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彭雄,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平型关战役,出色完成了主攻老爷庙日寇的任务。1940年5月,率第六八六团一部消灭了费县大汉奸刘桂荣部。当地流传一首民谣:"涝怕阴,旱怕晴,鬼子汉奸怕彭雄。听到彭雄来,鬼子汉奸跑掉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奸不敢笑。"后调任第三师参谋长。1943  相似文献   

2.
正"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伴随这首铿锵有力、雄壮豪迈的抗战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当年我太行山区和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靠着一个个出其不意的"到敌人后方去"的果敢行动,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一次,我冀中军区  相似文献   

3.
1939年12月初,我团奉上级指示,号召以连为单位开展"活捉鬼子,迎接新年"的比赛活动。当时,我连到敌后一年多时间,消灭过不少日军,但就是没抓过活鬼子。有几次活捉了鬼子哨兵,都因鬼子拼命挣扎,惊动了守在炮楼的日军,只好就地击毙。可见,抓活鬼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哩!  相似文献   

4.
正1939年12月的一天傍晚,滁县地下党送来一份情报:"明晨,方边联队长经珠龙桥、施家集,到周家岗一带,寻找新四军主力。"时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4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得到情报后,对几个团长说:"等鬼子们来了再说吧。"见徐海东不慌不忙,4支队的几位团长一个个疑虑重重,心里挂着大闷葫芦。看鬼子自残第二天上午,徐海东命令部队撤退,他说:"鬼子来势凶猛,扔点烂衣服、破鞋子,赶快  相似文献   

5.
我家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的盐阜抗日根据地。当年,隶属阜宁县吴滩区敖河乡,村庄距日寇据点阜宁县城仅6公里,其中间虽有射阳河相隔,可鬼子仗着有汽艇,经常出动沿河两岸"清乡"扫荡",烧杀抢掠。为抗日救亡,在我党的领导下,乡、村均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形成敌占城、我占乡的情势。白天鬼子出来"扫荡",党就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与之周旋。夜晚,鬼子龟缩到县城,党就领导人民进行根据地建设,开展生产活动。残酷的对敌斗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5,(9)
<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首家喻户晓的抗日歌曲曾经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英勇抗敌;在和平年代,它仍然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麦新,原名孙培元,祖籍江苏常熟,1914年出生于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1936年,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的影响,他参加了上海市民举行的  相似文献   

7.
<正>从1949年到2004年,我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为150多部,平均每年3部左右,而2005年完成并播出的就有20多部,抗日"神剧"自2012年起开始井喷,多达70多部。每年都有约50部抗日剧在横店诞生,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一集卖到200万元,随后还要进军海外市场。抗日剧那么火,那么在抗日老兵心中是不是也这样呢?  相似文献   

8.
<正>1929年农历十月,我出生于沂南县大庄镇朱家井子村。1938年的一天,日本鬼子第一次进朱家井子村,在巷子里正好遇到我,一名扛着长枪的鬼子伸出拇指、食指比画着"八"的动作,问我八路在哪里。我当时心里很害怕,不停地摇头。鬼子进村就开始抓人,没来得及外出避难的青壮年见一个抓一个,村里的女性也被抓去了。后来听避难躲过一劫的大人讲,青壮年被抓去做劳工,妇女被糟蹋了。1938年以后,我耳濡目染,接受了许多革命思想,成为村里的儿  相似文献   

9.
<正>1939年,在延安接受专门保密训练的张立,被派往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边区政治部干事、锄奸部机要科科长和秘书等职,逐步锻炼成长为保密战线上一位坚强的女战士,由她起草的保密工作文书也成为最珍贵的历史档案。1943年,面对日本侵略军发动的秋季大扫荡,为避敌锋芒寻歼鬼子,晋察冀边区分三路转移,当时张立刚生了孩子,不幸在白年村突围战斗中被俘。鬼子和汉奸知道了她的身份,逼问她"八路军哪里去了?谁是八路军?"并提出条件,"只要愿意合作,马上放了你。"张立怒斥道:"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一随大人游山的孩子突然遇“鬼子兵”而大呼“鬼子来了”!当知其是为了照相而着鬼子装后,方才惊魂略定。倘若青少年们都穿着鬼子服、戴着鬼子帽、高举鬼子刀而留影,这到底是恨侵华日军还是以“假洋鬼子”为荣?由此笔者想到,风景区照相摊点的道具也必须依法严加管理。  相似文献   

11.
女英雄遭轮奸后愤起用弓箭射杀数十鬼子;男主角赤身肉搏20多个手持步枪的敌人,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抗日奇侠徒手将鬼子撕成两半;拉响手榴弹往天上一扔,击落日军战斗机……眼下的抗战剧,各种雷人剧情层出不穷,也遭到了大范围吐槽——如果鬼子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就被消灭,那我们这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相似文献   

12.
1939年六七月间,我们八连奉命往南京郊南靠拢,以郭庄庙、邢家镇为中心,在敌伪据点林立的区域开展游击战。 一天,日军小队长领着100多名日伪军到郭庄庙清乡抢粮,我们获悉情报后,即隐蔽小跑至郭庄庙,在相距100米时,被鬼子哨兵发现,双方立即开了枪。鬼子见我来势凶猛,便吼叫着奔向街西头,抢占了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从此拉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白山黑水到黄河流域,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中国父老乡亲再次向着侵略者发出最强烈的怒吼,举起大刀向着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首首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革命歌曲,凝结着同仇敌忾、反抗侵略的民族情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  相似文献   

14.
正孔令勤(又作孔令芹)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鲁西南一带响当当的抗日英雄,他随抗日游击大队同敌人巧妙周旋,端炮楼、打鬼子、除汉奸,常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损兵折将……直到今天,他的英雄事迹仍流传在鲁西南群众中间。"打鬼子很重要的一条必须要勇敢"1921年7月1日,孔令勤出生于鲁西南定陶县邓集乡孔庄村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小饱受磨难,性格耿直,做事坚定果断。  相似文献   

15.
"勋儿,背我去镇上的史家巷一号,我要告诉来访的客人,当年日军就在那儿设的‘慰安所’,我们48个姐妹被奸污了呀!""勋儿,背我到东房间,取出那件压在箱底下的蓝棉袄,让客人看看,那撕破的棉袄就是鬼子强暴我的铁证呀……"这是2007年9月上旬,笔者在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杨家园村采访"慰安妇"活证人周粉英老人时,周粉英与儿子姜伟勋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6.
宫春科 《前线》2013,(6):77-77
一张弓数分钟内消灭几十个鬼子,一双手把鬼子撕成两半,一掌拍死一个鬼子,一人徒手格斗制胜数名持枪鬼子,一名妇女以拳脚相加轻松毙敌,一把飞刀顷刻间消灭一门重炮,手持长矛大刀打得端枪鬼子狼狈逃窜,捏碎鬼子脑袋跟捏西瓜似的,一些抗战影视剧脱离历史事实、胡编乱造的剧情,使其获得“雷人抗战剧”的称号。  相似文献   

17.
赤山之战     
1940年5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二支队政治部工作。不久,我们打响了"赤山之战"。当时,我随着四团三营住在田头庄。6月1日,就碰上了日军"扫荡"。 "轰!轰!"赤山顶上连响了两炮。部队立即全副披挂,进入战斗位置。二支队副司令廖海涛当即背上手枪,拿起望远镜,迈开两条裹着黄泥子绑腿的脚,"嗖嗖"地一气登上了赤山西北的山坡。 "是鬼子,不是伪军!"廖副司令边观察边说。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5,(6)
<正>和奶奶整理柜子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张边缘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爷爷(冯云)穿着军装,和老战友站在一起,显得精神抖擞、血气方刚。看得出来,这一定是爷爷过去打仗时候留下的照片。以前,我只是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听说过一些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看到这张照片,好奇心驱使我缠着爷爷,讲他抗日的故事。"日本人进村里以后就开始扫荡,许多村里人都没躲过鬼子的刺刀。"爷爷坐在沙发上回忆起他的  相似文献   

19.
正李成俊(又名李效鱼),1923年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县长凝镇沟口村。他14岁当上儿童团长;16岁当上抗日村长,带领民兵成功活捉日本鬼子;19岁担任榆次抗日第四区区长助理。他常常一枪毙敌,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在敌强我弱的严酷抗战中,李成俊打鬼子、除汉奸、抢敌粮,一次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榆次抗战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九四二年五月,冀中抗日根据地整个地翻了一个个过儿。冈村宁茨坐上飞机,在天上指挥着五万鬼子兵进行大"扫荡",残酷的战斗,到处是一片红火。日本鬼子的汽车把遍地黄金的麦子轧烂在地上,骑兵包围了村庄,村庄烧起来,熊熊的火苗儿把黑烟卷上天去。步兵们端着刺刀,到处追着,赶着,把抗日群众从东村追到西村,又从西村追到东村。遍地是"嘎嘎嘎咕咕咕"的枪响,遍地女人哭孩子叫,多少个英雄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