖析,以求从本质层面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深刻的把握。本文侧重研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通过思想引导、培训学习、机制完善、环境营造等途径,为治理"为官不为"现象提供系统对策方案,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耻感,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浸润人心,升华为做人为官、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勾践卧薪尝胆,杨震却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耻感是节气与大义,也是"知耻而近乎勇"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  相似文献   

18.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防治"为官不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是解决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着力点和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从干部的宣传教育、交流培养、规范管理、监督问责等多个方面入手,重点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用体制机制来规制"为官不为"行为,确保治理"为官不为"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使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基本没有了。然而,有人反映去政府一些部门办事,虽然工作人员态度很好,但就是不办事,结果碰了"软钉子"。这是部分干部"不想为"、"不会为"、"慢作为"的结果,实质就是"为官不为"。一些干部虽然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但对个人荣辱得失看得  相似文献   

20.
<正>狠刹"四风"起到了正风肃纪、固本清源的效果。然而,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是感叹"为官不易",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有的甚至以"多干多错"为借口玩起"大撒把",以"束手束脚"为理由赌气"撂挑子",不敢担当、不肯负责、不愿碰硬等"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亟需治理。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状表现"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干部又给"为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