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协同其他相关国家机构,以群防群治为依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进行组织化、系统化预防与控制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必须从系统性和整体观念出发,站在转型期的社会大背景下,将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因素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并在优化治安防控主体各自功能的同时,促使其相互配合与支持;强化党和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家治理体系,重视社会预防、"源头预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警务"机制,实现由公安机关治安控制模式向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促进社会治安防控的社会化;通过推动、扶持、引导、规范等各种措施,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之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发挥应有的功能;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建立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和补偿制度,提高公民(特别是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害意识,使之由当前的"看客"转变为社会治安防控的能动主体。  相似文献   

2.
西方政府治理实践和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的兴起、我国政府行政理念的变化、治安服务市场组织及社会组织的壮大、公民意识的逐步增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治安管理向治安治理变革提供了可能。治安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会治安领域的具体适用,具有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合作性、互动性、平等性和治理职责的分担性等五个特征,应从与各治安主体加强合作与协商、发展治安服务市场组织和培育治安管理社会组织等三个方面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城郊结合部的治安管理,对社会治安的稳定乃至经济的发展都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作为治安管理主要主体的公安机关,要打造"平安工程",就要从城郊结合部这个城市治安的关键区域下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合理有效的治安防控机制,加大力度对作为治安管理客体的城郊结合部的人、财、物(尤其是人)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治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这里的"治安行政力量"即指治安管理,它是公安机关对社会管理、控制的一支重要行政力量,它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形势、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治安管理思路、措施和方法的一项行政管理活动。治安管理占据公安业务的大半壁江山。治安学学科建设建立在治安管理活动基础之上,即治安学学科建设不能离开治安管理活动实践。在国家部署社会管理创新、公安机关积极实践的背景下,探讨治安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安防控价值论属于治安哲学的范畴:同时它也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行动指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价值目标是以治安防控体系与主体的人的关系作为基础,治安防控体系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结合治安学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社会治安防控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秩序、安全、效益三大价值,各自在此价值体系中相互联系而地位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绪论一、治安的含义 (一)古代治安的含义:政治清明、国家安定。 (二)现代治安的含义:一是指社会治安秩序;二是指维护社会治安的活动,即治安工作。二、治安管理的概念,是国家警察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依法从事的行政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客观条件和多样化的利益需求,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适应多元化社会治安需求的现代治安管理体系,构建涵盖各类社会治安主体的治安治理模式。"双重社会秩序"的核心是将社会秩序规则定义为自发秩序(内部规则)和人为秩序(外部规则)的集合。通过对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协调,构建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基本国情的多元化治安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实施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社会风险日益增大的情况下,由政府一家主导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安管理模式,亟需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治安服务。在借鉴国外公共事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应从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方面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治安防控工作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对“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的路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搭建治安防控平台,培育治安防控组织载体,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支撑作用,凝聚治安志愿者力量,汇聚社会慈善资源,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协同治理和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10.
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是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的趋势,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北京社会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的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的作用,促进北京社会治安防控主体的多元化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就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文章首先分析其内涵和意义,然后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多元主体进行分类和职能梳理,通过这一过程加深社会各主体在治安秩序维护中的职责所在.最后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多元构成进行再思考,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治安管理主体是治安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是,目前对治安管理主体的理论阐释略显混乱。这种混乱的主要表现就是名称不统一,或称之为治安管理体制、或治安管理组织、或治安管理机构等。从逻辑学的角度,以职权为起点探讨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可将其划分为国家机构类治安管理主体和社会组织类治安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带来了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西方国家以犯罪预防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治安治理项目,有效地遏制了城市日益恶化的社会治安问题。我国城市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治安管理的宝贵经验,通过"社会政策改善、社区合作治理、重点区域监管"等治安管理模式,将会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治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治安信息是与治安管理工作、社会治安状况、治安环境等一切与治安有联系的客观情况,它是社会状态、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意识存留。在娱乐场所管理中治安信息的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但是行政管理决策的基础,也是沟通行政部门的纽带,是行政协调、监督、控制的依据。为此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治安信息,以期对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发挥效能,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构建。  相似文献   

15.
治安管理处罚是治安管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在查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断出现,治安管理处罚在长期的公安实践中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欲在分析治安管理处罚相关理论和立法演变的基础之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治安主体以维护治安秩序为最主要、最基本的目标,治安主体是治安秩序的控制力量和维护治安秩序的力量。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治安主体多元化建设势在必行。治安主体多元化的建构应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安群众工作路线理论和金钱衡量理论等警务工作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防控主体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社会治安主体的培育和引导,注重创新多样化的社会治安主体运作形式,加强对社会治安主体扶持与支持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架构,大数据具有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应用维度。社会治安精准化防控的目标,就是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治安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研判,进行更加精准的风险预测、量化、评估,进而提升公安机关的治安预警水平,加强公安机关对犯罪行为的精准发现、精准识别、精准监控和精准打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能,更加有力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大数据技术是社会治安精准化防控的关键,社会治安精准化防控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从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治安秩序需求的"智慧+"、"精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治安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而依法组织的行政管理工作。它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治安  相似文献   

19.
治安巡逻是公安机关实施对社会面动态管理和控制的一种专门工作方式,也是公安派出所严密辖区社会治安防控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建立在治安巡逻工作与群防群治工作紧密结合、派出所民警与社区保安队员协同联勤基础之上的“警辅一体”治安巡逻工作,既需要派出所全体民警重视参与,更需要社保队伍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20.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都是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产物。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各有其限度,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目标模式。此维度下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独立自主的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