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对两种倾向全面认识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我认为有两种思想倾向应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正>记者:何教授,您好!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热潮,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何中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国学热",它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我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第一点,"国学热"的兴起,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西方做出的自我认知,是西方的一个"镜像"。在同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5,(7)
本文分别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四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的态度。这些论述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正石仲泉在2月29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兴起了传统文化热,由此也引发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倾向。倾向之一:过分抬高"新儒学"的地位。社会上和学界有一种倾向,排斥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新儒学"抬到至高无上地位,这是有悖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的。我们党重视传统文化和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是要  相似文献   

5.
付启元  谭志云 《唯实》2021,(1):28-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这是对党的干部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的各级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公论。 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敢闯敢干的干部容易得罪人,群众评价不一定好;有的同志认为: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评价干部会失之偏颇;有的同志担心:社会上有少数人别有用心制造舆论,误导社会公论,使社会公论失之公允。因此,有些同志总是对社会公论持怀疑态度。其实,只要我们对社会公论加以全面客观地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全面把握这种思想,对我们干部正确对待社会公论,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晓明等撰文认为,我国哲学发展的现状是令人鼓舞的。与此同时,我们对我国哲学发展的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主要是因为时代对哲学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时代难题需要哲学。目前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例如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重建问题;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等,都期待着思想界、理论界给出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西文化的讨论,目前在学术界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现将各派观点综述如下,供同志们参考。以牟钟鉴、杜维明周谷成等为代表的一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作用持肯定和基本肯定的态度。牟钟鉴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思想的力量和对当代的影响实在太深厚,人们可以对它持不同态度,但都不能对它置之不顾而径直向前迈步。中因传统哲学遗产丰富无比,我们口前的考察和消化能力尚不能完全与之适应。对如此巨大的精神遗产,切不可以浮躁的情绪妄下断语,随意贬抑,对之鄙夷并弃之如敝履的态度,不仅缺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经历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心理、态度和信仰.互联网是否会对现有的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呢?许多人对此持肯定的回答,认为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特点能对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里,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我们应该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Internet本身正如一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既包含幸福,也有邪恶.它对政治文化本身是否能产生影响?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对此应持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显现,要做到科学统筹推进、深挖核心内涵、拓展丰富载体,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在表现为方法和策略的同时,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它对传统文化概念是一个鲜明挑战,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内涵和大学背景。对于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学科展望,我们有理由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构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由于各自特定的历史原因,世界上存在着若干个被分裂的国家。迄今为止,有的国家已实现统一,有些国家尚待统一。纵观全球,在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只有中国人首倡并运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并已取得伟大的成效,受到世人的瞩目与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在国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贡献。我们要问,中国人提出此种构想的依据,除了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态度之外,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在里边,它与文化传统有否关联,是否具有文化上的意义?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的政治家认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在与腐败的较量中最终取胜,当下有些人仍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反腐攻势再猛也挡不住中国腐败的严重,甚至声称会越反越腐;有的认为一党执政反腐不可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反腐注定要失败;还有的"预测"重拳反腐将"昙花一现",腐败必将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举旗定向,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6.
正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今年初,省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秉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可以让我们记住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不仅从小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终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6年里,接受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继而熟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史典籍,即他自己所说的"六年孔夫子"。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8.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第一,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然而,它也有其历史局限,突出地表现  相似文献   

20.
杜浩 《奋斗》2010,(4):63-63
<正>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先生,谈了他关于设立中国自己的读书节的想法:中国能不能在世界读书日之外再设立一个自己的读书节呢?我请教了不少政协委员,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持赞成态度。大家一致认为可以以法定节日的形式,宣传、推动、深化读书活动。考虑到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读书节的日期应当根植于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特色,我进一步在提案中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