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季羡林最难熬的岁月当数动乱初期。百般凌辱之下,他决定自绝于人民。在不堪回首的心酸中,季羡林还忘不了幽上一默,不过此时的幽默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季羡林对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作出两点预测:一、“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21世纪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此话一出,真可谓舆论大哗。季羡林则郑重声明:他的上述看法,绝非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也绝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图一时的痛快,为受压迫的东方民族出一口闷气,而是“几经考虑,慎思明辨,深信不疑的”。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自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我们家大概也小康过。可是到了我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父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的两个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来吃。六岁以前,我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大概只不过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  相似文献   

4.
听说辽阳市离休干部杨炯用小楷抄写完了近30万字的《西行漫记》.我专程采访了他.今年66岁的杨炯身材不高,微胖,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告诉我,《西行漫记》手抄本是他在养病期间完成的.除星期天、节假日外,每天坚持抄写三至四小时,前后用了9个月时间,耗用宣纸百余张,优质墨汁两瓶,小楷笔5枚.装裱  相似文献   

5.
多少次走过芒种,却再也没有走进芒种。记忆中的芒种是属于麦子的,是热腾腾浓酽酽的。当稀溜溜的西南风吹彻鲁北大地,晴朗朗的天空里传来布谷鸟那“播谷播谷”的声声催促时,记忆里的芒种便迫近了。  相似文献   

6.
余玮 《党建文汇》2006,(8):54-54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就是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提高时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决心和能力。因为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做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论兵     
常名 《学习导报》2013,(12):38-38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于逝世前一年,曾与俞源等几位资深战略学者论兵一番,其中谈到毛泽东军事思想。季老特别推崇毛主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认为这是军队作战思想的精髓和战争指导的最高境界。他还认为对待战争问题不能太天真、太幼稚。季老的论兵之言很有意思,也很有现实价值,我与俞源先生的话,是这么聊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如同巴金见了自己的肖像画,亲笔题名"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一样直呼"季羡林",季羡林不会生气。尽管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还是散文高  相似文献   

9.
正该手抄本长33.5厘米、宽23.5厘米,共58页。汇集了张寒晖1941年创作和抄录的中外优秀歌曲50余首,其中在1936年秋创作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人们对家乡的怀恋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成为鼓舞人民英勇抗日的战斗号角。张寒晖是河北定州市西建阳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带领剧团在农村宣传抗日。1941年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等职。1946年3月11日在延安病逝。  相似文献   

10.
张晓娜 《廉政瞭望》2012,(19):62-63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季羡林之子季承起诉北京大学一案,给持续多年的季羡林遗产案带来了一丝转机。但,遗产之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与胡乔木相识于清华大学读书期间。1930年夏.季羡林与胡乔木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当时,胡乔木考取的是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进了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18岁的胡乔木是清华园内的活跃人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名为“胡鼎新”的胡乔木,因参与并领导北平学生进行游行示威,上了北平市警察局的黑名单。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与胡乔木相识于清华大学读书期间。1930年夏,季羡林与胡乔木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当时,胡乔木考取的是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进了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18岁的胡乔木是清华园内的活跃人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名为"胡鼎新"的胡乔木,因参与并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是我国一位素有"大手笔"之称的领导人。他一生写作了大量政论文章,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长期与文字打交道,胡乔木对真正有才华的学者十分尊敬,也非常有兴趣结交,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他们真诚实际的帮助,因  相似文献   

14.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辞世,享年98岁。季老年近百岁时,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笔耕不辍。季老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并无养生秘诀,养生无术是有术。季老曾说过: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相似文献   

15.
正1933年下半年,正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的季羡林开始忧虑毕业之后的去处,在《清华园日记》中,他多次写道:要不择手段去抢一只饭碗。但是,这位23岁的天之骄子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大学毕业之时,当小职员的叔父正好失业,一家人生活没了着落;其二,当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容易,尤其是人文科  相似文献   

16.
7月20日至8月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从社会各界招募的36名志愿者组成12支分队,奔赴12个县市,对优秀特困高考生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表明,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本科学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  相似文献   

17.
有一批老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们从来都不是聚光灯的焦点,或者说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坚持  相似文献   

18.
杜玉芳 《湘潮》2005,(1):14-17
“志同道合”可以成为朋友,“殊途同归”也可以成为朋 友。1930年夏,胡乔木和季羡林同时考入清华大学,成了校 友。尔后两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投身革命,活 跃于政坛,身居高位;一个自甘寂寞、矢志学问, 终成学术 大师。个性、人生志向迥异的两个人却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胡乔木和季羡林六十年同窗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9.
有一批老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们从来都不是聚光灯的焦点,或者说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坚持  相似文献   

20.
正1942年,季羡林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准备回国。但由于当时纳粹德国已经承认汪伪政府,中华民国政府设在德国的使馆反而成了"非法机构",而季羡林坚决不去汪伪政权使馆办理手续,所以回国之事只好耽搁下来。当时德国纳粹政府为了战争,调集国内所有力量发展军备,并在民众间大征兵员。季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