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使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其预防措施有:建立青少年网上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制定和完善互联网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不同于一般犯罪。同时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因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拟从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诸方面构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犯罪由此产生。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了网上的"非主流",其中有不少青少年才子在互联网方面有所建树,但是有另一部分人却成为网络世界的"黑客",这也标志着网络犯罪向"低龄化"的趋势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行为因主体年龄的特殊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已成为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暴力信息和色情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毒害的两大因素,网络暴力信息催生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网络色情信息催生青少年性犯罪,网络负面信息与青少年的犯罪生成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践中,只有通过对危害信息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受害者自身三条进路综合治理,才能阻截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心理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广,各种网络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犯罪主体多以掌握网络技术和知识的青少年为主。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高度智能化、隐蔽性极强、犯罪手段多种多样和破坏性强的特征,并旦呈现日益规模化趋势。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主要有:贪利和聚财心理,逆反心理,冒险、挑战心理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孤僻心理,侥幸心理以及破坏和报复的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7.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造成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弱化。按照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这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与网络的紧密联系会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联系的弱化,突出表现在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四个方面。不过只要我们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引导,就会使其发挥增强社会联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模仿网游暴力,犯罪方式智能化,网络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和网络攻击等领域的特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有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网吧的肆意经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等几个方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有必要采取网络道德教育、运用技术手段构筑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疆地区的青少年在犯罪类型特征与趋势上表现为以侵财型犯罪、涉性犯罪为主的特点;在犯罪总体特征与趋势上表现为低龄化、少女犯罪日益突出的特点。北疆地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青少年犯罪的经济诱因;社会联系纽带弱化是青少年犯罪的人文诱因;公民道德建设的缺失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诱因;社区预防和矫正机制与司法运作衔接不畅是青少年犯罪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10.
网络犯罪是高科技犯罪中的一类,是计算机犯罪在信息社会网络化环境下演变而成的新型犯罪。2000年至2004年是对于网络犯罪研究的高峰期,而目前对青少年网络犯罪乃至网络犯罪的整体研究处于平缓期,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青少年网络犯罪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治工作,本文拟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并在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刑事措施,以期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青少年团伙犯罪以财产犯罪为主,故意伤害案件、性犯罪逐渐增加;团伙组织形式松散,但开始呈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趋势;团伙成员文化水平低;团伙犯罪与网络关联密切。我省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缺失;畸形情感、物质需要;青少年个人势单力薄;“黑”、“黄”网络文化的腐蚀。应该注意家庭教育科学性,学校教育全面性,青少年自我教育、保护的主动性,社会防范广泛性,法律处理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越来越严重.网络犯罪主体年轻化、专业化,犯罪手段具有极高的隐蔽性,犯罪形式多样性,犯罪后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些是新时期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显著特点.教育的缺失,网络环境的不规范性,以及网络立法的滞后性是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为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整治和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法律体系,以便有效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结帮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青少年网络帮派名目繁多,组织结构比较严密,结伙从事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抢劫等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大。不良心理需要和畸形物质需求是青少年网络结帮的犯罪内在动因,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不力为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缺位也是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成长时期的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加强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社区组织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它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率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毒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犯罪,一直困扰着犯罪学界和社会学界。笔者在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就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特点和作用提出管见。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以下简称家庭预防机制)是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同时也是网络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满足好奇心、贪财图利、渴望自我实现、宣泄情感等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种心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6.
网民中青少年最多,青少年网络犯罪在网络犯罪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是预防网络犯罪的关键。只有建立结构化预防体系、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建设、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文章拟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法律成因及其防范对策出发,以期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有针冲陛地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对网络场所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水平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以有效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文章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互联网法制建设现状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影响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包括虚拟空间中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异化与失衡,网络立法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不规范的网络环境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网络亚文化诱发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和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等方面。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措施包括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处理好网络法律与网络技术监控的关系,加强防控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网络犯罪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而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犯罪犯罪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章分析了犯罪心理矫正的可能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和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矫正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