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他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至今已有22个年头了。在村民心中,他“战功赫赫”:上任仅3年便还清村集体60多万元外债,还盈余6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700元跃至今天的2万多元;促使邻里之间爱“攀比”,比的是谁家建的大棚多、收入多。而在他心中,初心不变,目标更没变——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一串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仅有150户人家的小村庄,却供应着鞍山市场上80%的牛肉;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几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走进鞍山市经济开发区宁远街道回族村,蓝色的围墙、高高的草料棚、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合作社拌料厂里的机械轰鸣声与牛舍里"哞哞"的牛叫声交织在一起,这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里一派繁忙景象。  相似文献   

3.
正走进青县流河镇中蔡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门前树木葱郁翠绿,水泥路整洁宽阔,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春,在短短40多天苗木销售黄金期内,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平均每户获利2万多元。眼见昔日穷窝变成今日的绿树村边合的金窝银窝,村民们发自肺腑地说:"是村党支部书记孟宪岐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把我们这个落后村发展成了基础设施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眼下,正是草莓开始上市的时候,在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随意走进一个村里的草莓大棚里,都能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现在这一棚草莓纯利润在2万元左右,真没敢想,有一天在自己家门口靠种草莓当上老板了。"村民张光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以前干建筑工作,在一次意外受伤后,无法再继续外出打工了,家中断了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5.
福州郊区台江乡鹤林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飞速发展,引人注目!十年来,农工副业生产直线上升,仅有860多户人家的鹤林,每年向国家交纳税金24万元左右,为城市提供各种蔬菜73383担,生猪上市1940头。198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76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84元,劳均收入4220元,全村已有公共积累70多万元。今天的鹤林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赞美这颗明珠,更加敬佩鹤林村人的创业精神。但鹤林村的干部、群众却说。“我们村有今天的好日子,一是党的领导好,二是社会主义好,  相似文献   

6.
德芙 《先锋队》2012,(28):56
9月7日下午,清徐县柳杜乡拔奎村2000余名村民打着"送别‘垫钱村长’张军杰"的横幅,满含热泪地送张军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年仅48岁的张军杰,因患一种罕见的脐尿管癌,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张军杰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垫钱村长",他给村里垫钱,从来没有立过账,从来没有报销过。2008年12月,村里清运垃圾山,他垫付20万元;2009年6月,村里打井,他垫付10万元,并承担起之后每个月2000元的电费,总计7万多元;2009年5月,修村里主要大街,他垫付120多万元;连续三年  相似文献   

7.
正仲夏时节,记者走进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自今年初"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紫云着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让山村变美、百姓致富。猫营镇大田坝村蓝莓基地内人头攒动,村民们正在采摘蓝莓,此外还有不少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采摘蓝莓是手上活路,不累,我60多岁了每天还能赚70元至100元,在家门口有事干就是好。"正在蓝莓园里采摘的村民吴兴会说。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的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也要救他"。当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郑九万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在了村民的回报上,是老百姓心中那杆秤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分量。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  相似文献   

9.
正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变"脏乱差"为"洁美富",描绘出一幅又一幅新农村画卷。在他的字典里,"百姓"永远是他最关注的字眼。在美丽的沈阳市康平县郝官屯镇刘屯村,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他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贴心为民的"实干家"、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董俊,一心所想的是——走进康平县郝官屯镇刘屯村,一派喜人的景象映入眼帘: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的门前,村道两侧树荫下、文化广场上、农家书屋里,到处洋溢着生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万生当上顺义区李桥镇堡子村支书时,村集体账面上只有几万元。面对穷摊子,他提出了"筑巢引凤,产业富民"的思路。如何吸引企业来村投资呢?高万生带着村民把进村的路面铺上了柏油,路旁种树种花,一年后便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  相似文献   

11.
<正>村集体经济是办好农村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一、村集体经济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一)村集体经济弥补了公共财政对自身无力脱贫"兜低保障"不力的"短板"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000万元,经济收入达400多万元的富裕村。2016年,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如今的花果山,成片的优质核桃、樱桃、苹果成为当地村民的“摇钱树”,只有700多人的元氏县西部山区村西岭底村,由“后进村”一跃变成了“后劲村”。以前村民在山地上种粮,丰收年的收入全村也就是60万元左右,现在因地制宜发展种植核桃等林果后收入达到了47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5月,走进法库县登仕堡子镇西登仕堡村高标准树莓园,眼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莓长势良好,管护工正忙着施肥……村党支部书记高兴地介绍,这是西登仕堡村流转122亩土地建设的种植园,吸纳村民以庭院土地入股种植庭院树莓,现已带动农户60户,"相信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我们西登仕堡村还会再变个新模样,百姓的好日子还能再上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正>走进群众问需求,走进基层问困难,走进干部问愿望冬日的暖阳静静地照在广元利州区三堆镇三星村的土地上,成片的核桃树栽满了山岭,食用菌大棚一个紧挨着一个,荷塘里采藕的人们笑声朗朗,大山深处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冯部长,你又来啦!"村民张元双远远地向广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磊打着  相似文献   

15.
在偏远的水仓山下,曾经贫穷落后的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如今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宽阔的网状村道逶迤伸向远方,特色小楼点缀山问,村民在蔬菜大棚和养殖小区劳作……近年来,槐树村党支部紧紧嗣绕建设“美丽富饶新槐树”的目标,狠抓基础建设、民主管村、党建富民,使昔日的穷山村旧貌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16.
<正>"志当存高远,人生贵追求。"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联合党委副书记、80后研究生猪倌郑培坤就是这样一个敢想敢干、甘为桑梓筑梦人的热血青年。在他的带领下不到3年时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2个村实现减贫出列,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60余万元。一、少年"追梦",学成归来初心不改1982年,郑培坤出生在大有镇茂隆村农民家庭,堂叔是一名兽医。郑培坤打小就立志,长大后要  相似文献   

17.
《先锋队》2011,(12):34
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陶家庄村位于枣林乡政府西边,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287户,总人口948人,党员40名,2009年人均纯收入768元。2008年,高智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健全各种制度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缓慢的实际,千方百计抓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该村就引进资金1亿余元,新上马洗煤厂、石料厂等6户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就业,目前6家企业全部投产达效。在"一企一事一业"活动中,高智德书记积极引导企业回报家乡,企业先后捐资20多万元,为村民修建了文化活动场所,绿化荒山100多亩,安装太阳能路灯2公里,修建护坡200多米。同时,他带领村民修通了40多公里的田间道路;投资120多万元修建通村公路近4公里;投资10多万元种植山杏、油松、核桃经济林2000余亩。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招商引资功臣"、"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2001年,80%的村民喜迁新楼——这就是良乡镇太平庄村!村民们自豪地说:"太平庄再也不是五年前的黄土街、旧平房,又乱又脏的穷村了,自从贺春芳当了村支书,尽给老百姓办实的,村里一年一个样儿,新村你认不出来了吧?如今变成了小城镇喽!"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村民说的是掏心窝子话。贺春芳是1997年1月上任的,当时他面对着村里仅在账上剩的400多块钱,200多万元的债务,没被困难吓倒,而是召开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村里的发展思路;然后他又带着党员们到韩村河村参观取经。在贺春芳主张下,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村党支部的"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建筑、工商并举建新村"的富民强村新思路。贺春芳发挥自己当了十多年建筑公司经理的长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把村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7,(6)
<正>五月的兴和大地,群山披绿,万木葱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兴和县察尔湖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来自周边的数百名群众正在连片大棚中紧张有序地忙活着。从曾经"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到如今"流转土地有收益,公司又把农民聘,务工工资有保障,下班照顾老和小",以前鼓捣惯了锄头把的大多数村民,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的大公司打工,走上增收致富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资兴市汤边村有1400多口人,1992年前,村民还生活在贫困之中,人均纯收入只有400元,村集体负债2万多元,村干部的误工报酬无法兑现,村里无人管事,象盘散沙。1993年,党员金力临危受命,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大力开发狗脑贡茶和温泉两大特色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就摘掉了汤边村的贫困帽。如今,该村已拥有村级积累25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966.7元,是汤市乡的首富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